原标题:“吨粮田”梦想照进希望的田野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袁野 邱春静)11日,浦城县石陂镇案山下村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千亩示范片,种粮大户陈兆武忙着调配农机,抢收最后一批再生稻。
国庆前,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领衔的专家组,在这里实地测产。结果显示,再生季平均亩产616.2公斤,加上此前头季平均亩产801.4公斤,两季亩产达1417.6公斤,再度刷新高产纪录。2021年以来,该示范片连年亩产超“吨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陈兆武把全会涉农内容一一摘抄在小本子上。他说,在浦城,“吨粮田”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正不断探寻粮食增产新解法,展现端牢饭碗的福建担当。
“一分田”上的粮食增产新解法
从卖米转到种稻,陈兆武已走过10个年头。2015年,长期从事浦城大米加工销售的他,发起成立陈氏泰优水稻专业合作社,开始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水稻。当时,原省农业厅正在浦城开展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栽培试验示范。陈兆武这才知道,原来水稻还可以“一种两收”。
再生稻,顾名思义,是在头季稻收获后,采取特定的栽培措施,使休眠芽再次分蘖成穗结实,再收获一季的种植模式。比起单季稻,多了一季产量;和双季稻比,省种、省工、省肥、省药,节本增效效应显著。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省种植业推广总站副站长傅志伟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福建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因此,粮食增产关键在于如何大面积提升单产水平,再生稻就是重要抓手之一。
其实,再生稻源自老祖宗的智慧。在农耕时代,由于再生季产量较低,农民仅仅将其作为灾后补歉的一种措施,有就收、无就丢。20世纪80年代,随着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的问世,加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完善,全国再生稻迎来了大发展。这期间,福建再生稻产业具有极高的显示度。作为当时的代表产区,尤溪县曾在1991年至2010年间,7次创造再生季产量世界纪录。
步入农业机械化时代,再生稻发展却出现了“滑铁卢”。
“过去,再生稻栽培特别是头季稻收割高度依赖人工。”浦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郑莉说,随着农村劳动力成本高企,传统生产模式已不合时宜。不过,再生稻机械化收割的难度远高于普通水稻,因为收割机作业转弯时,容易反复碾压稻桩,损伤腋芽,导致再生季产量不高。10多年前,浦城刚刚试水再生稻头季机械化收割时,再生季产量相比人工收割减少了30%~40%,亩产不到250公斤。
人工收割产量高,但费工费力,增产不增收;机械收割效率高,但以牺牲再生季的产量为代价。面对两难局面,福建决定从降低机收碾压损失率为突破口,寻求再生稻产业的“再生”之道。
“四良”融合促大面积单产提升
农忙间隙,陈兆武带着记者进入他运营的石陂镇农事综合服务中心。
“与普通收割机不同,这些再生稻专用收割机内有乾坤,有的利用差速转向原理,减少转弯半径,有的在缩小履带宽度的同时,扩大收割幅度。”陈兆武说,它们指向共同的目标:在收割时尽可能减少对稻桩的碾压。(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这正是福建再生稻产业“再生”的法宝之一。
筛选出一批低位芽再生力强、耐碾压、适合机械化收割的专用品种;针对再生稻腋芽萌发特性,应用多款能够显著减少碾压损失的水稻收割机;头季稻收割前烤田,保持土壤软硬适中,农机作业时不下陷;收割机严格按照“回”字形路线行进,减少不必要的转弯和掉头……为破解再生稻头季机收难题,原省农业厅2010年便开始在浦城开展再生稻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逐渐摸索出一套“组合拳”。
得益于此,再生稻头季机收碾压损失率逐步降低,再生季产量逐步接近手工收获时代。农民因此信心倍增,推动全省种植面积稳步提升。2021年,陈兆武开始将重心转向再生稻,在石陂镇成片流转耕地,种植了1600亩,今年规模已扩大至3000多亩。作为全省再生稻最大的产区,浦城全县种植面积达10万亩。
“吨粮田”的梦想重新照进了现实,福建正朝着超“吨粮”甚至“吨半粮”的更远大梦想进发。
陈兆武现场演示了一套最新的水稻精准条播流水线。与撒播不同,这套设备通过分条播种水稻种子,实现精准对位、精确控量,可节省用种量10%~30%。更重要的是,每一粒种子都拥有充足的生长空间,个个身强体壮,为后续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育壮秧,仅仅是再生稻创高产的其中一个环节。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进高端智能、丘陵山区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促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增效。”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林武说,福建正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为抓手,全环节全流程推进再生稻大面积单产提升。
在良田建设上,重点将再生稻生产农田改造为集中连片、适宜机收的高标准农田,亩均财政投入由1600元提高到3000元;在良种选育上,先后筛选培育出“甬优1540”“明1优臻占”“浦乡优一号”等20多个高产优质、适宜头季机收的品种;在良机应用上,机收碾压损失率已降低至15%以下;在良法推广上,以壮秧增密夯基础,促根促芽护全程,增穗大穗提单产。
全链条探寻创新“稻”路
从“附属品”到“吨粮田”,从头季稻机收破题到全程机械化栽培……全链协同,系统作战,从历史走来的福建再生稻产业不断迎来新的高光时刻,为全国粮食增产提供了思路与方案。
10月25日,来自全国10个省份的农业工作者齐聚“福建粮仓”浦城,召开全国再生稻生产现场会,共同探讨如何让“吨粮田”的梦想照进希望的田野。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姜照伟说,福建凭借独特生态条件与持续科技攻关,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再生稻研究与示范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目前,福建再生稻产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相关技术成果在我国南方多个省份推广应用,带动全国再生稻产业持续发展。
这几天,陈兆武一边忙着抢收再生稻,一边忙着油菜播种育秧。这正是福建最新探索的“稻—再—油”周年高产高效模式。
“我们坚持稳粮、扩油两手抓,在再生稻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林武说,该模式的难点在于两种作物茬口搭配难度大,油菜从播种到收获至少需要6个月,与水稻生育期有所重合。为此,福建筛选短生育期油菜品种,以育苗移栽替代传统直播模式,大幅缩短油菜在田时间;在水稻种植环节,利用水稻工厂化育秧点,培育壮秧,适当延迟水稻插秧时间,以此实现四季无闲田,粮油茬口无缝衔接。
作为最早一批“吃螃蟹者”,陈兆武算了一笔账:发展“稻—再—油”模式,在再生稻亩产超“吨粮”的同时,油菜亩产也能达到100公斤,较单季稻种植每亩增收900元以上。
面向未来,再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全要素全链条创新。全国再生稻生产现场会指出,要优选品种,加强耐高温、品质优、再生力强的品种筛选推广;配套农机,加强专用机具研发推广;集成技术,加强头季稻高产栽培、科学施用促芽肥、合理留茬机收等关键措施落实落地,推动再生稻生产稳定发展。
学习手记
端牢中国饭碗的福建担当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是其中的“压舱石”。
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站上1.4万亿斤新台阶,福建则交出了粮食面积增加、总产“五连增”、单产“九连增”的优异成绩。但粮食安全这根弦,绝不能因为粮食连年丰收而有所松懈。 从供给端来看,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从需求端来看,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必将带来粮食需求持续刚性上涨。因此,端牢端稳饭碗,仍然要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上下功夫。
解决吃饭问题,无论主产区还是主销区,必须责任一起扛、饭碗一起端。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国第三大粮食主销区。面对这样的省情农情,福建一直探索如何突破资源条件的制约,不断突破粮食亩产“天花板”。
政策护航托举信心,科技创新激发潜力,多元参与汇聚合力……经过多年发展,福建再生稻产业已成为全省农业的一张名片,不仅让“吨粮田”的梦想照进现实,也为全国粮食安全输出了特色解决方案。近年来,我省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通过一系列创新“组合拳”,不断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持续刷新粮食产量纪录,印证粮食小省也可以有大作为,展现端牢中国饭碗的福建担当。
(张辉)
来源:东南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