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九百多年前苏轼的这句词,至今仍治愈着无数职场失意、深陷内耗的现代人。从京城翰林学士到天涯逐客,他一生4次被贬,辗转12个州府,62岁仍被流放到“非人所居”的儋州,仕途坎坷堪称宋代文人之最。
当下,“35+危机”“中年失业”“职场内卷”成高频痛点,越来越多人在挫折中迷茫焦虑。而苏轼在颠沛流离中炼就的从容,恰恰藏着当代人破局的密码——他的智慧从不是空洞的豁达,而是有迹可循的生存法则。
与境遇和解:把“贬谪地”变“修行场”,心态定成败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因诗文中的“讥刺朝政”之语被捕入狱,历经103天生死煎熬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个毫无实权、受地方官监视的闲职。彼时43岁的他,正值仕途黄金期,却从云端跌落谷底,俸禄骤减70%,一家二十余口挤在废弃驿站,连温饱都成难题。
但苏轼没有沉湎怨怼,反而主动与境遇和解。他在黄州城东开垦20亩荒地,自号“东坡居士”,把粗茶淡饭过成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他亲自耕种、捕鱼、酿酒,甚至制定“日课”:读书、写字、种地各占一时辰,在规律生活中重建内心秩序。
59岁被贬惠州时,面对“岭南瘴气重,十去九不还”的传言,他依然乐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其二》)。在物资匮乏的环境里,他改良当地农具,推广插秧法,让百姓耕作效率提升30%;62岁被贬儋州(今海南),面对“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的绝境,他仍开荒种地、开办学堂,免费传授知识,最终培养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姜唐佐。
![]()
当代人总在挫折中纠结“为什么是我”,却忘了人生本无一帆风顺。苏轼用经历证明:境遇无法选择,但心态可以调整。把挫折当修行,把苦难当沉淀,才能在低谷中守住精神丰盈。
让生活有趣:在琐碎中寻乐,对抗内耗的终极武器
职场失意最易消磨心性,而苏轼的“有趣”,正是对抗苦闷的良药。无论身处何种逆境,他总能在琐碎日常中找到乐趣,把清贫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被贬黄州时,他举目无亲,便邀约路人“讲鬼故事解闷,不会就编到笑为止”;发现当地猪肉价廉物美,便潜心研究做法,写下《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发明的“东坡肉”至今仍是国民美食;夜游赤壁时,他与友人泛舟江上,吟出“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千古名句,把孤独化作浪漫。
![]()
即便身陷囹圄、生死未卜,妻儿痛哭送别时,他仍能调侃着让妻子学古人作诗相送,用幽默化解离别之痛。在杭州任职时,他不仅带领百姓疏浚西湖、修建苏堤,解决困扰当地百年的水患,还在闲暇时与百姓同游,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工作与生活过得同样精彩。
如今,很多人被“内卷”“内耗”裹挟,把日子过成机械重复。苏轼的智慧提醒我们:生活的趣味从不是远方盛宴,而是藏在当下瞬间。忙时专注做事,闲时培养爱好,在柴米油盐中寻诗意,才能在高压中保持从容。
怀善意前行:利他之心,是逆境中最硬的底牌
苏轼的职场失意,源于他直言敢谏、不随波逐流的性格。王安石变法期间,他反对新法中的激进措施,上书直言其弊;司马光执政后,他又反对全盘废除新法,主张“参用所长”,因此遭到新旧两派排挤,屡遭贬谪。
但他从未因官场倾轧泯灭善心,无论身处高位还是低谷,始终心怀百姓。在徐州任上,黄河决口,洪水逼近城郭,苏轼昼夜不休,与百姓一起筑堤防洪,坚守45天,最终保住全城数十万百姓性命;在杭州,他疏浚西湖时,用挖出的淤泥修建长2.8公里的苏堤,至今仍滋养着杭州;即便被贬儋州,他也无偿为百姓讲学,推广中原文化,让海南“蛮荒无学”的局面彻底改变。
![]()
这份善意终有回响:贬谪黄州时,友人陈慥不离不弃,为他提供居所;在儋州,穷书生们自发搭建“槟榔庵”供他居住;遇赦北归时,所到之处万人空巷,百姓争相迎接。正如他在《定风波》中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被世界温柔以待的笃定,让他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内心安宁。
![]()
在功利化的当下,很多人把“利己”当作生存法则,却忘了利他才是最高级的智慧。苏轼用一生印证:善良从不是软弱,而是逆境中最坚实的依靠。当你心怀善意对待世界,世界也会对你报以温柔。
结语:千年后,我们为何仍需要苏轼?
从宋代到当代,跨越900余年时光,苏轼的人生智慧依然精准击中现代人的痛点。面对“35+危机”“职场失意”“人生迷茫”,我们不妨学学苏轼:以豁达心态接纳境遇,以有趣灵魂对抗内耗,以善意之心行走世间。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从未经历挫折,而是在挫折中学会成长;真正的从容,不是逃避苦难,而是在苦难中活成自己的光。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遭遇人生低谷时,是选择沉沦内耗,还是像苏轼一样从容破局?你印象最深的苏轼诗句,曾给你怎样的力量?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点赞转发给身边迷茫的朋友,关注我,带你解锁更多历史人物的人生智慧,在古人故事中寻找当代破局之道!
#破局##内耗#
参考文献
[1] 脱脱, 阿鲁图. 宋史·苏轼传[M]. 中华书局, 1977.
[2] 苏轼. 苏轼文集[M]. 中华书局, 1986.
[3] 林语堂. 苏东坡传[M].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4] 王水照. 苏轼评传[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