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转眼间,又是一年深秋时节。
落叶安卧,秋声入窗,
这样的天气最适合——
窝在家里刷剧、睡觉、吃火锅!
你说,
古人没有手机玩,
那她们现在在干啥呢?
仔细听,
远方传来了“咚咚哐哐”的声音,
那是唐代女子们正在“捣衣”。
![]()
玄宗开元时期著名宫廷画家张萱《捣练图》,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
![]()
![]()
![]()
![]()
本文摘选自后浪传统文化编辑部出品的
《浮世长安:唐代的民俗与人文》
程蔷、董乃斌著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5年1月版
所谓捣衣,是用木棒捶打新织得的布帛,使之软熟熨帖,以便裁制衣物。这是古已有之的一项工艺,汉代的班婕妤就曾写过《捣素赋》,南朝宋的谢惠连也有《捣衣》诗。捣衣往往在秋季进行,是裁制寒衣之前的必要准备,而寒衣则是闺中寄给在外之人的生活必需品,跟寒衣一起寄去的,是妻子(或者老母,也可能有女儿)对出行者的思念和牵挂。唐代的士子文人大都要外出游历,有的是谋取功名,有的是入幕为僚,也有人从军出塞,等等,还有许多普通百姓(主要是农民)被征发服役,或贩运经商,家中也须按季寄递衣物,每年冬天的寒衣更是不可缺少的。
唐诗中以捣衣和缝制寒衣为题材或提及此二事者数量极多。最为脍炙人口的当然是李白《子夜吴歌》中的《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首诗仿佛让我们听到月光如水的长安城里,千家万户木槌击打石砧那此起彼伏的沉重响声,听到捣衣人发出的和那沉重节奏相应相错的叹息,诗人对于妇女体力和精神上的双重负担,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
《捣衣图》(图片有裁剪)
南京博物馆藏
如果想较具体地了解捣衣、制衣的过程和从事这一劳动时妇女的心理活动,那么,可以看王建的《捣衣曲》、刘禹锡的《捣衣曲》和裴说的《闻砧》,下面依次将全文引出,以供赏鉴:
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妇姑相对神力生,双揎白腕调杵声。高楼敲玉节会成,家家不睡皆起听。秋天丁丁复冻冻,玉钗低昂衣带动。夜深月落冷如刀,湿著一双纤手痛。回编易裂看生熟,鸳鸯纹成水波曲。重烧熨斗帖两头,与郎裁作迎寒裘。
爽砧应秋律,繁杵含凄风。一一远相续,家家音不同。户庭凝露清,伴侣明月中。长裾委襞积,轻佩垂璁珑。汗余衫更馥,钿移麝半空。报寒惊边雁,促思闻候虫。天狼正芒角,虎落定相攻。盈箧寄何处,征人如转蓬。
深闺乍冷开香箧,玉箸微微湿红颊。一阵霜风杀柳条,浓烟半夜成黄叶。垂垂白练明如雪,独下闲阶转凄切。只知抱杵捣秋砧,不觉高楼已无月。时闻寒雁声相唤,纱窗只有灯相伴。几展齐纨又懒裁,离肠恐逐金刀断。细想仪形执牙尺,回刀剪破澄江色。愁捻银针信手缝,惆怅无人试宽窄。时时举袖匀红泪,红笺谩有千行字。书中不尽心中事,一片殷勤寄边使。
这三首诗,王、裴二诗描写具体,刘诗表现心理较为细腻,可谓各臻其妙,异曲同工。从它们可知,捣衣一般都在夜晚进行,这是一种相当费力的劳动,往往须二人对杵,捣到一定火候,生布成了熟布,然后才能用熨斗烫平,裁制衣服。妇女们在捣衣裁衣和缝衣之时,心思都集中于远在异地、急需寒衣的亲人身上。不但她们,所有听到砧声的妇女(即使家中并无外出之人),都会因人同此心而与她们产生同感。诗人们也是出于同情心或有亲身感受,才对这一题材乐而不疲。
![]()
原来“捣衣”作为制作寒衣的必要工序,
寄托着唐代妇女
对远征在外的家人的关心与思念。
而在历代诗人们的笔下,
“捣衣”也带上了征人离妇、
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想了解更多唐人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速戳↓↓↓
![]()
大唐全景图,百家生活录
唐朝民俗的知识百科,唐人生活的忠实写照
后浪传统文化编辑部出品
《浮世长安:唐代的民俗与人文》
将带你穿越千年,
走进那个繁华多元的大唐世界。
![]()
书中关于唐代女子真实生活
的更多内容,还包括:
●唐人妇女观概述
●唐代妇女的一生
●唐代婚嫁礼仪和习俗
●唐宫妇女的生活与习俗
●农村、市井及其他妇女的生活与习俗
等你来一起阅读与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