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经注〉通识》,李晓杰 著
本书不仅对《水经注》的具体文本内容进行解读,梳理其版本流传脉络,更融入前沿学术研究成果,为读者系统深入地研读这部经典提供了新的路径。全书采用全彩图文形式,配图既涵盖传世文献、古旧地图、考古资料等传统图像文献,更包含以现代技术绘制的3D复原图,生动再现了古代的河流水道体系与人文地理景观。
《水经注》被誉为“宇宙未有之奇书”,是中国古典历史地理文献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北魏学者郦道元以“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的宏阔视野,将先秦至魏晋时期的千余条水道脉络、城邑沿革、民俗风情与神话传说熔于一炉,终成这部体大思精的经典巨著。然而,这部著作不仅文本晦涩复杂、内容包罗万象,加之古今地理格局的剧烈变迁与版本流传过程中的诸多歧异,往往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自明清以来,学界虽已形成专门研究《水经注》的“郦学”,但相关研究多局限于学术圈层内部,未能真正走出象牙塔,走入大众视野。
正是基于这一现状,我撰写《〈水经注〉通识》一书,希望搭建起一座连接古典巨著与普通读者的桥梁,以清晰的框架、系统的梳理、生动的表达,将《水经注》的精髓呈现给更广泛的受众。回首该书的成书过程,从整体的谋篇布局到具体的内容甄选,从通俗化的表达方式探索到多元技术的融合运用,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思考与调整完善。在此,我希望分享这一创作过程中的实践体会与心得感悟,进而探讨如何通过通识类作品的写作,激活古典学术的现代生命力,让传统经典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通识之“通”与时代之“新”
“通识”二字,核心在“通”而非“专”。该书的目标读者并非专业研究者,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理抱有兴趣的普通读者。因此,全书始终围绕“通达”“识趣”两大核心展开:既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与系统性,又要避开深奥的考据与学术争论,力求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有所收获。比如介绍《水经注》的成书背景时,我没有过多纠结郦道元的生平细节,而是以“郦道元为何要为《水经》作注”这一问题为切入点,引导读者理解他“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的创作初衷;分析文本价值时,则着重凸显《水经注》“中古时期百科全书”的特质,通过“三峡”等具体篇目,展现其兼具史料与文学价值的双重属性。
同时,我也希望将研究团队的新时代研究成果融入书中,彰显《水经注》研究的当代生命力。自2011年起,团队依托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以多学科交叉、新技术应用为特色,对《水经注》展开系统性整理与研究。这些学术突破,为通识写作提供了坚实支撑。例如,我们通过GIS技术复原中古时期水道网络,用3D建模重现古代水利工程,这些内容在书中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既增强了阅读直观性,也展现了当代学者对古典文献的创新解读。
全书除卷首语与结语外,共设七章,遵循由浅入深、由总到分的逻辑脉络,并在传统通识框架中融入新时代研究视角。卷首语从清代学者刘献廷对《水经注》的评价切入,概述其整体情况、核心价值与历史地位,简要提及版本流传脉络及明清以来的“郦学”研究,最后点明新时代研究《水经注》的意义,以及团队在“新撰《水经注疏》、新绘《水经注图》”方面的探索。后续各章在传统内容基础上,专设“郦学新研”章节,集中介绍团队在文本校勘、史源出典、地理考释、地图绘制与数字人文领域的创新实践。以“文本校勘”为例,我们从《水经注》古本与今本两大版本系统入手,引入地理判断维度,最终实现对《水经注》的科学校勘与古本全面复原。
经典与新见并重
在内容选择上,该书兼顾经典性与前沿性,力求在普及知识的同时传递学术创新。一方面,我们侧重对经典个案的深度解读,比如解读洛阳城、千金堨等问题时,不仅附上《水经注》原文,还搭配古今对照地图及等比复原的3D建模图,既深入浅出地呈现团队最新研究结论,也帮助读者构建完整的知识图景。另一方面,通过引用团队针对汾水、渭水、洛水等流域绘制的古今对照流域图与专题图(如城邑分布图、都邑图、桥梁津隘地理图等),清晰展示从文献梳理、考古资料整合、数据分析到数字成图的全流程研究工作。
同时,该书也不回避《水经注》的局限。例如明确提出郦道元对黄河源的认知错误及其历史局限性,既直面文本问题,也引导读者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为增强可读性与直观性,该书采用了丰富的呈现形式。我们收录了残宋本、《永乐大典》本等不同时期的《水经注》版本书影,以及南宋程大昌《九州山川实证总图》、清末杨守敬与熊会贞《水经注图》(局部)等珍贵古地图,并辅以说明文字,让读者直观感受文献传承轨迹。基于团队地理考释成果,运用GIS技术绘制多幅“古墨今朱”式地图,清晰标识古今水道、城邑的变迁情况。对千金堨、皋门桥等著名水利工程进行等比3D建模复原,生动再现古人智慧,助力实现对《水经注》的跨学科解读。
书中还附有“《水经注》主要版本流传示意图”,直观展示版本传承情况,另有“‘新撰《水经注疏》新绘《水经注图》’技术路线图”,形象揭示团队的研究方法与目标。此外,在语言风格上,该书力求通俗而不失严谨,避免过度学术化表述。
让古老文本焕发时代生机
将精深的学术内容转化为大众可理解、可感知的知识,是该书写作过程中面临的核心挑战。而我们团队的新时代研究,恰好为此提供了重要突破口。技术赋能是关键支撑,通过GIS、3D建模等数字技术,我们将《水经注》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可视、可查、可分析的空间信息,打破了传统文字解读的局限。在《水经注》本体研究层面,我们综合运用文献学、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等多学科方法,层层佐证、交叉验证,确保考释结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同时,研究不止步于历史地理的考释,还主动关联当代地名沿革与环境变迁,力求在古今对话中体现“通古识今”的现实关怀。
《〈水经注〉通识》的撰写,既是一次面向公众的知识普及实践,也是我们团队十余年研究成果的凝练与集中展示。期待读者通过这本书,能系统了解《水经注》的文献价值与文化地位,真切感受到古典学术在新时代所焕发的蓬勃生机,让这部“宇宙未有之奇书”真正走入现代人的精神世界。
(转自公众号“文艺报1949”,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通山川之变,识万物至理
跟着李晓杰教授读通《水经注》
![]()
《〈水经注〉通识》
李晓杰 著
32开 平装
简体横排
978-7-101-17107-5
59.00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