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通川区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石家坝字库塔等七处不可移动文物入选。此次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是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生动实践,将进一步促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转化,为推动通川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旅深度融合内涵式发展注入新动能。
![]()
![]()
下面就跟随小通
一起来认识这些“新晋”文保单位吧!
1.杜朝治夫妇墓
位于通川区北山镇石龙村,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土冢、碑楼、牌坊、拜台四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碑楼前有一石质仿木结构庭院式建筑。该墓园格局完整、纪年清晰、雕刻精美,是研究清末川东墓葬形制、石雕工艺及社会文化的重要遗存,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与文化价值。
![]()
杜朝治夫妇墓
2.石家坝字库塔
位于通川区北山镇丰登村。通川区文物普查队在2024年12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该字库塔建造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距今有240余年历史,是通川区现存最早的字库塔。该塔利用天然岩石作为塔身的一部分,构思巧妙,整体保存基本完好,且其题记明晰,建造年代准确,具有较高的艺术、历史和人文价值。石家坝字库塔不仅为研究当地从清乾隆时期至今的社会发展、人口变迁、文化传承等提供重要实物依据,更是反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宗教观念“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实物载体。
![]()
石家坝字库塔
3.龙滩河小桥
位于通川区双龙镇大锣山村。通川区文物普查队在2025年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该桥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为石砌单拱与平桥相结合的形式,通长21.6米,左侧为单孔拱桥,右侧为三孔平桥。在桥的左侧巨石上还有造像与指路碑题刻等遗迹。据指路碑记载,石桥修建年代应早于光绪十二年。该处石桥保存较好,古色古香,对研究古代石拱桥造桥技艺和交通状况有重要意义。
![]()
龙滩河小桥
4.韩家湾牌坊
位于通川区安云乡战马村,该牌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占地面积5平方米。该牌坊为寿域坊,石质仿木结构,庑殿顶,四柱三门,三楼,门柱前后均接抱鼓。面阔8米,高5米,明间及次间檐下刻出斗拱轮廊,明间檐下竖板刻“圣旨”二字,枋上字匾处刻“升平人瑞”“五世同堂”,有人物、戏曲故事花卉图案14幅。该牌坊整体保存相对完整,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
韩家湾牌坊
5.杜氏合族碑
位于通川区北山镇铁佛村。通川区文物普查队在2025年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该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碑由五块整石组合而成,由基座、碑身、护墙和顶组成,通高4.3米。碑的前方10米处,还保存有石桅杆一对。桅杆由基座、杆柱、方斗组成,通高6.3米。合族碑形体宽大厚重,保存下来的文字内容丰富,为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宗族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
杜氏合族碑
6.清明会禁碑
位于通川区蒲家镇乐云村,该石刻錾刻在陡直的山崖基石上,刻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面积1.35平方米,碑左刻“清明会禁碑”,右款“光绪十年甲申岁清和月初八日吉”,中为碑文。该处碑刻保存相对完好,文字内容丰富,是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标志性文物和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清代本地民风民俗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
清明会禁碑
7.打儿洞红军石刻标语
位于通川区梓桐镇吕城村,标语坐东向西,分布在长6米,宽5米,高出地面1.2米的岩石上,面积约30平方米。1933年红十一师政治部在此岩石上楷书阴刻:“严拿敌人侦探”标语1幅,落款为“红十一师政治部”。该处石刻标语不仅是红十一师在达州地区革命活动的直接见证,更是研究红军政治工作和中国共产党早期宣传工作的重要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突出的社会文化价值与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
打儿洞红军石刻标语
这批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布
不仅完善了通川区的文物名录
也为后续的保护、研究与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些历史印记
传承通川文脉
稿件原创,转发请注明出处
融媒体中心记者:邓益雪(实习)
资料来源:通川区文物管理所
编辑:周丽清
编审:郑 涛
总编:僧希林
![]()
点个在看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