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网)
转自:安徽网
冬日里,一碗热汤、一串小吃最能抚慰人心。然而,遍布街头巷尾、为商户“遮风挡雨”的红色伸缩棚,在带来烟火气的同时,也悄然成了行人通行的“拦路虎”、城市安全的“隐患点”。
近日,不少细心的市民发现,曾经在街头巷尾“见缝插针”的商户红色伸缩棚正悄然消失,人行道变得宽敞通畅,视野也豁然开朗。这背后,是包河区同安街道城管中队一场充满人情味的“红棚整治”专项行动,他们在守住城市秩序底线的同时,也书写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新篇章。
从“堵心”到“舒心”,一条路的变迁
“之前这条路两边都是红棚子,早上买菜、晚上下班,人挤人,推个婴儿车都费劲。”家住包河区同安街道的居民王女士描述着整治前的景象。这些为扩大经营空间而设置的棚子,虽然方便了商户,却堵塞了人行道,甚至侵占了部分消防通道。
面对这道城市管理中的共性难题,同安街道城管中队选择了“循序渐进、柔性引导”作为破题的关键。“我们发现,很多商户也知道占道不对,但确实有经营上的实际困难,比如货物没地方放,担心拆了影响生意。”同安街道城管中队队员单程说,“所以我们的第一步,不是执法,而是沟通。”
“面对面”沟通,执法先有“温度”
整治行动启动初期,城管队员们用脚步丈量街巷,开展了一场“面对面”的宣传活动。
“我们一遍遍讲,主要是两点:一是安全,棚子堵了消防通道,万一出事后果不堪设想;二是倾听,了解他们的难处,一起想办法。”城管队员单程回忆道。几天内,累计60余次的宣传劝导,让多数商户从最初的不理解转变为主动配合,街面秩序悄然改善。
一家小吃店老板张师傅坦言:“一开始确实有情绪。但城管队员来了好几次,说话在理,也体谅我们。他们帮我找了店里一个角落规整杂物,棚子拆了,门口亮堂了,顾客走过来反而更方便了。”
“刚柔并济”,守护整治成效
宣传期结束后,行动进入集中推进阶段。对于愿意配合但搬运有困难的商户,队员们主动上前搭把手;对于少数仍在观望的,则继续耐心解读政策,分析利弊。
法规条文是硬的,但执行的方式可以是暖的,他们通过“定点值守+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推动所有商户自行完成了拆改。随着一个个“红棚”被拆除,原本拥挤的街道豁然开朗。
精细化管理,让“长效”取代“突击”
为防止问题回潮,同安街道已将“红棚”治理纳入常态化精细管理体系中。一套结合了“网格巡查+定点值守”的防控机制正在运行,确保重点区域无死角监管。
从突击整治到长效管理,折射的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同安街道的这场“红棚”治理行动证明,城市管理并非只有冷冰冰的条规,当“精细指数”融入“人情味儿”,才能真正转化为市民可感、可知的“幸福指数”,实现市容与繁荣的双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