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儿子在客厅被凳子绊倒,额头瞬间鼓起大包。奶奶冲过来啪啪打凳子:“都怪它!”儿子哭得更凶。
我改用心理老师教我的3句话,他抹着眼泪说:“是我没看路,下次绕过去。”
晚饭后,客厅灯火通明,儿子追着球跑——咣当!整个人扑倒在地。
奶奶冲过来啪啪打凳子:“都怪它!”
爷爷把娃拉起来,嘟囔道:“谁让你跑那么快!”
儿子又躺在地上哭得更大声了。
很多人没意识到,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要么学会甩锅,要么自责到不敢再玩。
《儿童责任认知发展研究》显示:
• 3-8岁孩子被“外归因”安慰,2年后推卸责任倾向增加56%;
• 被“情绪+引导”回应的孩子,学会自我提醒的比例提升2.4倍。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① 确认安全
蹲下来,轻压大包:“额头好痛对吧?妈妈先帮你冰敷一下。”
→ 先止痛,再谈心,孩子情绪闸门瞬间打开。
② 责任归位
“刚才发生了什么?哦,你是说跑太快没看到凳子脚。”
→ 用描述代替指责,引导孩子自己说出原因。
③ 安全计划
“咱们一起给凳子贴个荧光贴,下次灯暗也能看见;再约定跑的时候走外圈。”
→ 把“教训”转成“可执行动作”,孩子拥有掌控感。
想起同事跟我说的,她女儿滑倒,爷爷连踩地板三脚:“破地板,害我娃娃滑倒!”一周后娃在幼儿园推倒别人,脱口而出的是:“跟我没关系,都怪地太滑了!”
所以,理解家长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了吧。
你家孩子最近一次“受伤甩锅”说了啥?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让我们共勉吧。
觉得有用,转发给需要的爸妈吧。
(作者|麦兜妈妈 家庭教育研究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