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何玺
排版 | 叶媛
小鹏机器人“火了”!
近日,小鹏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在科技日上亮相,因为其过于流畅的“猫步”和高度拟人的形态,“意外”的陷入了“皮套演员”的风波中。为了打消公众的质疑,何小鹏不得不两度回应”自证“清白。
何小鹏的回应和自证打消公众的质疑了吗?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公众对小鹏IRON的质疑?机器人对小鹏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01
何小鹏的回应和自证打消人们的质疑了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人们对小鹏IRON的质疑。
IRON机器人被质疑的地方主要是以下两个:一是高度拟真带来的“皮套演员”质疑,二是对小鹏机器人“物化女性”的质疑。
先说高度拟真带来的“皮套演员”质疑。在11月5日小鹏科技日上亮相的IRON机器人,拥有1:1的真人比例,行走轻盈、流畅,其肩部、胯部乃至臀部的协调摆动非常自然,与以往机器人略显僵硬的步态截然不同。加上其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和全包覆的柔性皮肤设计,使得整体形态和动作细节(如耳朵轮廓、衣物褶皱、肌肉起伏)都高度逼近真人,这让部分网友直观上感觉“像一个人类在努力扮演机器人”。
除了技术真实性被质疑,IRON机器人鲜明的女性化特征也引发了大众(特别是女性用户)对小鹏机器人“物化女性”的质疑。IRON机器人拥有明显的女性化特征(如女性的胸部、S型曲线、纤细身材、女性化面部特征),体型设定也参考了人类女性。其步态被特意设计成类似女性的“猫步”,这些都使得它并非一个中性的机器,而是具备了明确的性别身份。这些高度拟人化且女性化的设计,让部分公众感到不适,并引发了关于其是否在物化女性的讨论。人们质疑,在机器人身上赋予如此具体的性别特征,尤其是针对女性的身体化设计并非功能必需,而是一种吸引眼球的营销策略。
为回应IRON非“皮套演员”的质疑,小鹏汽车CEO何小鹏采取了一系列逐步升级的“自证”措施。他先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条“一镜到底”的视频。视频中,工作人员拉开机器人背部拉链,露出内部的晶格肌肉、谐波关节和核心控制器。
对于网友提出的几个关键质疑点,何小鹏也一一作出解释:机器人头部两侧疑似耳廓的地方其实是两组麦克风阵列;肩膀上的衣服褶皱则是运输固定器。
接着是当晚技术发布会上的现场自证。在机器人通电运行状态下,小鹏团队直接剪开IRON腿部的覆盖件,公开展示内部的机械结构,并以机械腿形态展示走“猫步”技能。
何小鹏本人对此也颇为感慨,他在发布会现场一度哽咽,并表示“成见是一座大山,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证明它是机器人。”
其实对于IRON,笔者认为是“皮套演员”可能性极小。从商业逻辑分析,小鹏为机器人造假的风险极高,完全得不偿失。一方面,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小鹏汽车2025年第二季度总收入已达182.7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业绩向好的背景下,造假风险与回报完全不成正比。,另一方面,小鹏机器人团队规模超过1000人,人数超过国内绝大多数机器人创业公司。在2025年,小鹏汽车AI训练费用接近20亿,而机器人训练费用将超过50亿。
如此巨大的投入下,选择造假无异于商业自杀。所以无论从那个角度讲,小鹏机器人都没有造假的动机。
回到上面的问题,何小鹏的回应和自证打消人们的质疑了吗?根据笔者观察,当前网络上对小鹏机器人的质疑声已经大大减弱。资本市场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在何小鹏“两度自证”后,小鹏汽车美股开盘后大涨,盘中一度涨超14%。
可以说,何小平的两度自证,已经基本打消了大众和资本市场对IRON是“皮套演员”的质疑。
02
我们该如何看待公众对小鹏IRON的质疑?
虽然何小鹏用“两度自证”回应平息了大众对IRON是”皮套演员“的质疑,但这次事件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许多值得思考的事情。
首先,我们会发现,当前技术进化速度与公众认知接受度之间存在巨大鸿沟。许多人对于机器人技术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几年前,停留在那些动作僵硬、反应迟缓的工业机械臂,或是科幻片中遥不可及的幻象。当有企业(特别是国内企业)突然展示出一个能够灵活行走、平稳上下楼梯的机器人时,那种违和感就像看到有人在你面前突然飞了起来——第一反应自然是“这不可能是真的”。这不是任何人的错,只是技术发展的速度,已经超出了大众想象的边界。
想想看,仅仅几年前,能够双足稳定行走的机器人还主要是波士顿动力的“独家绝技”。而今,中国企业不仅做到了,还做到了拟人化、精细化。这种跨越式的进步,确实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和接受。
其次,这个事情也提醒那些“PPT技术”企业,假话说多了,真话就没有人信了。曾经,一些企业用华丽的概念和特效包装出并不存在的技术。人们见过太多惊艳的概念渲染图,最终却沦为泡影。这种“曾经信过”的经历,让人们对过于完美的技术展示产生了本能的审慎。当小鹏IRON以如此成熟的姿态出现时,怀疑成了最本能的反应。
公众在技术认知上的不足和对IRON等新技术的质疑也提醒我们,在前沿“技术普及”和“技术自信”这条路上,中国企业还有面临不少的路要走。
虽然质疑风波值得反思,但这场风波对小鹏,乃至中国机器人产业也并非坏事。
于小鹏而言,正如有媒体评论称,公众的质疑其实可以看做是对IRON机器人拟人化水平的“另类褒奖”。想想看,为什么没有人质疑工厂里的机械臂是“皮套演员”?因为它们的机械感十足,一看就是机器。而IRON被质疑,正是因为它的拟人化程度高到了足以“混淆视听”的程度。无论是质疑还是最终的信服,都让公众深刻地记住了小鹏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
而且,这场风波以一种戏剧化的形式,极大地刷新了公众对国产机器人技术发展的认知。它无声地宣告:国产机器人技术已经悄然进步到了可以“以假乱真”的程度,而中国企业正是这一进步的推动者。
小鹏的两度自证,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底气。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展示,小鹏展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技术实力,更是一种崭新的科技自信。这种自信不是虚张声势,而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之上。
当然,质疑声也提醒我们,技术的展示需要更加透明,与公众的沟通需要更加充分。当技术领先于普遍认知时,企业有责任以更易懂的方式,向公众展示技术的真实面貌。
站在更广阔的视角看,小鹏IRON引发的讨论,反映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地位的转变。从追随者到并行者,再到某些领域的领跑者,这种角色的转变需要社会的心理适应。而每一次这样的质疑与回应,都是在加速这个过程。
03
从IRON看何小鹏的“万亿”机器人新故事
聊完公众对小鹏IRON质疑的思考,接下来,我们聊聊何小鹏的“万亿”机器人新故事。
IRON陷入质疑风波后,何小鹏除了两度“回应自证”,还在小鹏科技日上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关于物理AI的“宏大”新故事,极大的拉高了小鹏公司的成长上限。
首先,何小鹏将小鹏定位升级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与此同时,物理AI成了小鹏的战略新坐标。
曾几何时,我们评价一家车企,看的是“底盘、发动机、变速箱”三大件。后来,变成了“续航、智能座舱、辅助驾驶”。但今天,何小鹏试图重新定义游戏规则。他将小鹏从“未来出行探索者”升级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这短短的十几个字,差别巨大。
前者,核心还是那个载人的“铁盒子”;而后者,意味着AI拥有了“肉身”,能够自主地在物理世界里感知、决策和行动。这个“肉身”,可以是汽车,可以是飞行器,当然,更可以是能走会跑、能帮你拿东西的机器人“IRON”。
定位升级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小鹏业务的“天花板”。造车,卷到最后是规模与成本的游戏,市场总有见顶的一天。但造“物理AI的载体”,想象力是无限的。看何小鹏轻描淡写却又石破天惊的预判:十年后,小鹏卖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汽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各位,别再把小鹏只当成一家车企来看了。小鹏的赛道,已经远远超出了四条轮胎的范畴,驶向了一个他眼中未来价值20万亿美元的、名为“机器人”的星辰大海。
何小鹏不仅故事讲得好,也有硬核技术支撑他的宏大叙事。小鹏发布的“第二代VLA模型”,去除了传统“视觉-语言-动作”架构中的“语言转译”环节,实现了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生成。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理解它。过去的智能驾驶,像是一个“翻译官”:摄像头看到“前方有个人在挥手”,系统先把它翻译成文本语言“有行人手势”,再理解这个文本,最后生成指令“减速停车”。这个过程,繁琐,且容易“词不达意”。
而小鹏的第二代VLA,干了一件革命性的事——它“短路”了这个过程,砍掉了“语言翻译”这个中间商。它让AI像我们人类一样,看到挥舞的手势,身体就下意识地开始刹车。这是一种从“看到”直接到“行动”的本能反应。正是这种“本能”,让系统甚至能无师自通地识别交警的复杂手势、预判红绿灯的变化。
这不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智能形态的质变。它让机器在物理世界里的行为,变得更流畅、更可靠,也更像“人”。
除了秀技术,何小鹏还为每一个“未来”概念都描绘了一副“务实”且清晰的“商业图景”。比如人形机器人“IRON”,没有一上来就鼓吹替代人类所有工作,而是务实地切入“导览、导购、工业巡检”这些有明确付费意愿和场景的领域。
还有小鹏飞行汽车,工厂已经建成,量产计划表就挂在墙上。这一切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我不是在画饼,我是在铺一条通往未来的、实实在在的路。
我们必须承认,何小鹏的这场“万亿”叙事,成功地重塑了小鹏的想象空间。他不再满足于在红海里与对手拼杀,而是选择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战场。这需要的不仅是眼光,更是莫大的勇气。
这个故事,不仅仅属于何小鹏和小鹏汽车。它更像一个标志,标志着中国科技企业开始从“模式创新”的内卷,迈向“硬核科技”的深水区,敢于在代表人类未来的通用机器智能领域,押上自己的全部筹码。
这场豪赌,是否能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无论如何,有人敢于仰望星空,并脚踏实地去修筑通往星辰的阶梯,这本身就足够激动人心。何小鹏的“万亿新故事”,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