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英国装甲车辆创建历史的叙述,我想谈谈装甲卡车,它们已成为装甲汽车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几乎从一开始,人们就开始“批量生产”它们,合理地认为它们能“承载”更厚的装甲和更好的武装。其中之一就是 Leyland 装甲卡车——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
![]()
“利兰”(Leyland)装甲车从工厂出厂。
创建历史
决定追随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潮流,并相应地以某种方式帮助祖国,约翰·威洛比少校基于三吨级军用卡车“利兰”(Leyland)创建了自己的装甲汽车。他的决定可以理解——这些卡车安装的发动机比当时许多装甲车所用乘用车发动机更强大,而且越野通过性更高。但由于英国陆军部当时不拨款给各种“初创项目”,威洛比爵士只好用自己的资金建造装甲车。他确实建成了整整四辆,按照当时贵族习俗,将它们编成一个单位,并委托自己指挥。
![]()
约翰·威洛比少校,装甲车设计的作者。
在此过程中,设计相当周到——这得益于威洛比男爵的真实作战经验。他是世界上最早想到使用理性倾斜装甲板角度,从而提升装甲车辆防护水平的人之一。装甲板不仅在车体上倾斜,就连炮塔也采用了倾斜设计。尽管装甲板相对较薄,但在试验中,仍无法用步兵武器击穿它们。战斗车辆的武装也设计得不错——尽管为此牺牲了部分尺寸,但这被视为值得的。
构造描述
将卡车作为装甲汽车基础总体带来了积极成果。当然,如果不考虑成本的话——即使按当今标准,其造价也相当高昂,而这在军用装备中本应避免(否则永远无法量产)。
车体与炮塔
与其他同期装甲车辆一样,Leyland 装甲卡车 仅保留原车型的底盘。装甲车体从零设计,且相当合理。以 1912 年款 3 吨 RAF 型卡车 为基础,先焊接未来装甲车的框架,再通过螺栓和铆钉固定 8 毫米厚装甲钢板(当时的一种标准)。装甲为真正全周防护——车顶、侧面、尾部,所有部件均采用相同厚度的钢板制成。
![]()
这辆小卡车成为装甲汽车的基础。
为提升通过性,车体被“抬高”至最大限度——我认为威洛比爵士最初就计划在非洲使用他的作品。同时,车体侧面尽可能“光滑”,以减少被勾住的可能。高车体顶部安装一挺机枪炮塔,另一挺机枪可位于车尾。
乘员上下车通过右侧的唯一舱口完成。本可再开至少一个舱口,但为防护而放弃。观察视野也“吝啬”——作战时,驾驶员与车长通过观察狭缝监视;行军时可掀开舱盖。侧方视野仅靠射击孔(数量足够,供乘员及可搭载的数名步兵用随身武器向敌射击)。
![]()
车侧的斧头不仅是实用工具,也是近战利器。
车体正面采用理性倾斜装甲板,侧面则为垂直(为舒适性考虑)。仅上部棱角与炮塔采用倾斜装甲板,以增强乘员与内部组件防护。散热器盖为双开式,行军时完全打开;作战时,为保护散热器与发动机,通过驾驶员处的控制杆关闭两扇盖板。
武装
“利兰”(Leyland)装甲汽车的标准武装为两挺维克斯 .303 英国口径水冷机枪。一挺安装在炮塔内,具备 360 度全向射界(炮塔手动旋转,射手需同时操作);另一挺在突袭行动中安装于车尾,以加强后方火力控制。
未找到任何关于在 Leyland 装甲卡车上安装火炮的尝试记录——我认为因其高昂成本,此类任务未被提出。而且火炮也非必需——这些装甲车仅用于非洲,那里敌方传统上缺乏重武器。
发动机、传动与行走部分
发动机沿用原卡车配置——36 马力直列四缸化油器汽油机。扭矩通过传动轴传递至后桥,连接四速手动变速箱。
行走部分也基本沿用原卡车——仅在车尾加装辅助驾驶位。其余为军海军大量生产的标准 3 吨卡车。后桥采用双轮毂半轴强化,悬挂柔化以提升平顺性。
然而,使用窄型“公路轮”无法充分发挥新车的越野性能,尤其在沙漠——装甲车常陷沙中,无计可施。所有缺陷归因于过高离地间隙、过大整备质量及低单位地面压力。在沙地,这三大行走部分缺陷成为致命问题,车辆频繁丧失机动,引发军方不满。
曾尝试将一辆“利兰”(Leyland)装甲车改装为铁路行走,用作装甲列车,但同样未展现任何优于同类的特性。
作战运用
最初,装甲车隶属威洛比少校指挥的部队(作为贵族,他获准指挥自己创建的战斗车辆单位)。该单位除装甲车外,还包括三辆普通卡车、一辆野战汽车维修车间、四辆 1.5 吨卡车、三辆指挥/参谋乘用车及十八辆道格拉斯摩托车。所有车辆均为“利兰”(Leyland)品牌,男爵因此获批量订购折扣。
该单位命名为“威洛比第1装甲摩托化连”,但官方文件仅为陆军补给部队第322连,被派往德属东非(今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与两支劳斯莱斯装甲车连同行。在沙地中,整个连队立即暴露其不适应沙漠环境的缺陷。曾尝试用手工/半手工方式提升通过性,但徒劳无功。因此,威洛比装甲车对非洲战局毫无影响,仅能在相对良好道路上充当运输工具。
![]()
轮式车辆在沙地通过性——堪称笑谈。究竟是哪个不聪明的人迈出了同样不聪明的步伐?
高层未见其利,只觉其害,遂将第322连调往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朗),直属皇家陆军补给服务(简言之,后勤部队)。但威洛比希望其车辆建功立业,多次要求派往前线作战——指挥部不为所动。最终少校高调提交辞呈(获准,且颇为乐意),其车辆随后尝试轻量化改装为自行高射炮。然而,1917年7月,该单位被召回英国,所有装甲车遭拆解。
结语
当然可以给“利兰”(Leyland)卡车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无人愿为此费心。或者说无人知从何入手——当时既无建造经验,也无改装此类车辆的先例。但它们成为新一代装甲汽车的真正起点,关于这一点,我稍后会详细讲述。
感谢观看「本频道编译的内容」我们下次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