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央视军事频道首次播出AR-500CJ无人直升机在开放式甲板船舶上起降的画面时,外界终于得以窥见中国海军无人机体系化发展的冰山一角。
这艘长约100米、宽25米的特殊船舶,右舷独特的梯形甲板与2022年江苏大洋造船厂下水的“神秘船舶”完全吻合。
(图1)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孤例——近年来,从双体无人机母船到专用测试驳船,中国已陆续推出多款类似平台,部分甚至挂着“民用研究船”的标识悄然运作。
AR-500CJ作为中航工业AR-500系列的海上优化版本,其价值不仅在于能够执行监视、信号中继等任务,更标志着中国正系统性地构建舰载无人机作战体系。
与它同期发展的还有基于AR-2000设计的舰载无人机,以及备受关注的攻击-11隐形无人战机——后者近期曝光的拦阻钩装置,直指未来航母起降能力。这种多型号、多任务谱系的同步推进,展现了中国在海军无人机领域不满足于单点突破,而是要打造完整生态链的野心。
这些开放式甲板船舶虽被戏称为“无人机航母”(图1),但其真实定位可能更为复杂。从技术角度看,它们确实解决了舰载无人机测试、训练的平台瓶颈。
江苏大洋造船厂建造的双体母船和电子战模拟平台,既能独立运作,也可与有人军舰协同,构建近似实战的试验环境。但必须承认,现有平台的规模限制了其持续作战价值——它们更像是技术验证的“跳板”,而非终极解决方案。
(图2)
![]()
中国发展无人机海军化的逻辑十分清晰。
首先,无人机能以较低成本扩展海上监视与打击半径,弥补传统舰载直升机在航时、风险承受力方面的短板。
其次,在“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背景下,无人机集群可对敌方高价值目标实施饱和攻击,大幅提升作战效能。
更关键的是,中国正利用其在商用无人机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通过军民融合加速军事技术创新。今年曝光的多种新型飞翼无人机,就体现了这种技术转化的效率。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海军无人机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两条腿走路”特征:既发展垂直起降的无人直升机,也推进固定翼隐形无人机上舰。
攻击-11(图2)未来从航母或两栖攻击舰起飞的设想,一旦实现将显著改变海上航空力量格局。而专用无人机母船的出现,则暗示中国可能探索不同于传统航母的航空兵力投送模式——这种分布式、网络化的作战理念,恰恰契合现代海上冲突的发展趋势。
(图3)
![]()
从更宏观视角看,中国在海军无人机领域的快速进步,反映的是其整体军工体系的转型。通过将商业领域积累的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与组网能力快速军事化,中国正试图弯道超车,重塑海上规则。
这种“民转军”的协同效应,使得中国无人机发展既具备技术前瞻性,又保持成本可控性。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大吨位的专用无人机母舰出现,以及无人机与有人驾驶装备、卫星系统深度集成的作战模式。中国在南海等敏感海域的常态化无人机部署,已经展示了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战略威慑的意图。
对于传统海军强国而言,这种以无人化为标志的军事变革,正在悄然改写游戏规则。
中国海军无人机体系的发展,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未来海战主导权的竞赛。通过AR-500CJ(图3)等型号的测试,中国不仅积累了技术经验,更在探索人与机器、集中与分布式作战的最佳平衡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