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
中国空军展示攻击-11无人机与歼-20S双座隐身战机协同作战,引发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美国媒体甚至用“美军一夜落伍”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其带来的冲击。
报道中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在研发下一代战机时,都想到了“无人僚机”这个点子。它的初衷很简单:像F-22、歼-20这样的隐身战机,为了保持隐身性能,导弹必须藏在机身内部的弹舱里,这就限制了携带导弹的数量。如果能有几架隐身无人机跟在身边,像科幻电影里的机器人助手一样,岂不是能大大增强火力和侦察能力?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这个想法很好,但实现起来却困难重重。最大的难关就是人工智能技术还达不到要求。在瞬息万变的空中战场上,让无人机完全自主地判断敌我、规避风险、协同攻击,风险太高了。美军的研究因此陷入了停滞,将其列为“长期技术储备”。
而中国工程师的解决办法,充满了东方式的实用智慧。他们想:既然电脑暂时还靠不住,那我们就多加一个靠得住的人脑。于是,他们在歼-20的基础上,开发了双座型号歼-20S。后座的飞行员不用自己驾驶飞机,他的核心任务就是成为一名“无人机指挥官”,专门负责操作和指挥身边的攻击-11无人机群。这个看似“笨拙”的办法,却绕过了最尖端的技术瓶颈,让先进的作战概念得以提前实现。这告诉我们,有时候,最有效的创新不一定是追求最前沿的黑科技,而是用成熟的技术进行巧妙的组合,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
那么,被歼-20S指挥的攻击-11,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绝不是一架简单的的无人机。首先,它拥有出色的隐身性能,这样才能和歼-20S一起潜入敌人严密的防空网络。其次,它被设计得功能非常多样。
根据报道,攻击-11可以根据任务需要,灵活携带不同类型的武器:可以是精确制导炸弹去摧毁地面目标,可以是反辐射导弹去压制敌人的雷达,也可以是反舰导弹去威胁海上舰艇。它甚至还能挂载电子战吊舱,执行干扰、侦察等辅助任务。这样一来,攻击-11在编队里的角色就丰富多了。它可以是歼-20S的“移动弹药库”,可以是深入虎穴的“侦察兵”,也可以是进行电子压制的“魔法师”。
![]()
更重要的是,无人机的一个天然优势是“可消耗性”。文章里提到了一个很现实的对比:在乌克兰战场上,昂贵的苏-34一旦被击落,不仅装备损失,宝贵的飞行员也可能牺牲,而且地面部队立刻就失去了空中支援。但如果在歼-20S指挥下,前出执行最危险任务的是攻击-11无人机,那么即使它被击落,损失的也只是一架无人机。歼-20S可以安然待在相对安全的空域,并迅速指挥编队里的另一架攻击-11补上去。这种“战损承受能力”和“战力持续性”,是过去任何时代的空军都无法想象的。这仿佛下棋时,你用的不再是几个至关重要的“车、马、炮”,而是多了许多可以灵活运用、甚至不惜牺牲来换取战略优势的“兵”和“卒”。
![]()
这种新模式带来的,是整个空战体系的升级。最早,苏联的米格-31战机自称是“小型预警机”,可以指挥几架友机协同作战。后来,美国的F-35也宣传自己是信息节点,能提升整个编队的战斗力。但到了歼-20S和攻击-11这里,概念又进了一步。
歼-20S本身是一个强大的信息平台和指挥中心,但它主要指挥的不再是其他昂贵的有人战机,而是一群隐身、智能、可消耗的攻击-11无人机。这就形成了一个以歼-20S为“大脑”、以攻击-11为“蜂群”的作战体系。面对这样的体系,对手会非常难受。即便你的空战技术高超,能击落一两架无人机,但对方的“大脑”安然无恙,并且能源源不断地派出新的无人机。这种消耗战,会让防守方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这已经不是单一武器间的较量,而是整个作战体系优越性的体现。
![]()
当然,攻击-11和歼-20S也远非终点。它们都还是发展中的平台。攻击-11未来可能衍生出加油机、专职电子战机等更多型号;歼-20S则被看作是应用了部分第六代机技术的“五代半”战机,其角色类似于十年前的歼-16,承上启下。真正的未来,是属于从一开始就为指挥无人机群而生的全新战机。到那时,与完全成熟的无人机群配合,才能真正颠覆空战模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