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人民空军成立76周年的宣传视频中,有一个极为短暂却引人注目的镜头——三架战机编队飞行。一架是歼16,一架是歼20,还有一架是隐身飞翼式无人机“攻击11”(代号“玄龙”)。
这也被视为攻击11隐身无人机正式入列的信号。三机以紧密队形在蓝天中掠过,气势恢宏、意味深长。
![]()
这一画面迅速引发了航空爱好者的热议与解读。此次亮相,标志着中国空军正式开启“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的全新篇章,也让人们开始思考——这将如何改写未来空战的规则?
从外形上看,攻击11采用无垂尾的飞翼式布局,具备出色的全向隐身性能;同时,其后掠角相对较小的气动设计,更适合亚音速飞行与远程航程任务。这样的结构特征显示出它不仅追求隐身与续航的平衡,更注重在实战中的持久作战能力。
《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认为,这个镜头至少传递出几个重要信号。首先,中国的隐身飞翼式无人机攻击11已经达到较高的工程成熟阶段,具备与有人战机协同飞行的能力。这意味着我国在新一代智能化、体系化空战领域,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协同作战的深层逻辑
无人作战平台与有人战机的协同,是一个极具深度的课题。长期以来,这一概念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设想中,如果有人机并非隐身型号,它通常位于作战区域后方;而具备隐身能力、雷达反射面积极小的无人作战平台,则潜行前出,利用传感器率先“开地图”——即对战场态势进行实时探测与绘制。
然而,从理论走向现实的关键在于通信与数据链技术。前出无人机所获取的大量信息,如何稳定、高效地传回到空中预警机、地面指挥中心或协同的有人战机?通信距离、传输模式、抗干扰能力、数据延迟与安全性,都是决定协同成败的核心要素。
如今的攻击11,不仅具备强大的侦察能力,更具备实战级的打击能力——它不仅“看得见”,还“打得着”。这标志着中国无人作战平台正在从信息支援型向独立作战型迈进。

具备攻击能力的无人机究竟该如何融入体系?当攻击11发现目标后,目标信息该如何回传?是否需由有人战机或指挥中枢确认授权?攻击指令的下达、打击效果的验证又由谁负责?这些看似技术问题,实则决定了未来空军作战体系的核心逻辑——人在回路中的角色定位,以及智能系统的自主权边界。
拥有先进装备,并不等于立即具备相应的作战能力。装备的先进与战斗力的生成,是两回事。现代空战的胜负,取决于体系的融合效率。
以攻击11为例,它既具备制空能力,又能执行对地打击任务。那么在与有人战机协同时,是采用前后纵深的侦察布局,还是左右翼式的屏蔽探测?是让无人机承担“开图者”的角色,还是作为干扰、引导与护卫?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战术设计,更关系到体系作战理念的重塑。
![]()
复杂空域的新命题
在特殊情况下,隐身无人作战平台甚至可能成为有人战机的“僚机”,在执行协同攻击的同时承担保护长机的任务。如何建立这种“智能僚机”体系,明确其战术定位与指挥链,是新型空战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今的空中作战平台类型日益繁多——有人机与无人机、隐身与非隐身并存。在同一空域内协同执行任务时,无论是开地图、目标获取、攻击指令下达还是战果确认,都需要依托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空中或地面作战指挥中枢。因此,中国空军正不断探索这些多平台之间的兼容性与适配性,力求让体系中的“每一个节点”都能严丝合缝地衔接,最终实现1+1+1……大于N的整体作战效能。
战斗力生成的最终考验
无论是无人平台还是有人平台,技术发展到最后,必然走向系统的融合。信息化、通信、指挥固然重要,但再先进的理论与技术,只有经过实战化演练与真实环境的验证,才能转化为真正的战斗力。
只有通过持续的模拟对抗与体系演练,不断完善协同模式,未来的空军作战体系才能在真实战场中展现出超越单机性能的综合优势。
也正因此,那短暂的一幕——歼20、歼16与攻击11同框飞行——不仅是中国空军装备发展的象征,更预示着中国空军正迈向智能化、体系化的新时代。
编辑/云苓
审核/老虎
2026《航空知识》《问天少年》
全年订阅开启!
11月20日19~21时
开播订阅即加赠!
双刊含赠约五七折!
↓ 快点击预约直播吧 ↓
《航空知识》2026全年订阅 超值包邮
风上风云|云端故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