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夜班像打仗,一晚上连做8台剖腹产,如今整晚守着产房,却可能连一台手术都等不到。”上海资深产科医生的这番感叹,道破了当下生育市场的冷寂。
曾几何时,医院产科走廊挤满加床、产妇建卡要托关系的场景随处可见,而如今,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产科“遇冷”已成普遍现象,甚至不少医院被迫关闭或整合产科科室。
为什么现在的人如此抗拒生孩子呢?
![]()
从“婴儿潮”到“婴儿少”
二十年前的产科,堪称医院里最繁忙喧嚣的科室。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新出生婴儿达1846万,较2013年增加200万以上,医院里面新生婴儿”一个接一个“,供不应求。
![]()
可是时代在变迁,如今的产科,却陷入了截然不同的“冷清”,上海同一家医院,年接生量已跌至不足1万人。
曾经挤满产妇的走廊空空荡荡,临时病床早已撤去,建卡无需托关系,甚至有医生主动联系符合条件的孕妇跟进。
![]()
北方某三甲医院更甚,产科病房入住率不足50%,部分双人间长期空置,手术室不再连轴转。
年轻医生不用再熬夜连台手术,却要面临科室收缩、转岗培训的压力。
![]()
有工作五年的产科医生,已开始学习妇科常见病诊疗,为转岗做准备。
这种“冰火”反差的背后,是出生率持续下降与生育意愿变化的直接体现,也更能直观反映出现有当代年轻人不愿生育了。
![]()
年轻人的“理性计算”
经济压力是压在年轻人身上的第一座大山,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养育成本早已超出普通家庭的承受范围。
调查显示,父母认为教育支出是养育子女的最大压力来源,上海私立幼儿园月均学费普遍在5500元以上,远超全国的平均水平,再加上早教班、兴趣班,每年教育支出轻松突破10万元。
![]()
更沉重的是学区房成本,上海核心区域的“老破小”单价动辄10万元/平方米,一套40平方米的学区房总价就达400万元,相当于普通家庭十几年的总收入。
有网友算过一笔账,在上海把一个孩子养到大学毕业,不算学区房也需150万元,这对于月薪一两万、背负房贷的年轻夫妻来说,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
经济压力之外,女性面临的职场与家庭双重困境,更让生育意愿雪上加霜。
尽管性别平等理念不断普及,但职场中的生育歧视仍未根除,不少企业在招聘时隐性排斥育龄女性,女性怀孕后可能遭遇调岗降薪、晋升停滞等不公待遇。
![]()
更严峻的是产后回归职场的“断层危机”,长时间的产假使得职业技能脱节,部分企业甚至会变相逼迫孕期女性离职。
报告明确指出,女性承担事业家庭双重负担的家庭生育率更低,而伴侣间家务分配越公平的家庭生育意愿越高。
![]()
现实中,育儿责任仍主要由女性承担,夜间哺乳、日常照料、家校沟通等事务消耗了女性大量精力。
这种“密集母职”让职业女性陷入“生娃就失业”的恐惧,不少人不得不在事业与生育间艰难抉择。
![]()
生育下滑带来的连锁反应
生育下滑让许多行业都处于“寒意”之下,曾经“一位难求”的幼儿园,如今已难避大规模关停的趋势。
2022年全国幼儿园在园幼儿比2021年减少176万人,部分民办幼儿园因招生不足倒闭。
![]()
北京、上海等地出现“普惠性幼儿园过剩”现象,公办园通过降低学费、增加特色课程争夺生源。
除了幼儿园行业,儿童用品行业也受到不小的影响,儿童玩具、服装等产品销量下滑,传统线下渠道遭受重创。
而医疗行业的连锁反应更值得警惕,产科和儿科首当其冲,近几年,全国妇产科床位数直线下滑,部分基层医院甚至直接关停产科。
![]()
以北京某二级妇幼保健院为例,2016年月均分娩量200余人,2023年降至20-40人,原本8人间病房改为双人间仍空置率过半。
儿科同样面临困境,综合医院儿科门诊量自2019年后持续走低,某县级医院儿科日均门诊量从200人次骤减至50人,7名医生中有4人兼职送外卖补贴家用。
并且医疗资源闲置问题突出,2021年妇产医院万元以上设备台数虽增加,但诊疗人次减少,设备利用率不足。
![]()
让生娃不再是“孤军奋战”
面对持续低迷的生育率,国家和地方都在开始积极行动。
国家实施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同时推进普惠托育服务,“各省普遍延长产假,设立配偶陪产假和父母育儿假。
![]()
地方层面,山西明确婚假30天,符合政策生育奖励延长产假60天,子女不满3周岁每年享15天育儿假。
江苏大部分地区实现生育津贴“免申即享”,产假结束后自动到账,难产或多胞胎可增加产假及津贴。
这些政策从经济、时间、服务等方面减轻家庭负担,营造生育友好氛围。
![]()
低生育率不是危机,而是一个转折点,只有构建起真正的“生育友好型社会”,才能让年轻夫妇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敢于、乐于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这不仅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国家人口安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