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南海空域的“固定嘉宾”:美军飞行员为何总遇歼11?
“又双叒叕是歼11!”当美军RC-135侦察机飞行员马克第三次在南海空域看到熟悉的战机轮廓时,忍不住对着通讯器吐槽,仪表盘上的距离显示已缩小至10英尺,中国战机的机翼几乎与侦察机平行,机身的八一军徽清晰可见。
让马克和战友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每次执行侦察任务遭遇伴飞拦截,中国派出的永远是歼11这款看似不算顶尖的战机,而非传闻中性能卓越的歼20、歼16或歼35,这一持续多年的怪象,成为美军飞行员圈子里热议的谜题。
![]()
要解开这个谜题,得从一次惊险的近距离遭遇说起,2023年1月,马克驾驶RC-135在东海空域执行侦察任务时,一架歼11突然从侧后方高速逼近,最终在距离3米处稳定伴飞。
机翼下挂载的实弹闪着寒光,飞行员通过无线电发出的警告清晰有力,事后美军炒作不安全拦截,但马克心里清楚,对方的操控精准得无可挑剔。
更让他困惑的是,此次伴飞持续了40分钟,歼11全程保持稳定姿态,丝毫没有性能不足的迹象,直到后来查阅资料他才发现,这样的场景在过去三年里已上演百余次,歼11的出场率高达六成以上。
![]()
歼11的“伴飞密码”:性价比与适配性的双重优势
歼11之所以能成为伴飞专业户,首先藏着性价比为王的实用主义逻辑,作为中国空军装备数量最多的战机之一,歼11累计生产超四百架,现役活跃机型约两百架,庞大的基数让它具备随叫随到的部署能力。
更关键的是其亲民的使用成本,经过国产改进后,歼11的单次飞行成本仅18万美元,不足歼20的四成,对于年拦截次数超百起的日常任务来说,用歼11既能完成任务,又能大幅降低装备损耗和维护开支。
要知道,歼20的隐身涂层娇贵且维护复杂,每次飞行后需花费数小时进行保养,而歼11的维护时间已从最初的12小时压缩至4小时,故障率更是下降了70%,完全适配高频次的伴飞需求。
![]()
其次,歼11的性能特点与日常伴飞任务堪称天作之合,近距离伴飞不需要超强的隐身能力或火力配置,反而对航程、滞空时间和机动性要求极高。
歼11最大航程超3500公里,滞空时间可达六小时以上,1500公里的作战半径足以覆盖南海、东海等远海区域,无需中途加油就能完成长时间伴飞。
其优异的机动性和推重比,让飞行员能轻松完成近距离逼近、平行伴飞、转向驱离等动作,既形成有效威慑,又能精准控制距离,避免发生碰撞。
2023年5月的南海空域,一架歼11就曾持续伴飞美军侦察机超一小时,通过稳定的飞行姿态和明确的驱离信号,最终迫使对方改变航向撤离。
![]()
反观歼20、歼16等先进战机,并非不能用,而是没必要用,歼20作为第五代隐身战机,核心使命是应对F-35等高端机型的空中对抗,其隐身技术是关键机密,近距离伴飞容易被对方侦察机收集雷达信号和隐身涂层数据,得不偿失。
从困惑到敬畏:歼11背后的大国空军战略
歼16虽具备超强火力和先进航电系统,但作为多用途战机,更适合执行对地攻击、远程打击等复杂任务,用它来执行日常伴飞,就像用大炮打蚊子,既浪费资源,也无法发挥其核心优势。
而仍在测试阶段的歼35,尚未形成规模化作战能力,自然不会用于常规伴飞任务,如今,随着歼11在一次次伴飞中展现出的可靠性能,美军飞行员的困惑逐渐变成了清醒的认知。
![]()
这款看似普通的战机,背后是中国空军按需用兵的战略智慧,用最合适的装备完成最常规的任务,既保证了领空防御的有效性,又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而那些先进战机,则如同隐藏在幕后的王牌,时刻保持战备状态,应对更复杂的空中挑战。
中国空军选择歼11,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底气十足,既能用成熟装备守护日常安宁,也有先进战机筑牢战略屏障,这才是真正的大国空军风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