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一架美军RC-135侦察机在东海上空例行巡航,雷达屏幕上突然出现一个熟悉的光点。 美军飞行员盯着屏幕苦笑:“又是这架‘老古董’,我们都快给它起名字了。 ”他们本以为会遭遇中国最先进的歼-20隐身战机,结果迎头赶来的却是一架服役二十多年的歼-11。 这种“准备迎战拳王,结果对方派了个老兵”的落差,成了美军飞行员近期频繁经历的困惑场景。
为什么总是歼-11? 成本与效率的精准算盘
![]()
从2022年到2025年,南海和东海上空的中美军机拦截事件中,歼-11几乎成了“固定主角”。 2022年5月,澳大利亚P-8A反潜机抵近西沙,两架歼-11B升空拦截;2023年2月,CNN记者随美军P-8A飞行时,歼-11在152米外伴飞15分钟,美军机最终主动撤离;2023年5月,歼-11B以2马赫速度逼近美军RC-135至150米内,迫使对方转向。 这些高频次拦截的背后,是中国空军精打细算的“性价比逻辑”。
用低成本战机应对日常侦察,既能持续消耗对手资源,又避免高端装备过度磨损。 兰德公司的分析报告指出,若改用歼-20执行同类任务,单次成本将暴涨25倍,且频繁暴露隐身战机的雷达特征可能让对手掌握关键技术数据。
![]()
![]()
老装备的新本领:升级后的歼-11不再是“苏-27复制品”
尽管歼-11源于苏联苏-27的设计,但经过中国多次升级,其性能已远超原版。 最新的歼-11B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KG-600电子干扰吊舱,并能携带射程200公里的霹雳-15远程导弹。 2023年底的一次行动中,歼-11B甚至模拟印度战机信号特征,成功骗过美军雷达系统,展现出强大的电子战能力。
双发设计赋予歼-11卓越的稳定性和航程优势。 其最大航程超过3500公里,滞空时间可达4小时以上,适合长时间盯梢和远海任务。 相比之下,美军F-35虽具备隐身能力,但航程短、载弹量有限,且维护成本高昂,反而难以胜任日常巡逻任务。
体系化作战:歼-11背后的“天网”支撑
歼-11的威慑力不仅源于自身性能,更在于其背后的作战体系。 每次升空拦截,空警-500预警机已在450公里外提供目标信息,地面雷达站和卫星系统实时监控空情,形成一张“空中巨网”。 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曾坦言:“我们不知道中国的预警机藏在哪里,但每次靠近时都会被提前锁定。 ”
2024年黄岩岛对峙中,歼-11通过数据链与预警机协同,对美军B-1B轰炸机实施电子干扰,迫使对方任务中断。 这种“人机协同”模式还包括翼龙-2无人机的前哨侦察,形成一明一暗的战术配合。 俄媒《消息报》评价称,中国将苏-27改造成“空中指挥官”,实现了连俄罗斯都未完成的体系化升级。
战略选择:为何不用歼-20或歼-16?
中国空军拥有更先进的歼-20和歼-16,但这两款战机并非日常拦截的最优解。 歼-20作为第五代隐身战机,核心任务是战略突击和制空权争夺,频繁亮相可能暴露其雷达特征;歼-16虽是四代半多用途战机,但成本较高且任务负载重,更适合关键打击任务而非日常伴飞。
此外,拦截行动的本质是心理威慑与外交信号传递。 歼-11挂载的导弹可见性强,能明确传递“警告”意图,而隐身战机内置弹舱的设计反而可能让对手误判局势。 2023年7月,歼-11BSH在南海向加拿大CP-140侦察机发射干扰弹,最短距离仅274米,这种“贴脸式”拦截既展示了技术自信,又避免了直接冲突升级。
常态化博弈:南海空域的消耗战
美军飞行员逐渐意识到,歼-11的频繁出现是一种战略消耗。 据美方统计,2021年至2023年,类似拦截事件超过180起。 每次美军侦察机遭遇拦截,都可能因规避动作而提前返航,导致侦察效率下降。 与此同时,歼-11在拦截过程中持续收集美军雷达参数、航线规律等数据,为后续战术优化提供支持。
这种“低烈度对抗”已成为南海空域的常态。 美军前海军飞行员评论称,中国飞行员的挑战频率和技巧明显提升,反映出训练水平和自信心的增长。 而对中方而言,用成熟装备应对常规任务,既保障了练兵机会,又为高端战力保存了实力。 这场看似不对等的空中博弈,实则是一场精心计算的长期战略布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