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新闻网)
转自:邯郸新闻网
![]()
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来,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我市围绕“四地一中心”战略定位,大力提升产业、教育、医疗等领域协同发展水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大成效迈进,使宏伟的“规划图”一步步变为生动的“实景图”,为奋力开创邯郸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我市如何做到引得进、留得下、发展好?
我市相继出台《邯郸市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做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承接京津项目落地提供全方位保障。
与此同时,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示范引领作用凸显,成功引进中建材碲化镉发电玻璃、中国电信天翼视超云基地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
![]()
在更广阔的县域,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冀南新区邯郸·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肥乡区京津新材料产业园、成安县北方阀门产业园、邱县北京食品产业园……一个个精准的接口,高效对接京津产业。
![]()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常态化赴京对接央企,以最大诚意招商引资。截至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44家央企在我市设立143家分支机构和下属公司,其中二级子公司4家、三级子公司86家、其他53家;另外,中国供销集团在我市设立2家二级子公司和1家三级子公司。这些“国家队”的入驻,不仅带来资金、技术和项目,更极大提升了我市的产业能级和城市影响力。
围绕“四地一中心”战略定位,我市在各个赛道同步发力,协同发展的画卷日益多彩。
建设京津先进制造业转移承接新高地,钢铁产业迈向“智”造。龙凤山铁基新材料、新兴际华球墨铸管、邯钢汽车家电优质板材等高端产品不断涌现,全市6家钢铁企业入选数字化转型省级案例,居全省首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焦新型家电、智能机器人等5条产业链持续发力,邯郸制造向新向绿。磁县循环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武安市铁基新材料零部件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武安精品钢材等6个集群入选省级培育名单。我市创新型中小企业突破2000家,专精特新企业如繁星点点,共同托起制造业的明天。
![]()
打造京津食品工业扩能首选地,“舌尖上的邯郸”香飘京津。北京新发地魏县农副产品全链产业园、邯郸新发地(广平)智慧农贸城暨安全保供仓、天津三太子休闲食品加工生产项目等一批项目落户,邱县食品产业集群营收突破150亿元。南大堡蔬菜批发市场的叶菜在京津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我市持续加强8个“河北净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净菜生产水平,正从“粮袋子”“菜篮子”升级为京津的“美食工厂”。
构建京津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合作优选地,实现民生福祉“同城化”。212个教育合作项目架起桥梁,300余人次骨干校长赴京津跟岗挂职。在医疗领域,11家医院纳入京津冀医联体,43家医疗机构与49家京津高水平机构签约合作,66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京津冀鲁检验结果互认。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京津优质资源。
建设京津旅游目的地,“成语之都、太极之乡”魅力迸发。央媒聚焦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我市首次上榜《新京报长红城市榜30强(2025)》榜单,广府古城借助数字科技焕发新生,入选“中国旅游创业创新范例”。2024年我市接待国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2025年前三季度接待游客9217.75万人次,全年预计突破1.1亿人次,文旅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建设京津冀联动中原的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4年我市GDP增长6.1%,“十四五”末经济总量预计达到5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持续提升,城市更新行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步伐加快,一个充满活力、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加速崛起。
![]()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市在关键领域持续深耕,结出硕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市企业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钢铁研究院、中国农机院等37所京津高校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邯郸市科创中心、邯郸市钢铁行业创新研究院等成为技术转化和人才培育的“桥头堡”。近三年,我市组织实施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25项,攻克“卡脖子”技术11项,申报专利80余件,制定技术标准34项;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8项,津东经贸、中材风电叶片、凯盛君恒等32家企业转化京津重大科技成果31项。
为筑牢发展根基,我市印发《关于“十万学子进邯郸”就业行动的实施意见》《高层次人才分类支持政策》等,明确人才支持政策,深入开展“十万学子进邯郸”活动,新引进人才库录入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超5万人。全国、省级、市级等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接连举办,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储备了丰富的技能型人才。
发展的动脉,因交通延伸而更加通畅。备受关注的长邯聊高铁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预计“十五五”期间启动建设。与此同时,总里程达2.19万公里的公路网和开通37条航线的邯郸机场,共同构成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枢纽,让我市与京津冀乃至全国的联系愈发紧密。
京津冀共守一片蓝天白云。我市始终坚守绿色底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在产钢铁企业全部完成环保绩效创A,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让母亲河焕发新颜,沁河(复兴区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我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今年完成营造林面积56.83万亩。
协同发展的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在康养领域,我市积极承接京津养老项目外延,倾力打造“魅力邯郸·长寿福地”品牌。随着《关于加快邯郸市康养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落地,“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和撬动各类资金60余亿元,建设了丛台区北湖康养、涉县锦年怡居、魏县福泰乐苑等一批高品质养老项目,打造了武安长寿村、涉县大洼村等老年游客“慢游康养”旅游首选地,并成功引进10余家全国知名康养企业。
更为深入的区域合作已经展开——我市与北京市昌平区、天津市滨海新区共同签署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全市已有12家机构成功创建省级标准化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12家机构评为省级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武安市更获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为京津冀居民提供了更多优质康养选择。
![]()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京津冀协同发展11年来,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我市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书写着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透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扇窗口,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多元、开放的邯郸。这里有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子的智慧,有净菜直供京津的鲜活,有数字成语赋予古老文化的时尚,更有十万学子奔赴于此、扎根于此,将个人梦想融入城市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国家叙事”,而我市的实践,正是这宏大叙事中生动而精彩的“地方篇章”。“十四五”时期的扎实成效,为我市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凝聚了强劲动能。展望未来,我市将紧扣重点领域,持续深化与京津雄等地区的务实合作——既主动承接优质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又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贡献邯郸力量。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艺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