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谋篇蓄势的关键节点上,回顾过去五年,白云区迈出的每一步都稳健有力、落下的每一笔都浓墨重彩,全区上下展现出轰轰烈烈的新局面和实实在在的新变化——
“十四五”以来,白云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65.65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335.29亿元,年均增长5.1%;工业经济迭代升级,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接近60%,文商体旅融合成效显著,年均接待游客量超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较“十三五”末增长95.7%;市场经营主体达5.5万户,较2020年增加2.17万户;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46%以上和99%左右;城市功能更完善、生活更便捷、环境更优美、创新更活跃,吸引了大量人才集聚,累计新增常住人口8.48万人,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达50%以上……
过去五年,是白云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五年。白云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落实“四主四市”工作思路,紧扣贵阳北部中心定位,扎实推进“产业新城·活力中心”建设,干成了一批大事要事,办好了一批好事实事,为高标准高质量打造省会城市新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
A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充电交易量14.26MWh、充电交易次数511次、充电交易时长22144分钟、日平均充电量248.42KWh……近日,位于白云区的贵阳泉湖公园光储全液冷超充综合示范站车网互动聚合平台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场站设备运行数据,所有调度通过后台完成,真正实现智慧化运行管理。
这是白云区数字能源产业发展的标杆项目,系全国首个“光储+华为全液冷超充+车网互动聚合平台”综合示范站,于今年7月初正式投用。场站共建设有超充车位等130个充电停车位。这里将配电站、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放电融为一体,实现了人工智能预测、多要素系统协同优化和调控,让新能源车充电更高效、更绿色。
近年来,白云区着力深化数字赋能,实施“数字活区”战略,全力推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该区构建了“4+3+1”数字产业体系(数字能源、数字出行、数字医疗、数字内容四大应用场景,数据产业、边缘算力、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及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建成了贵阳软件基地等八大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成功引进落地了贵州省数据开发利用加工基地、T3出行、桃子健康等一批优强数字经济企业。
白云区数字经济呈现良好态势。全区大数据企业从2023年的580余家增长至2024年的1400余家;2023年、2024年全区500万口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9.8%、14.9%,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产业效益持续提升,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区域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只是白云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一个方面。作为曾经“一铝独大”的老工业区,“十四五”以来,白云区聚焦“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聚势能”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动产业发展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白云区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农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十三五”末提高11.2个百分点、达到68.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翻番。
工业体系迭代升级,该区始终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主攻方向,在传统铝产业退城的转型阵痛中,全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迈进。该区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导、生态食品为特色,先进装备制造、铝精深加工为关注领域,持续强化重点产业引进与培育,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接近6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7%;大抓产业项目落地,累计开工工业项目97个、建成投产92个,工业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较“十三五”末提升10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白云区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力促文商体旅融合,打造了“铝城记忆、林城仙界、云城探奇、山野灵动”文旅品牌,重塑白云国际风筝会城市IP,拓展文商体旅融合消费新场景,年均接待游客量超700万人次,限上住宿、文娱消费年均增速分别超过25%和50%,旅游总收入较“十三五”末增长95.7%,有效带动第三产业提质增效、增加值占比突破50%。
如今的白云,真正实现了从“高原铝城”到“产业新城”的华丽蜕变,经济结构更优、发展质量更高、企业活力更强。数据显示,白云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65.65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335.29亿元,年均增长5.1%。这五年,白云始终一心一意谋发展,团结奋进、跨越赶超的步伐更加矫健。
![]()
B
推进新型城镇化
提升城乡品质颜值
前不久,位于白云区云城街道金融北城社区的瑞福花园小区里,举行了一场重阳节主题文艺表演活动。布依山歌《颂党恩》、老党员讲红色故事、民族舞蹈表演……小区居民汇聚一堂,自演自唱,现场气氛融洽和睦。
瑞福花园小区是由原艳山红村黑泥田组等村民组拆迁重建后形成的新型城市小区,常住人口4000余户12500余人,其中有超过80%的群众为回迁安置的“新”市民。为着力解决回迁村民搬入新型城市社区融合难题,云城街道依托“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不断完善周边配套、丰富公共服务,让回迁“新”市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小区周边医院、学校、商场、店铺啥都有,比起原来真是非常方便。社区还经常在小区院坝里搞活动,热闹得很,住得越来越满意。”居民刘燕燕说。
近年来,白云区始终坚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依托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各类民生工程,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体检”与更新有机衔接,持续补齐短板、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城市规模持续扩大,城市品质持续提升——
累计改造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1.18万户,让群众实现从“有住”到“住好”的新跨越;结合农村“五治”,通过残垣断壁清理、宜居农房改造等措施,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贵金古高速、环城快铁建成通车,新增市政支路22条、打通“断头路”6条,“外联内畅”交通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出行更便捷、物流运输更高效;完成城市综合管网改造166.41公里,持续筑牢城市安全“生命线”。
城市的文明品质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白云区力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始终将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面落实“生态立市”战略,聚焦“一城一战一整改”,大力推进生态城市、生态治理、生态保护等建设,着力为市民群众打造“山更青、水更绿、人民更满意”的良好生态环境。
市民王程秀是白云区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见证者和受益者,几年来,早晨到七彩湖公园快走锻炼已经成了她每天的习惯:“我家一直住在七彩湖公园边上,以前这里就是个臭水塘,周边路过都能闻到臭味。多亏前几年政府把这里彻底整治了,现在一出家门就有这么一个环境漂亮的公园,有水有鸟、有花有树,大家都很喜欢。”
“十四五”以来,白云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左右,森林覆盖率超过46%;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成功获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辖区七彩湖流域入选“贵阳贵安幸福河湖”,群众对生态环境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程度均达90%以上。
不止如此,白云区在推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还努力让城市文化成为风景,在改造中注重让城市彰显文化内涵,贵州铝厂老厂房“变身”潮玩地,依托老旧厂房改造的铝城记忆文创园和“STArtz
开始艺术区”已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点;全区公共体育设施活动面积增加70万平方米,更好满足市民就近健身和休闲需求;依托“一圈两场三改”,白云区在街头巷尾建起一个个充满文化元素的口袋公园,满足市民休闲活动需求的同时,也展现着城市发展新魅力。
![]()
C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让幸福生活可感可及
“小火车、开来了,滴滴滴、嗒嗒嗒……”近日,位于白云区泉湖街道的白云睦米托育早教中心室外活动场,三名专业保育师正带领托育班的10多名小朋友做游戏,在音乐陪伴下,让孩子们通过触摸树叶、观察蚂蚁,感知大自然和周围的世界。
白云睦米托育早教中心是白云区泉湖生活圈婴幼儿托育配套项目,于2023年4月投入运营,可提供108个托位。作为白云区区级示范托育基地,该中心联合白云区妇幼保健院、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等,开展医育协同以及托育人才培养。“我们双职工家庭上班没时间,把孩子托付在这里,公共区域都有在线监控,可以实时查看孩子情况。老师很专业,在科学育儿指导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建议,小朋友也很喜欢这里。”市民罗燕说。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十四五”以来,白云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千方百计谋民生之利、多措并举解民生之忧,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养老托育方面,白云区探索“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城市养老服务中心(站)14个,新增养老床位180余张、总量突破1000张,3个街道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着力健全普惠托育服务机制,建成区级示范托育机构1个,新增托育机构20家,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切实减轻年轻家庭育儿焦虑。
教育医疗方面,该区持续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学前教育公办率从59.04%提升至71.32%,义务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保持100%,被教育部认定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通过实施“强校”工程,新增省市级公办强校28所,白云十四中创建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扎实提升,新增就医床位800余张,建成城市医疗集团2个、紧密型医共体1个,推进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等医院建成投用,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就业住房方面,该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25万人。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9328元、28711元,较2020年增幅分别达25.19%、33.99%。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扎实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成“15分钟生活圈”13个,改造农超市场12个,累计投用保障性租赁住房1800余套,配售型保障房有序推进,让老百姓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
同时,白云区还不断健全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全面落实临时救助政策,2025年城乡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每月851元,较2020年增长22%,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补助标准从每月1112元提高到1362元,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金戈铁马闻征鼓,只争朝夕启新程。时代的步伐即将踏上一个新的起点。展望未来,白云区将提振砥砺奋进的精气神,弘扬拼搏进取的正能量,奋力在展现贵州新风采、作出贵阳贵安新贡献中彰显白云新担当。
记者 梁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