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除了腿上关节炎走路有点不利索都没啥,在家里种了八亩水稻,平常晒谷子、收拾院子都没问题!”68 岁的江苏涟水村民王大哥挽起袖子,观众展示自己结实的手臂。
![]()
而在10年前,王大哥还在因为肝癌术后三个月,就出现了转移陷入绝境。
【术后三月突现转移,全家慌了神】
时间倒回 2014 年底,那时的王大哥还在工地打工补贴家用,一次搬运建材时,他突然感到右上腹传来阵阵刺痛。
“一累着就疼得更厉害,连腰都直不起来”。是王大哥的女婿坚持带他去医院检查,一张 “疑似肝癌” 的报告单,彻底打破了这个农村家庭的平静。
2015 年 1 月 26 日,也是在女婿的陪同下,王大哥赶赴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由肝胆科主任主刀完成肝癌切除手术。
“手术很成功,医生说切得很干净!”术后每月一次的复查,前两次都显示 “一切正常”,全家都以为这场大病即将过去。
可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2015 年 4 月,第三次复查时,CT 报告提示:肝门区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两个月前就查出有淋巴小结节,医生说‘问题不大,继续观察’,怎么突然就转移了?” 王大哥的女婿拿着报告单,在诊室里急得团团转。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面对转移结果,医生依旧建议 “继续放疗”。
“当时就觉得很后悔,应该早点干预,这多耽误事!” 王大哥说,那段时间他整夜睡不着,刀口隐隐作痛,吃饭也没胃口,体重一周掉了 5 斤。
“老觉得转移了,人就活不成了...”
![]()
【换条路走!】
拒绝放化疗后,王大哥一家开始四处打听其他治疗方法。
在于其他病友的闲聊中,王大哥的女婿得知以为肺癌术后转移的患者于袁希福老中医处控制调理,如今已经正常上班。于是,女婿便上网查找袁希福老中医关于治疗肿瘤的理念——他提出的 “癌症不是单一局部病变,而是全身疾病在局部的表现”“术后调理关键是改变‘癌体质’,让癌细胞无生存之地” 等观点,与之前西医 “控制病灶” 的思路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 “三联平衡疗法” 中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的核心原则,让女婿觉得 “这正是我爸需要的治疗方向”。
2015 年 5 月 1 日,女婿开车带着王大哥,从江苏涟水开车赶到郑州,求诊于“三联平衡疗法”创始人——袁希福老中医。
袁老根据王大哥的舌苔(舌质偏暗,苔薄白)脉象(脉沉弦细),结合病情诊断,判断王大哥此时为“术后元气亏虚、瘀毒内停”之症。
见王大哥一脸茫然,袁希福老中医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你这情况就像清澈的水边掉了个土坷垃,手术把土坷垃拿走了,但水里还留着细土和小颗粒,这些就是没被发现的癌细胞。它们就像种子,在你身体里慢慢生根发芽,等长到机器能检测出来时,就已经转移了。”
这番话让王大哥茅塞顿开。袁希福老中医进一步解释:“所以坐等复查失良机!术后得及早用中药干预,就像种地要除杂草,不能等草长疯了再动手。”
![]()
【淋巴结缩小!】
“一付药熬三次,倒在矿泉水瓶里,渴了就喝,不渴也喝,一天能喝两大瓶....”女儿说。
2015 年 5 月 26 日,服药一个月后,王大哥到当地医院复查提示:淋巴结大小较前3.6cm×3.2cm缩小至3.6cm×2.4cm。
“当时医生都惊讶,问我是不是偷偷用了别的药”,王大哥笑着说,这次复查让他终于有些放心了,“之前刀口总疼,后来不疼了,吃饭也能吃一碗了,晚上能睡整觉了”。
2015 年 7 月,王大哥再次到郑州复诊。袁希福老中医查看他的舌苔脉象后,发现他舌苔略厚,伴有轻微口苦,判断是湿热内生,随即调整药方,加入茯苓、薏苡仁清热祛湿。
“袁大夫特别细心,每次都问我吃得怎么样、睡得好不好,连我腿上有关节炎都记着,药方里还加了调理的药”,王大哥说。
就这样,王大哥坚持每月复诊、调整药方,2015 年 10 月复查时,淋巴结进一步缩小;2016 年 3 月,服药满一年的他再次做 CT 检查,报告显示 “肝门区及腹膜后淋巴结消失,肝脾肾未见异常”。
![]()
从 2016 年开始,王大哥在袁希福老中医的建议下,改为春秋两季巩固用药,每年定期复查,结果均显示 “未见异常”。如今的他,不仅能打理家里的八亩水稻,还能帮着带孙子,体重比患病前还重了 10 斤。
“中药好不好,得自己试过才知道”
“治病要治根,不光要消病灶,还要调身体,身体好了,癌细胞才没地方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