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产业链全景图
![]()
02 什么是商业航天
02-1、概念解析:
商业航天本质是按市场化规则运作、以商业利润为核心目标的航天活动。它既继承了传统航天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的 “硬核基因”,就像高端精密制造离不开顶尖工艺支撑,又新增经济性、市场驱动性与约束性的 “市场属性”—— 前者是行业准入基础门槛,后者是持续运营的核心逻辑。
商业航天与军用航天、民用航天共同构成航天工业的三大支柱,核心覆盖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空间站五大领域。当前市场格局类似产业初期的核心赛道布局,人造卫星与运载火箭如同行业的 “基础设施与运输干线”,是现阶段市场规模最大、发展最成熟的两大方向。
![]()
02-2、卫星分类(低轨卫星崛起):
低轨卫星(LEO)与地球同步轨道(GEO)、中轨(MEO)传统卫星呈现完全不同的发展逻辑:GEO 静止通信卫星是大质量、高轨道、小批量的 “太空定点基站”,LEO 卫星则以小质量、低轨道、大批量组网的 “分布式节点” 形态存在;选择 LEO 开展通信可减少功率衰减与时延、简化终端设计,但单星覆盖有限需数十颗组网,且因体积小能实现一箭多星发射,从而降低星座构建成本、缩短组网周期,而 MEO 轨道多为导航卫星专属,像美国 GPS、中国北斗等均在此轨道提供全球定位服务。
![]()
03 上游产业链——研发与材料
03-1、全局一览
![]()
03-2、价值拆分
定制卫星的成本结构中,平台与载荷各占 50%,如同对半拆分的核心投入;批量生产后平台成本被分摊,占比可降至 30%,商业卫星理想状态下更能低至 20%。载荷价值量高度集中在天线系统(75%),其中 T/R 组件贡献一半价值;卫星平台的核心价值则聚焦控制与推进系统,占比达 40%。
![]()
03-3、卫星载荷
卫星载荷是卫星的核心功能载体,相当于卫星的 “业务执行模块”,区别于负责供电、姿控等保障的平台系统,直接决定卫星的应用价值。
![]()
该行业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全球市场规模 2024 年已达约 186 亿美元,预计 2025 至 2033 年保持 5% 以上年均增速,2030 年有望突破 210 亿美元;中国市场同步高速扩张,2024 年规模约 187 亿元人民币,2025 年预计增至 215 亿元,低轨卫星星座建设是核心驱动力。通信类载荷占比最高达 48%,遥感载荷紧随其后,导航与科学探测类载荷稳步增长。
格局方面,过去主要是国家和大型国防公司主导,比如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或欧洲的空客。但现在变了,商业公司像SpaceX、Planet Labs这些玩家大量进场,带动了小型化、低成本趋势,竞争更激烈,创新也更快。整体看,市场正从垄断走向多元化,未来可能会更细分。
核心参与公司
![]()
03-4、卫星平台
卫星平台是卫星的“通用底盘”,负责提供结构、电源、温控、推进和在轨管理等基础支持,确保卫星能存活和工作。
全球卫星平台市场规模2023年约120亿美元,预计2030年可达250亿美元。增长主要由星链等巨型星座的批量部署驱动。
行业格局两极分化:传统巨头(如波音、空客)主导大型高价值卫星市场;新兴商业公司(如SpaceX)则专注于小型化、标准化平台,推动行业向批量化、工业化生产模式转变。
核心参与公司
![]()
卫星产业的爆发,核心红利先流向上游 “基石环节”—— 载荷、平台等。这些环节如同国防现代化的 “核心骨架”,是装备升级、国防建设的必备支撑,受益于 “十四五” 收官订单集中兑现、国产替代加速推进、军贸出口爆发式增长,增长确定性突出。
想要高效把握这一机会,军工龙头ETF 512710是优质选择。它紧密跟踪中证军工龙头指数,全面覆盖航空装备、船舶制造、军工电子、新材料等核心赛道,囊括中航沈飞、航发动力、中航光电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精准捕捉行业成长红利。。
04 中游产业链——制造及发射
04-1、卫星发射服务总结图
![]()
运载火箭按动力装置分为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两类,核心差异聚焦动力特性。液体火箭如同可重复使用的重载平台,比冲更高、运力突出且发动机可复用;固体火箭则像快速响应的轻型装备,响应快、燃料技术难度低、成本可控,但点燃后无法关闭或重启,限制二级变轨与一级回收,削弱商业价值。
可复用技术未来将聚焦重型及大中型火箭以最大化效益,而卫星组网对大运载的需求,让大推力、可复用液体火箭成为商业航天主流。
04-2、火箭制造
运载火箭硬件成本聚焦发动机、箭体结构等核心部件,其中发动机与箭体结构是成本 “核心支柱”,如同火箭的 “心脏与骨架”。一子级中发动机占比超 50%、箭体结构 23.5%;二子级箭体结构占比 29.5%,发动机紧随其后达 28.6%。复用火箭中,一子级可回收复用仅需 25 万美元维修费,二子级及整流罩、推进剂等其他成本合计 1500 万美元。
![]()
当前,中美火箭发射运力与成本差距显著,发射成本以每公斤载荷计,美国猎鹰重型 LEO 发射成本约 0.9 万元 /kg,我国快舟系列约 7.3 万元 /kg,提升运力、降低成本是我国商业火箭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
![]()
卫星发射服务由火箭公司、发射服务提供方、发射场、保险公司构成,发射服务提供方为串联全链条的 “枢纽”,对接需求与各方,第三者责任险为强制要求,其他保险常纳入全套方案。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国内首个)已启用 “双工位”(年发射 16 发),二期完工后总能力超 60 发,全国超 10 个商业工位在建或投用,高频发射成为产业链 “加速器”。紧邻发射场的文昌卫星超级工厂以 “1+1+8” 架构打造,2025 年投产后年产千星,实现 “出厂即发射”。
![]()
04-3、火箭发射
火箭发射是商业航天产业链的 “咽喉要道”,承担将卫星等载荷送入轨道的核心任务,是下游卫星应用、通信、遥感等行业存在与扩张的基础。无发射能力则星座规划、卫星服务无从落地,其技术、频率与成本直接决定行业可持续发展。
全球发射服务市场正快速增长,2024 年市场收入 186.8 亿美元,预计 2034 年达 642.5 亿美元(CAGR 13.15%);2024 年全球轨道发射 259 次创历史新高,平均每 34 小时一次,卫星需求升温将推动市场持续扩张。
![]()
行业格局
当前,美国在全球卫星部署方面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2024 年全球发射航天器 2873 颗,其以 2269 颗稳居首位。其中 “星链” 新增 1982 颗,占美国发射量的 81%、全球的 69%。
美国火箭发射呈 “爆发式增长”,2019 年以来五年复合增速近 30%,2024 年发射 164 次同比增长 40.1%,占全球六成。
![]()
全球航天发射持续增长,卫星入轨进入 “加速通道”。2025 上半年全球完成 153 次发射(6 次失败,成功率高位),入轨卫星 2090 颗同比增 58.5%;2019-2024 年发射次数从 114 次翻倍至 273 次,发射频率提升带动下游应用加速落地。
中国航天发射 “质效双优”,发射工位扩容筑牢 “硬件支撑”。2025 上半年我国 35 次发射同比增 16.7%,实现 100% 成功率,入轨 152 颗卫星同比大增 92.4%,表现优于全球。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新增两座液体发射台,国内发射工位持续扩容,推动我国火箭年发射次数从 2019 年 34 次增至 2024 年近 70 次,规模化与竞争力显著提升。
![]()
国内卫星与商业航天正从 “萌芽期” 迈入 “规模扩张期”,政策护航、需求爆发下,市场规模如同 “升空火箭” 般加速扩容。低轨宽带星座建设提速、商业发射频次激增,叠加卫星在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的应用落地,形成千亿级蓝海市场,增长潜力持续释放。
这一浪潮中,相关产业链企业将持续受益于市场扩容红利,但个股筛选难度较高。关注商业航天与卫星产业投资前景的朋友,可以借道航空ETF159392(联接A 024688、联接C 024689 ),该产品跟踪中证卫星产业指数,精准覆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配套零部件等核心赛道,如同 “产业全景图” 般囊括优质标的,把握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成长机遇。
核心参与公司一览
拆解来看,运载火箭结构件领域的上市民企已覆盖多环节:斯瑞新材、宝钛股份、博云新材主攻发动机原材料;超捷股份聚焦整流罩、贮箱等;铂力特、华曙高科布局零部件打印工艺;钢研高纳、航天电器、高华科技分别在结构件、连接器、发射传感器领域发力;九丰能源涉及甲烷燃料。星河动力、蓝箭航天等国内整箭制造民企,目前均未上市。
![]()
05 下游产业链——广阔蓝海
05-1、太空算力
太空算力本质是 “轨道上的移动数据中心”,通过卫星搭载计算硬件在轨处理数据,靠星间激光通信传结果回地球。它依托太空真空与光照优势,兼具自治智能、实时响应等特性,运算效率更高,且无需额外消耗地面能源。
算力 “上天” 的核心动因,是地面算力的能源与散热困局。AI 爆发下,算力需求已成确定性增长趋势,带动电力需求激增,2030 年全球 AIDC 电力需求预计达 347GW。而地面超大规模计算集群如同 “吞电巨兽”,散热更是 “烫手山芋”——100 万张 GPU 集群热流密度超 250W/㎡,降温需大面积扩热、水汽蒸发等方式,既费水又易引发热岛效应。太空算力恰好破解这两大痛点,成为 AI 时代的优选方案之一。
太空算力绝非天方夜谭,海内外已现落地迹象。Starcloud 计划建千兆瓦级太空数据中心,北京轨道辰光推进晨昏轨算力卫星部署,中国 “三体计算星座” 已发射 12 颗 AI 卫星、算力达百亿亿次 / 秒。这些项目印证,太空算力正迈入工程性落地阶段,商业确定性较强。
“三体计算星座”阶段性发射规划
![]()
05-2、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包含移动通信(数据 / 语音)、宽带广播(电视 / 宽带等)、固定服务(转发器租赁等)三大类。低轨星座阶段性部署落地后,消费端设备将增长,年增速预计 12.6%。
卫星运营是高门槛寡头赛道,资金技术密集且受严格管制,核心牌照集中在中星卫通、中国电信等少数企业,无线电频率需获主权国家许可。
中国卫通优势显著,运营十余颗优质民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覆盖中国及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广泛区域。
![]()
06 商业航天发展前景
2023 年起,中央与地方密集出台数十份政策,为商业航天定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既规范引导行业发展,也推动其落地行业应用。
资本热潮聚焦产业链前端:我国商业航天注册企业累计达 370 家,投融资活动活跃。融资端,卫星制造、火箭制造等领域成为资本 “核心赛道”,2021-2024Q1 融资事件均超 60 起,融资金额均突破 75 亿元,位列行业前列。
![]()
需求端由低轨星座计划强势牵引:卫星小型化、低轨化趋势降低参与门槛,利好民营企业入局。多个低轨宽带通信星座计划落地,其建设、维护与换代将为商业航天打开广阔需求空间。
商业航天已成为资本眼中的 “黄金赛道”,投融资热度近年持续攀升,资本活水不断涌入。从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到配套零部件,产业链各环节融资事件频现、融资金额屡创新高,资本对行业前景的认可清晰可见 —— 这背后是商业航天技术成熟、应用落地加速的硬支撑,也是产业从概念走向规模化的明确信号。
专一公司投资门槛高、筛选难度大,而航空ETF 159392(联接A 024688,联接C 024689)如同 “资本风向标” 的浓缩版,精准覆盖商业航天核心标的,囊括受资本青睐的优质企业,也能帮助投资者高效分享行业投融资红利。
![]()
下方扫码直接加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