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姜子牙(约前 1156 年 - 前 1017 年)
![]()
西周开国谋主,兵家鼻祖。早年以 “直钩垂钓” 逆向营销引文王关注,提出 “翦商羽翼” 战略:先吞灭崇国、密须等商之属国,逐步孤立朝歌。牧野之战时,他避实击虚,趁商军主力滞留东夷,以 “鼓噪攻心 + 战车突袭” 战术击溃商军奴隶部队,创下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受封齐国后,弃周室繁礼,行 “因俗简礼、通商工之业” 政策,让齐国一月定秩序、半年成大国。《六韬》凝聚其谋略精髓,被后世兵家奉为圭臬,司马迁称 “后世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
2. 管仲(约前 723 年 - 前 645 年)
春秋第一相,经济战始祖。辅佐齐桓公时,跳出 “武力争霸” 思维,以 “尊王攘夷” 为幌子行霸权之实。针对鲁国,他设计 “鲁缟陷阱”:令齐人全员穿鲁缟,诱鲁弃粮种桑,再突然禁购鲁缟并封锁粮市,逼鲁割地求和。内政上创 “相地而衰征” 税制,按土地肥力收税;设 “轻重九府” 调控物价,使齐国财富十年翻五倍。葵丘会盟时,他让桓公以 “周天子特使” 身份主盟,不费一兵得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的霸业,孔子赞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3. 范蠡(前 536 年 - 前 448 年)
越国复国谋主,商圣。勾践兵败会稽时,他献 “屈身侍吴” 计:陪勾践赴吴为奴,以 “尝粪诊病” 获夫差信任,暗中遣人送美女宝器麻痹夫差。归国后推行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战略:鼓励生育、发展盐业,打造 “三千越甲” 精锐;用 “美人计” 送西施离间吴国君臣,派间谍焚烧吴国粮仓。灭吴后他预判 “鸟尽弓藏”,携财归隐,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被尊为 “陶朱公”。其 “时势可为则为,不可为则退” 的智慧,成为后世谋臣保身典范。
4. 孙武(约前 545 年 - 前 470 年)
![]()
兵圣,《孙子兵法》作者。吴王阖闾欲伐楚,他献 “疲楚误敌 + 迂回奇袭” 策:派三队精兵轮番袭扰楚边境,使楚军三年无宁日。前 506 年,他率吴军弃船登岸,越大别山绕至楚后方,在柏举之战中趁楚军渡汉水时发动猛攻,五战五胜直捣郢都。其 “兵者,诡道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理念,颠覆春秋贵族战法。曹操批注《孙子兵法》时称 “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此书至今仍被全球军事界奉为经典。
5. 张仪(?- 前 309 年)
连横之父,战国诡辩大师。秦惠文王时,他以 “六里诈楚” 破合纵:许诺楚与齐断交即赠六百里商於之地,待楚齐反目,却称 “只许六里”。楚怒攻秦,他早已联合韩魏夹击,使楚丢汉中六百里地。游说列国时,他量身定制话术:对韩言 “附秦则免伐”,对赵许 “共分弱国”,对燕吓 “秦赵联军旦夕可至”,最终使六国 “朝秦暮楚”。司马迁评其 “为秦开地千里”,正是他的连横策,为秦统一扫除了东方屏障。
6. 范雎(?- 前 255 年)
远交近攻提出者,秦国霸业奠基者。入秦后首献 “固干削枝” 计:助秦昭襄王削夺穰侯等外戚兵权,加强君权。针对六国,他提出 “远交齐楚,近攻三晋” 战略,一改秦此前乱攻盲打局面,使秦疆域稳步东扩。长平之战时,他以千金买通赵臣,散布 “廉颇怯战、赵括善战” 流言,诱赵换将,导致赵军 45 万被坑杀。李斯曾言 “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其战略被秦沿用至统一。
7. 张良(?- 前 186 年)
![]()
汉初三杰,谋圣。鸿门宴前,他串联项伯、樊哙形成 “救主三角”:让刘邦示弱谢罪,樊哙闯帐震慑项羽,项伯从中斡旋,助刘邦死里逃生。楚汉争霸时,他献 “下邑画策”:联合英布、彭越袭扰楚后方,封韩信为齐王使其全力攻楚,形成合围之势。汉朝建立后,他力劝刘邦定都关中,指出 “洛阳无险可守,关中阻山河四塞,沃野千里”,避免了潜在战乱。刘邦赞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其急流勇退的智慧更显高明。
8. 陈平(?- 前 178 年)
六出奇计,汉室定海神针。荥阳之围时,他以 “女子诱敌计”:派两千女子假扮汉军出东门,趁楚军争抢时,护送刘邦从西门突围。白登之围中,见匈奴阏氏善妒,他送美女图谎称 “汉献此女求和”,逼阏氏劝单于撤兵。吕后专权时,他装醉避祸,暗中联络周勃,待吕后死后发动政变诛诸吕,迎立汉文帝。司马迁记载其 “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这六计包括离间范增、封韩信、擒韩信等,每计都精准击中要害。
9. 诸葛亮(181 年 - 234 年)
卧龙,三国战略家。207 年献 “隆中对”,为无立足之地的刘备规划 “跨荆益、联孙吴、待时北伐” 蓝图,堪称三国版 “建国纲领”。赤壁之战前,他单刀赴吴,以 “曹操篡汉、孙刘唇亡齿寒” 说动孙权,促成联盟;又预判东南风起,助周瑜火攻曹营,烧尽曹军战船。南征孟获时,他弃 “武力镇压” 用 “七擒七纵”,彻底收服南中民心。刘备死后,他以 “攻为守” 策略六出祁山,维系蜀汉国祚,杜甫赞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0. 郭嘉(170 年 - 207 年)
![]()
鬼才,曹操第一谋臣。官渡之战前,曹操惧袁绍势大,郭嘉献 “十胜十败论”,从道、义、治等十方面论证曹胜袁败,重振军心。征吕布时,曹军久攻不下欲撤,他劝 “布气衰力竭,急攻必破”,果然擒杀吕布。预判孙策 “轻而无备,必死于匹夫之手”,后孙策果然遇刺;征乌桓时献 “轻兵奔袭计”,助曹军大破乌桓。郭嘉临终留 “遗计定辽东”,劝曹操不攻辽东,待公孙康杀袁尚兄弟来降。曹操赤壁战败后痛哭:“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11. 贾诩(147 年 - 223 年)
毒士,算无遗策。董卓死后,李傕、郭汜欲逃,他劝 “弃军则一亭长可擒,不如反攻长安”,二人依计攻破长安,搅动汉末局势。张绣与曹操交战时,他先劝张绣降曹,见曹操纳张绣婶母,又献 “伏兵计”,杀曹昂、典韦。官渡之战前,他力劝张绣再降曹,称 “曹挟天子以令诸侯,志在天下,必不计前嫌”。曹丕争储时,他以 “袁本初、刘景升废长立幼致败” 暗劝曹操,助曹丕上位。陈寿评其 “算无遗策,经达权变”,乱世中保全家族且官至太尉。
12. 王猛(325 年 - 375 年)
功盖诸葛,前秦一统功臣。辅佐苻坚时,先诛权臣樊世巩固君权,再推行 “法治 + 农桑” 政策:严惩豪强,让 “路不拾遗” 成常态;兴修水利,使前秦粮食十年溢仓。灭前燕时,他献 “迂回奇袭计”:绕开燕军主力,直插都城邺城,一战灭燕。统一北方后,他临终劝苻坚 “晋不可伐,鲜卑羌人是隐患”,苻坚不听,果然在淝水之战惨败,前秦瓦解。崔鸿赞其 “学通儒道,谋兼文武,比之诸葛孔明,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治秦方略成为乱世治国范本。
13. 赵普(922 年 - 992 年)
![]()
北宋开国谋主,半部论语治天下。960 年策划 “陈桥兵变”:先让边将谎报 “契丹入侵”,诱赵匡胤出征,再授意将士 “黄袍加身”,兵不血刃建宋。建国后,他献 “杯酒释兵权” 计:在宴席上劝石守信等将领 “释兵权享富贵”,彻底解决武将夺权隐患。又提出 “强干弱枝” 策略:收地方精兵入中央,派文官管地方财政,使宋朝 “百年无内乱”。他三起三落仍能稳掌相位,靠的是 “遇事善断” 的特质,脱脱称其 “有汉之萧曹、唐之房杜之风”。
14. 刘基(1311 年 - 1375 年)
明初帝师,神算军师。初见朱元璋即献《时务十八策》,提出 “先灭陈友谅,后图张士诚,再北伐中原” 战略,被奉为明军总方针。鄱阳湖大战时,陈友谅巨舰相连,他建议 “火攻 + 诈降”:派小船载火药纵火,又让部将诈降接近敌舰,一举烧毁陈军数百艘战船。开国后,他劝朱元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避免过早树敌;参与编《大明律》,设计南京城防。民间传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其急流勇退的保身术更显智慧。
15. 姚广孝(1335 年 - 1418 年)
黑衣宰相,靖难之役策划者。以僧人身份入燕王府,力劝朱棣起兵:“大王骨相非凡,若举兵,必成大业。” 靖难之战中,他献 “直取南京” 计:绕开济南等坚城,率轻骑奔袭京师,扭转战局。朱棣攻济南受挫欲退,他劝 “临阵退缩必败,继续进军则京可破”,果然攻克南京。建国后,他拒绝所有封赏,仍穿僧衣办公,主持编《永乐大典》。其 “谋国不谋身” 的特质罕见,朱棣称 “少师乃朕之张良、萧何”。
16. 孙膑(约前 382 年 - 前 316 年)
![]()
战国兵家代表,《孙膑兵法》作者,孙武后裔。早年遭庞涓陷害受膑刑,后逃至齐国辅佐田忌。前 354 年,魏国围赵都邯郸,他献 “围魏救赵” 奇策:不直接救赵,率齐军直捣魏都大梁,逼庞涓回师,途中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前 341 年,魏国攻韩,他再用 “增兵减灶” 计:第一天造 10 万灶,第二天减至 5 万,第三天仅 3 万,让庞涓误以为齐军逃亡过半,率轻骑追击,最终在马陵道被齐军万箭射杀,魏军主力覆灭。其谋略重 “避实击虚、诱敌深入”,《史记》称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他的战术至今仍是军事教学经典案例。
17. 谢安(320 年 - 385 年)
东晋名相,淝水之战总策划。前 383 年,前秦苻坚率 80 万大军伐晋,满朝恐慌,谢安却以 “围棋赌墅” 稳定人心,暗中制定 “以少胜多” 策略:派谢石、谢玄率 8 万北府兵迎敌,先遣刘牢之率 5000 精兵夜袭洛涧,斩杀秦军前锋 1.5 万人,挫其锐气。决战时,他预判秦军 “逼水列阵、军阵松散”,让晋军喊话 “秦军后移,让晋军渡河决战”,待秦军后撤时,派人散布 “秦军败了” 的流言,导致秦军自相践踏,全线崩溃。战后他淡定对客曰 “小儿辈遂已破贼”,其 “临危不乱、攻心扰敌” 的谋略,保住了东晋半壁江山,王俭评其 “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耳”。
18. 李泌(722 年 - 789 年)
中唐谋略家,辅佐肃宗、代宗、德宗三朝,人称 “白衣宰相”。安史之乱时,他向唐肃宗献 “复唐三策”:其一 “先取范阳,断叛军后路”,避免叛军退守河北;其二 “借回纥兵但不允其掠长安”,减少民生损耗;其三 “调和肃宗与玄宗矛盾”,稳固皇权。长安收复后,他劝肃宗 “暂缓迎玄宗回京,先稳定朝局”,避免父子夺权。德宗时,李怀光叛乱,他献 “分化计”:承诺李怀光 “归降可保官爵”,同时派浑瑊率军牵制,最终李怀光部众溃散,叛乱平定。他一生四隐四出,却总能在关键时刻以奇策扭转危局,《新唐书》称其 “谋事近忠,处身近智”。
19. 寇准(961 年 - 1023 年)
![]()
北宋名相,澶渊之盟关键决策者。1004 年,辽军大举南侵,直逼澶州,朝中大臣纷纷劝宋真宗南迁,寇准力排众议:“陛下若南迁,人心崩溃,天下必亡;若亲征澶州,士气大振,辽军必退。” 他亲自陪同真宗北上,行至韦城时真宗又想退缩,寇准厉声劝 “今敌骑迫近,陛下只可进不可退”,最终抵达澶州前线。他还识破辽军 “虚张声势” 的计谋:辽军虽势猛,但孤军深入,粮草不足,于是建议真宗 “一面固守,一面派使者议和,不割地只给钱,保边境百年安定”。澶渊之盟后,宋朝边境维持近百年和平,王安石评其 “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20. 徐渭(1521 年 - 1593 年)
明代抗倭谋臣,“明代三才子” 之首,辅佐胡宗宪平倭。1555 年,倭寇首领汪直率部盘踞舟山,徐渭献 “诱降 + 围歼” 连环计:先派使者向汪直许 “封官通商”,骗其登岸谈判,同时在谈判地点周围设伏;待汪直中计被擒,又伪造汪直书信,让其部众以为 “汪直已降,令部众放下武器”,趁倭寇军心大乱时,联合戚继光、俞大猷率军猛攻,一举剿灭汪直余党。此外,他还为胡宗宪设计 “假情报扰敌”:故意泄露 “明军将攻某岛” 的假消息,诱倭寇集结,再以优势兵力围歼。其谋略奇诡多变,袁宏道赞其 “胸中有千丘万壑,笔下无半点尘埃”,是明代文人从戎的典范。#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