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三国,脑子里就是魏蜀吴那点事,曹操的厉害,刘备的好,孙权的稳,翻来覆去都是这些英雄的故事,但你想过没有,在那个英雄扎堆的年代,除了这三家,还有一个被历史书和小说悄悄藏起来的强大势力,它可不是什么小角色,一度强到让曹操都头疼,孙权上赶着派人送礼结盟,它就是盘踞辽东,传了四代,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公孙家族,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为啥对它几乎不提,好像故意“删掉”了一样,这后面的事,其实更冷酷,也更现实。
![]()
这个厉害势力的老祖宗,叫公孙度,出身不算太好,但野心大,手腕也硬,东汉末年,中原打成了一锅粥,战火还没烧到偏远的辽东,公孙度就抓住了这个好机会,跑去当了辽东太守,他一到地方,二话不说,雷厉风行就把本地那些不听话的地头蛇全给收拾了,权力抓得死死的,他心里明白,乱世里枪杆子才是硬道理,于是往东打高句丽,往西揍乌桓,地盘越打越大,不光今天的辽宁、吉林一大片是他的,连朝鲜半岛北边都插上了他的旗。
![]()
公孙度的野心可不止一个太守那么简单,曹操在官渡打赢以后,为了稳住后方,上报朝廷封他当武威将军、永宁乡侯,结果公孙度看着送来的官印,看都不看就扔到一边,跟他亲信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也!”,意思是我在辽东自己称王,要你那点虚名干什么,他不但不接曹操的封赏,还自己偷偷当上了辽东侯、平州牧,甚至一度跨海占了东莱郡几个县,在那搞了个营州,活脱脱一个独立王国的样子,这时候的公孙度,虽然没挂“国”的牌子,干的却已经是“王”的活,成了辽东真正的“土皇帝”。
![]()
他儿子公孙康,更是个狠角色,比他爹还厉害,他接手辽东的时候,正好赶上曹操在北边打乌桓,袁绍那两个儿子袁熙、袁尚被打得跟丧家之犬一样,狼狈地跑来投奔他,对这俩倒霉蛋,公孙康表现出了惊人的果断,当时曹操大军刚从柳城撤走,有人建议公孙康派兵去追曹操,他却把局势看得透透的,据说曹操撤兵的时候就跟手下说,我正等着公孙康把袁尚、袁熙的人头送来呢,根本不用我们自己动手,后面的事,还真就跟曹操想的一样。
![]()
公孙康心里清楚,收留袁家兄弟就是引火烧身,把他们献给曹操,那可是给中原最强的人递上了一份完美的“投名状”,所以他一点没犹豫,袁熙、袁尚俩人前脚来拜见,他后脚就把他们给咔嚓了,连着一块跑来的乌桓单于速仆丸这些人也一起干掉,把好几个人头打包,派人快马加鞭送到了曹操军中,这一手干得那叫一个干净利落,既解决了内部的麻烦,又跟曹操表明了自己不想跟他作对的态度,曹操收到人头高兴坏了,马上上报朝廷,封公孙康当襄平侯,算是默认了他在辽东的统治。
![]()
公孙康死后,因为他儿子公孙渊年纪小,就由他弟弟公孙恭接了班,可公孙渊长大以后,野心也跟着长,很快就把叔叔的位子给抢了过来,这时候的公孙渊,面对魏国和吴国两边的拉拢,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场赌博,公元232年,他开始跟东吴的孙权写信来往,到了第二年,孙权为了在北边开辟第二战场,好夹击曹魏,派了一个规模超大的使团,带着数不清的金银珠宝,跨海过来,正式册封公孙渊当燕王。
![]()
公孙渊这人的眼光,明显不如他爷爷和他爹,他被眼前的利益冲昏了头,居然做了一个特别短视的决定,他一边假装接受孙权的册封,把所有礼物都收下,一边却在盘算怎么把这份“功劳”卖给曹魏,东吴的使者们还沉浸在完成任务的喜悦里,公孙渊突然翻脸,把使团的头头张弥、许晏这些人全给杀了,把人头送给了魏明帝曹叡,他以为这么干既能拿到孙权的财宝,又能得到曹魏的封赏,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曹叡果然也很高兴,封他当大司马,还封了乐浪公。
![]()
公孙渊这种不讲信用的做法,把孙权气得够呛,也让曹魏看清了他反复无常的本性,曹叡虽然给了封赏,但心里已经把公孙渊列入了必须除掉的名单,果然,没过多久,公孙渊觉得自己翅膀硬了,正式自立为燕王,改年号叫“绍汉”,公开跟曹魏对着干,他以为自己能靠着辽东的天险和兵力,跟中原王朝掰掰手腕,但他明显想错了,他根本没搞清楚自己要面对的对手是谁,那可是曹魏最顶尖的军事统帅,司马懿。
![]()
公元238年,魏明帝曹叡命令司马懿带四万大军,浩浩荡荡远征辽东,公孙渊听到消息,急忙向孙权求救,这时候的孙权虽然恨透了公孙渊,但从战略上想,他也不希望曹魏彻底吞并辽东,史书上说,孙权确实也计划出兵救他,好牵制魏军,可是,司马懿的行动太快了,加上辽东路途遥远,等孙权的援军能起到作用之前,襄平城的命运早就定下来了。
![]()
司马懿的大军顶着连绵不断的大雨,硬是凭着惊人的毅力冲到了襄平城下,把城围得水泄不通,城里粮食吃光了,人心也散了,公孙渊好几次想突围都失败了,最后在绝望中被魏军抓住杀了,司马懿对这个盘踞辽东半个世纪的割据势力,下手也极其残酷,根据《晋书》的记载,他进城以后,“诛其公卿以下及兵民七千余人,筑为京观”,这场血腥的镇压,把公孙渊政权的核心力量杀得一干二净,公孙家族的势力被连根拔起,一个曾经那么强大的海上强权,就这么在历史里,变成了一缕带血的青烟。
![]()
那么,说回最开始的问题,罗贯中为啥在《三国演义》里对公孙家族这么小气,不怎么写呢,首先,《三国演义》的主线是“尊刘反曹”,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魏、蜀、吴三家的斗争展开的,形成了一个很稳定,也很有戏剧性的“三角结构”,公孙家族这个势力,一直都在这个核心圈子外面晃悠,他的兴起跟中原打仗顾不上他有关,他的灭亡又是曹魏内部巩固权力的结果,对蜀国和吴国的最终命运影响不大,硬把这条线的故事详细写进去,会把小说清晰的主线和紧凑的节奏给打乱。
![]()
公孙家族的故事,从文学上讲,缺少“正面价值”,从公孙度到公孙渊,他们干的事大多是根据现实利益投机和背叛,缺少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义那种能让人产生共鸣的道德力量,特别是公孙渊,他那种反复无常的小人行为,最后害死了自己,也很难把他塑造成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英雄,对于一部想塑造典型人物、弘扬某种价值观的文学作品来说,公孙家族的故事,文学价值确实有限,所以,罗贯中把它简化成几个关键情节,当成曹操、司马懿这些主角展示权谋和武功的背景板,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文学选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