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初期,魏国吞并河西,韩国灭郑。
唯独赵国此时陷入内乱,停滞数十年,毫无建树。
那么,问题来了。
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内乱呢?为什么此处的历史叙事如此模糊呢?
因为赵国的这场内乱,本身就是一笔胜利者想隐去的糊涂账。
并且,由此带来了一场历史叙事的时空错乱。
![]()
这直接导致,在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里,前面刚写,晋定公三十七年,“是岁,越王勾践灭吴”。
后面,在“赵襄子元年”,又写“越围吴。襄子降丧食,使楚隆问吴王”。
前前后后,可怜的吴国被灭了两回。
这个显而易见的矛盾,背后隐藏的,正是一场胜利者对历史系统的、无耻的篡改,以及一桩被精心掩盖的政治丑闻。
吴国的悲歌
要理清这团乱麻,咱们得先回到最初那个风云激荡的节点。
当时三家分晋尚未完成,赵氏的家主是赵襄子赵无恤。
![]()
他爹赵简子赵鞅给赵氏打下了深厚的家底,但也留下了一个强大的外敌齐国。
为了对付齐国,赵鞅定下了“远交近攻”的战略。
所以,远在东南的吴国,就成了赵氏的关键盟友。
黄池之会上,赵鞅与吴王夫差歃血为盟,约定“好恶同之”。
说白了就是以后赵氏和吴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这份盟约,也成了赵无恤必须继承的“政治遗产”。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对吴国发起了总攻,大军围困姑苏城。
此时,赵无恤正在为父亲赵鞅服丧。
消息传来,赵无恤做了一场精彩的政治表演秀。
他本来就在吃丧食,哀痛他老爹。
![]()
一听闻盟友有难,立刻宣布:我再降低一档伙食标准。
手下楚隆赶紧劝他:主君啊,三年丧期已经是最高规格了,您再这样,身体垮了可怎么办?
赵无恤于是说:先主与吴王有盟约,好恶同之。现在吴国有难,我想救,但晋国实力不允许啊。我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我的心意了!
非晋之所能及也,吾是以为降。
赵无恤这话说得,那是情深义重,格局大开。
他随即又派楚隆冒着生命危险,穿越火线见到夫差,向吴王表达了“兄弟我心意到了,但实在帮不上忙”的歉意。
夫差也心知肚明,感动地回复:麻烦您了,替我谢谢赵大夫。
气氛烘托到位了,礼数做足了,人情卖出去了,但实际的力气,那是一点没出。
赵无恤用最低的成本,维护了赵氏的国际信誉,赚足了人情道义。
![]()
果然,吴国灭亡后,赵无恤丝毫没有“为盟友报仇”的包袱,立刻无缝衔接,和越国勾践成了好哥们,继续联手痛打老冤家齐国。
所以说,国际政治,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历史“罗生门”
这边,赵无恤在列国间,外交牌打得风生水起。
可问题出现了,他啥时候接的他爹的班?又啥时候去世的?
关于这些问题的记载,出现了巨大的错乱。
以《左传》为准的历史叙事,是这样记述的:
公元前475年,赵无恤派楚隆使吴,口中称自己的父亲赵鞅为“先主”,自称“嗣子”。
![]()
这明确说明,此时赵鞅已死,赵无恤已经上位。
所以,赵无恤元年就是前475年。
但是,以《史记·赵世家》为准的,则不这样认为。
他们认为赵鞅死时间要晚一些,死在公元前458年,赵无恤元年应该是前457年。
这里是司马迁的问题吗?并不是,他也有苦衷。
因为《左传》的记载里是没有直接写“赵无恤”三个字的,只用了泛称“赵孟”。
但是,问题是赵氏的家主都可以被叫做赵孟。
所以,这里司马迁读《左传》时可能误读了,认为这个“赵孟”不是在为爹服丧,而是在为晋国国君服丧。
同时,司马迁看到另一条史料,说前464年赵无恤被智瑶嘲笑“你凭啥当继承人”,这说明赵无恤当时还是太子。
![]()
所以,司马迁为了圆上这个逻辑,就把赵鞅的死期往后推了。
但这一推,就推出了开头那个天大的笑话:吴国被灭了两次。
因为《赵世家》前面刚按《左传》的记载写了“越灭吴”,后面又按自己设定的“赵襄子元年”写了“越围吴”。
于是,就出现了自己打自己脸的情况。
被篡改的继承权
理清了赵无恤的正确在位时间,大概是前475年-前444年。
然后,我们就可以揭开赵国内乱的真相了。
按照《赵世家》的说法,赵无恤因为感激大哥伯鲁的让贤之恩,不传位给自己的五个儿子,非要传位给伯鲁的孙子赵浣。
![]()
结果他刚死,他的弟弟赵嘉就跳出来篡位,但只干了一年就死了,赵浣又被请回来。
这个故事,听起来充满了道德高尚和因果报应。
但是,这个记载大概率是假的,不过是是胜利者编造的童话。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时间上是对不上的。
如果赵嘉像《赵世家》说的,只在公元前425年干了一年。
那么该如何解释《系年》等史料的记载:早在公元前441年,赵嘉就已经作为赵氏之主大会诸侯,联合越国、宋国攻打齐国?
这中间的时间,可差了十几年。
其次,人情上也说不通。
![]()
在古代宗法社会里,父亲传位给亲生儿子是天经地义。
赵无恤雄才大略,有什么理由强行绕过所有儿子,甚至绕过弟弟,去传位给一个侄孙?
这不符合人性,更不符合政治逻辑。
所以,真相很可能是:赵无恤死后,其子赵嘉正常继位,合情合理合法。
但是,被分封在代地的伯鲁一系势力强大。
他们不甘心永远当小宗旁支,凭什么你赵无恤一脉能永远掌权?
于是,一场长达近二十年的赵氏内战爆发了。
也可以说,这本质上是赵氏版本的“曲沃代翼”。
![]()
就像当年晋国的小宗曲沃桓叔一族,伯鲁一系经过几十年努力,最终干掉大宗,取而代之。
大约在公元前424年,赵浣一方获胜,攻杀了赵嘉和他的儿子,成功夺位,即赵献子。
赵浣的“洗白”工程
赵浣一系,作为小宗篡位成功,心里发虚啊。
怎么证明自己地位很正呢?他们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洗白。
首先,编造故事。
![]()
虚构赵无恤“感念伯鲁让贤”,主动传位给赵浣的父亲代成君的故事。
这样,赵浣的上台就不是“篡逆”,而是“回归正统”。
然后,将合法继承人赵嘉污名化为“篡位的弟弟”。
并将其在位时间压缩到短短一年,淡化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实际贡献。
最后,扰乱时间。
为了圆这个谎,不得不把赵无恤的去世时间人为推后。
当然,这也造成了《赵世家》里时间线的全面混乱和“吴国被灭两次”的荒唐记载。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看到了赵国官方留下的这些被篡改的史料。
他虽然感到矛盾,但年代久远,无法甄别,只能尽可能地保留不同说法。
赵国这场内乱和随之而来的历史篡改,消耗了巨大的国力。
![]()
所以,导致其在战国初期的东扩战略突然停滞,错过窗口期,被魏、韩甩在身后。
直到赵武灵王横空出世,才迎来下一次崛起。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得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