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流传甚广的野史,说他是野史,因为找不到证据来证明,但每一个细节都显得特别真实。
话说洪武八年,也就是公元1375年,为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诚意伯刘伯温,在自己的老家青田县病逝了。
消息传到京城,朱元璋表面上很是悲痛,又是辍朝哀悼,又是派人慰问,皇帝能做的姿态,他基本都做全了。
毕竟,刘伯温对他来说,可不是一般的臣子。
![]()
当年他朱元璋还是个草莽英雄的时候,就是刘伯温辅佐他,给他出谋划策,帮他看清天下大势,最终才能从一个放牛娃,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坐拥整个大明江山。
朱元璋自己也常常把刘伯温比作汉初的张良,说“吾之子房也”,这个评价可以说是相当高了。
但是,皇帝的心思,就像天上的云,谁也摸不透。
尤其是像朱元璋这样一位从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皇帝,他的疑心病,是出了名的重。
![]()
俗话说得好,“可共患难,难共富贵”。打天下的时候,君臣之间可以亲密无间,推心置腹。
可一旦天下太平了,皇帝坐稳了龙椅,回头再看那些曾经和自己称兄道弟、功高盖主的开国功臣们,心里就难免会犯嘀咕。
朱元璋晚年,为了给自己的子孙后代铺平道路,搞起了大规模的清洗运动,杀了无数功臣宿将。胡惟庸案、蓝玉案,一桩桩一件件,都闹得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
在这样一种紧张肃杀的氛围里,即便是像刘伯温这样早就告老还乡、不问政事的聪明人,也依然活在皇帝的猜忌之下。
最终,刘伯温在平静而晦涩的日子里,告别了人世。
一道密令
刘伯温下葬后,日子一天天过去,但南京城里的流言蜚语却从未停歇。
有人说,刘伯温是被当时的丞相胡惟庸给害死的;也有人说,刘伯温虽然人死了,但他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了“天书”,意图不轨;更有人传得神乎其神,说刘伯温葬下的那块地,是块龙脉宝地,有“天子气”,会影响大明朝的国运。
![]()
这些话一字不落地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本来就多疑的朱元璋,听了这些更是坐立不安。他白天是皇帝,处理着堆积如山的奏折;到了晚上,这些传闻就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他的心,让他夜不能寐。
他反复琢磨:刘基啊刘基,你真的对我忠心耿耿吗?你死了,你的家人和后代会怎么想?你会不会在坟墓里,还给朕留下了什么“后手”?
终于有一天,他再也忍不住了。他决定,要亲眼看一看,要彻底弄个明白,不然这心始终安不下来。
于是,一道密令从紫禁城里悄悄发出,目的地,直指千里之外浙江青田,刘伯温的坟墓。
![]()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挖开开国元勋的坟墓,传出去就是惊天丑闻,会让他这个皇帝在史书上留下洗不掉的污点。
所以,朱元璋做得极为隐秘。他派出了一队心腹,命令他们连夜赶路,不许声张,到了地方之后,不要大张旗鼓地挖坟,而是悄悄地、小心翼翼地,把刘伯温的棺材头给锯开一个口子,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玄机。
月黑风高之夜,这队人马抵达了刘伯温的墓地。四周一片死寂,只有风吹过树林的沙沙声。他们点起火把,找到了那座并不算奢华的坟茔。
![]()
当冰冷的锯子接触到厚重的棺木,发出的那种“吱嘎吱嘎”的刺耳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瘆人,仿佛是在质问着这群不速之客,更像是在质问那位远在京城的九五之尊。
一本律法与六个大字
随着最后一下用力的拉扯,厚重的棺材头终于被锯开了一个可供人窥视的口子。领头的心腹官员深吸一口气,压抑着紧张的心跳,凑上前去,将火把高高举起,往里一照。
![]()
这一看,所有人都愣住了。预想中的景象完全没有出现。没有身穿官服的骸骨,没有金银财宝的陪葬品,更没有什么所谓的“天书”或者兵器。棺材里空荡荡的,只有一口小小的木匣子,安安静靜地躺在正中央。
这是怎么回事?人呢?领头的官员心里咯噔一下,难道刘伯温早就料到会有今天,玩了一出金蝉脱壳?他强作镇定,命人小心翼翼地将木匣子取了出来。
匣子不重,也没有上锁。他颤抖着手打开了匣盖。
![]()
匣子里装的,不是别的,而是一本书。一本崭新的、用工整小楷抄写的书。借着火光,书的封面上几个大字清晰可见《大明律》。
在场的人全都倒吸一口凉气。《大明律》,这是大明朝的根本大法,是朱元璋自己亲自颁布,要求全国上下一体遵行的法律。而这部法典的主要编撰者之一,正是躺在这座坟墓里的主人刘伯温。
他不在棺材里放任何东西,偏偏放了一本自己参与制定的,也是皇帝最看重的法律,这是什么意思?
领头的官员感觉后背一阵发凉,他预感到事情不妙,但皇帝的命令是“一探究竟”,他只能硬着头皮,翻开了这本书。
![]()
书页翻开,第一页上,没有长篇大论的序言,只有用朱砂写下的六个大字,笔力遒劲,仿佛要从纸上跳出来一样。
那六个字是: “开棺见尸者斩”。
一瞬间,他们一个个面如土色,手里的火把都差点掉在地上。“开棺见尸者斩”,这不就是 《大明律》 里明文规定的条文吗?擅自挖掘、开启他人棺木,见到尸体的,一律处以斩刑!这是死罪!
帝王惊惧
南京,皇宫大内。
![]()
朱元璋一夜未眠,他一直在等,等那个能让他安心或者让他彻底爆发的消息。当派去的心腹连滚带爬地跑进大殿,将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禀报之后,整个宫殿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朱元璋呆住了。他愣在龙椅上,手里拿着那份紧急奏报,一动不动,仿佛变成了一座石像。
过了许久,他那只曾经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起来,手里的奏报“啪”的一声掉在了地上。他的脸色,从最初的震惊,慢慢变得铁青,最后化为一片死灰。
![]()
冷汗,顺着他的额角,一滴滴地往下淌。
他不是害怕。作为一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皇帝,他什么场面没见过?他真正感受到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入骨髓的羞愧。
刘伯温用一种他完全没想到的方式,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或者说,是给他上了最深刻的一课。
刘伯温的棺材里为什么没有尸体?为什么只有一本 《大明律》?这个局实在太精妙了。
如果棺材里有尸体,那么朱元璋就触犯了自己制定的法律,“开棺见尸者斩”,他这个皇帝该如何自处?
![]()
这说明什么?说明刘伯温到死都坚信,皇帝会怀疑他。
但他没有选择报复,没有留下任何诅咒或者怨恨之词,而是选择了用皇帝自己的法律来“提醒”皇帝。
想明白这一层,朱元璋的羞愧感达到了顶点。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心思歹毒的小人,去揣度一个光明磊落的君子。
他对刘伯温最后的那一丝疑虑,在这一刻被彻底击得粉碎。他辜负了这位“吾之子房”的信任。
![]()
“厚葬!给朕好生厚葬!”朱元璋几乎是咆哮着下达了命令,“任何人,再也不许提及此事!违者,杀无赦!”他想用加倍的礼遇来弥补自己的过错,来掩盖自己的羞愧。
但这件事,像一根刺,已经深深扎进了朱元璋的心里,再也拔不出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