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小说、评书和电视剧里,刘伯温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能掐会算,神机妙算,帮着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一路逆袭,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可以说,没有刘伯温,朱元璋的江山至少要晚打下来好几年。
但问题来了,这么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物,最后的结局却不怎么好,可以说是相当凄凉。
反观另一个人物,可能很多人听都没听过他的名字,他叫郭英。论名气,他跟刘伯温差了十万八千里;论谋略,史书上似乎也没记载他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计策。
![]()
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武将,可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人,却在朱元璋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腥风血雨中安然无恙,不仅自己善终,还福泽后代,整个家族在大明朝显赫了二百多年。
刘伯温锋芒毕露,终成利刃所伤
在展开说郭英之前,咱们必须先搞明白,刘伯温的“聪明”到底是什么样的,他又为什么会落得个悲剧下场。
刘伯温本名刘基,是浙江青田人,跟朱元璋那帮淮西老乡完全不是一个圈子的。
![]()
他的聪明,是读书人的聪明,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智慧。从制定灭掉陈友谅、张士诚的战略规划,到参与制定大明律法,他几乎无所不能。
朱元璋对他的评价极高,曾说“吾之子房也”,把他比作汉高祖刘邦身边的张良。
这可是天大的荣耀。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刘伯温的聪明太耀眼了,就像一把出鞘的宝剑,寒光闪闪,锋利无比。
他不仅有才,性格还非常正直,眼里揉不得沙子。
当时朝廷里,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权势滔天,拉帮结派,贪赃枉法。刘伯温非常看不惯,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弹劾他们。
![]()
这就犯了职场大忌。他的才华让皇帝倚重,但他的正直却得罪了整个功臣集团。
他的“神机妙算”在民间被传得神乎其神,这在无形中已经触碰到了皇权的红线。
对于一个皇帝,尤其像朱元璋这样多疑的皇帝来说,一个臣子功劳太大、名声太响、聪明到似乎能看透一切,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威胁。
所以,当天下大定之后,刘伯温被淮西集团排挤,不得不辞官归隐,但即便回了老家,麻烦还是不断。
最后,他生了重病,吃了丞相胡惟庸派人送来的药后,病情加重,没多久就去世了。
![]()
他的死,至今都是一桩悬案,但无论真相如何,都和他那无法隐藏的“聪明”脱不了干系。
郭英的“糊涂”
郭英是濠州人,跟朱元璋是正儿八经的老乡。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在濠州起兵,年仅18岁的郭英就和他哥哥郭兴一起,投奔了朱元璋。
这个出身,就是郭英一辈子最大的政治资本。他和徐达、常遇春这些人一样,都属于朱元璋最早的“创业团队”,是根正苗红的淮西勋贵。
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郭英从一开始就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他身材高大,膂力过人,尤其擅长骑马射箭。朱元璋看他忠诚可靠,就让他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
![]()
这个职位看似不起眼,其实是天底下最核心的位置。
根据《明史》等史料的记载,朱元璋对他非常信任,经常让他晚上睡在自己的营帐里负责安保,还亲切地喊他“郭四”。
在战场上,郭英也从不含糊。攻打滁州、和州、采石矶,他都冲锋在前 。尤其是在决定天下归属的鄱阳湖大战中,他身负重伤,简单包扎一下就继续投入战斗,勇猛异常。
有一次在武昌,朱元璋陷入险境,也是郭英奋不顾身地把他背了出来,救了他一命。
看到了吗?郭英的安身立命之本,不是什么神机妙算,而是最朴素、最“糊涂”的两个字,忠诚。
![]()
他从不想什么建功立业之后封侯拜相的远大前程,他的脑子里可能就一根筋:谁是我的老板?朱元璋。我要干什么?保护他,听他的话,为他卖命。
“隐身”的战功与“谦卑”的国舅
郭英一生征战无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明朝的版图上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参与平定中原,征讨山西,攻克关中,后来还跟着傅友德、蓝玉一起远征云南。
可以说,他的功劳簿要是摊开来,也是厚厚的一本。
但他聪明就聪明在,他从不抢功,也从不当头。在明初那个人才辈出的将星群体里,前面有徐达的沉稳,常遇春的勇猛,李文忠的儒将风范,后面还有蓝玉的锐不可当。
![]()
郭英在其中,就像一个“隐形人”。他总是作为副将或者偏将出现,默默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从不追求成为战场上最耀眼的那颗星。
他打仗很厉害,但从不显摆自己有多厉害。
他只是朱元璋指哪,他就打哪,打赢了是皇上英明,是大将军指挥有方。这种甘当绿叶、从不觊觎C位的“糊涂”,让他在朝中几乎没有树立任何政敌。
那些大将军们需要一个勇猛可靠的副手,而皇帝也乐于看到一个有能力却没野心的将领。
你看,他既不得罪同僚,也不引起皇帝的猜忌,这人际关系处理得简直是满分。
![]()
郭英还有一个所有人都羡慕不来的身份,国舅。他的亲妹妹郭宁妃,是朱元璋非常宠爱的一个妃子。有了这层关系,郭英在朱元璋面前的地位更是水涨船高,无人能及。
按理说,手握重兵,又是皇亲国戚,这要是换个人,尾巴早就翘到天上去了。
但郭英是怎么做的呢?他比以前更加低调,更加谦虚谨慎。史书记载他“孝友恭谨”,治军有方,但从不居功自傲,也不贪图富贵。
他深知,皇帝的恩宠就像炉火,靠得太近会被烫伤,离得太远又会感到寒冷。他把这个距离拿捏得恰到好处。
![]()
他从不利用国舅的身份去干预朝政,也不结党营私,就老老实实当他的武将。这种清醒和克制,就是一种顶级的“装糊涂”。
他明白,妹妹带来的荣光是皇帝给的,随时可以收回,只有自己的本分和忠诚才是最靠得住的。
一次“恰到好处”的犯错
在朱元璋统治的后期,也就是洪武年间,一场针对开国功臣的大清洗开始了。李善长、胡惟庸、蓝玉……一个个曾经权倾朝野的大人物,都被以谋反的罪名满门抄斩。
那段时间,整个京城可以说是血流成河,人人自危。
![]()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郭英也出事了。有人弹劾他,说他私自蓄养家奴,还擅自杀人。这在当时可是不小的罪名,尤其是在皇帝高度警惕功臣武将的时候,说你“私养家奴”,很容易被联想到“意图不轨”。换了别人,可能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了。
可结果呢?朱元璋拿到奏折后,只是轻描淡写地把他放了,根本没有追究。这又是为什么?难道仅仅因为他是国舅,或者念及旧情吗?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还有别的原因。
在朱元璋看来,像刘伯温那样完美无缺、滴水不漏的人才可怕,因为你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
而像郭英这样,有点小毛病,会犯点普通人都会犯的错误(比如耍点威风,处理家事不当),反而显得真实、可爱、没有威胁。
一个会犯“糊涂”小错的将军,怎么看都不像一个能策划惊天大阴谋的野心家。
皇帝通过这件事,再次确认了郭英是个“自己人”,是个忠心耿耿但有点小瑕疵的“老实人”。
![]()
而郭英呢,也通过皇帝的宽恕,彻底摸清了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安全边界。
结语
就这样,郭英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安安稳稳地活到了69岁,在1403年寿终正寝。
在他死后,还被追赠为营国公,谥号“威襄”,荣耀至极。纵观他的一生,你会发现,他完美地避开了所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的雷区。
他不与文官集团争高下,也不跟武将集团抢风头。他手握重兵却从不显露野心,身处高位却始终保持谦卑。他和皇帝的关系,始于乡情,固于忠诚,亲于姻亲,稳于本分。
![]()
所以,说郭英“装了一辈子糊涂”,并不是说他真的愚笨,也不是说他整天装疯卖傻。他的“糊涂”,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
在朱元璋这个极度聪明又极度多疑的“老板”面前,你比他聪明,你就会死,就像刘伯温;你野心太大,你也会死,就像蓝玉。
只有像郭英这样,把自己放在一个绝对安全的位置上,能力足够强,但从不功高震主;关系足够近,但从不恃宠而骄;忠诚足够纯粹,让皇帝找不到一丝怀疑的理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