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对“六出祁山”这个词可谓是耳熟能详了。
实际上,罗贯中对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六出祁山”也只是突出 诸葛亮智慧和 悲情色彩的演义。那么,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究竟几次主动出击攻打魏国,几次走的是祁山道?我们依照正史结合地图,来简单还原一下 诸葛亮伐魏的真实过程。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了解这段历史,我们先看看地图。
![]()
当时,从汉中翻越秦岭一共有五条道路,自东向西依次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散关道)和祁山道。
我们现在来说说诸葛亮伐魏的全过程。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进行第一次伐魏。
蜀汉采取声东击西战术,派出赵云和邓芝为疑军,从褒斜道出击,大造声势进攻郿(今眉县)。褒斜道,指的是连接汉水支流褒水谷地,和渭水支流古斜水(今石头河)河谷的道路。魏国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在 褒斜道出口与赵云对峙。
曹魏主力被赵云吸引住以后,诸葛亮亲率大军从最西面的祁山道出击,直取 陇右三郡:天水,南安和安定。这三郡兵力空虚,立即投降蜀汉。
![]()
祁山在哪里呢? 祁山,位于今甘肃礼县的东面,西汉水的北侧,西起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
祁山道的具体路线是这样的,自汉中出发,溯汉水而上到勉县,再翻山到阳平关,沿着西汉水河谷到略阳,徽县,成县,西和县,再到礼县祁山堡,经盐官镇翻越陇山后,到达天水。
蜀汉第一次北伐的初期打得非常漂亮。获得了陇右三郡,蜀汉得到了随时可以从高处居高临下进攻曹魏关中盆地的基地,而不用再翻越秦岭。陇右三郡还产良马,补足了蜀汉的骑兵短板。同时,蜀汉在此就地屯田的话,还不用再从汉中长途运粮。
第一次出祁山,是诸葛亮深思熟虑之后打出的漂亮一战。如果能保住战争成果,三国的历史都有可能改写。
![]()
与“关羽大意失荆州一样”,这一次出现了“马谡大意失街亭”,蜀汉屡屡出现功败垂成的事情。马谡军在街亭(今张家川县龙山镇)溃散以后,曹魏从东北方向直扑陇右三郡,诸葛亮此时兵力空虚,只得在迁移部分百姓到汉中以外,放弃了陇右三郡。曹军还趁机夺取了祁山道地区。
东线的赵云,如果在褒斜道与曹真还继续对峙下去的话,只是空耗军粮,完全没有意义,也只能退回汉中。
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当时有多愤恨和懊悔。蜀汉再也没有离胜利这么近的时候了。
同一年(228年)秋天,诸葛亮趁着孙权和曹军在石亭大战,起兵伐魏。这一次,他转换进军路线,从 陈仓道(散关道)进军,围困陈仓。曹真坚守陈仓,诸葛亮军粮耗尽,只得退兵。退兵途中,诸葛亮设下埋伏,斩了曹魏的大将王双。
这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他派遣陈式攻打武都(今甘肃成县)和阴平(今甘肃文县),曹魏的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迎战,诸葛亮却亲自带兵去夺取 战略要地建威(今甘肃西河)。这一招声东击西,吓得 郭淮只得退兵回援,蜀汉夺得了武都和阴平,控制了 西汉水、漾水和浊水河道, 重新占领了祁山道南部地区。
这是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小胜曹魏。
231年,诸葛亮开始第四次北伐。
这一次攻魏,诸葛亮的目的非常明确,打通祁山道,再次夺取陇右。
这一战,诸葛亮出祁山后,先击败了 郭淮,并 在上卦(今天水)割了魏国的麦子做军粮。曹魏急调司马懿率大军迎战,司马懿抵达战场后坚守不出,与诸葛亮对耗。蜀汉终因战线过长主动撤兵,并在设伏射杀了魏国大将张郃。这次北伐,诸葛亮虽然小胜,但战略目的没有达到。
公元234年,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
这一次,诸葛亮深感自己时日无多,想通过一次决战来彻底解决问题。他决意不再从祁山道取陇右再徐徐图之,而是直接从褒斜道出发,进军关中盆地与曹魏死磕。
为了达到逼迫司马懿决战的目的,诸葛亮还在渭河南岸屯田,摆出了和曹魏拼消耗的架势。只可惜,天不遂人愿,诸葛亮竟然病死在五丈原,蜀汉只得退军。司马懿尾追观看诸葛亮留下的营垒,感叹道:“天下奇才也”。
以上是根据正史整理出的诸葛亮五次北伐过程,诸葛亮并非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打仗不行。从这五场战役看来,诸葛亮基本上是取胜方,只是蜀国实力不济,未能展其大志。
我们可以总结出,诸葛亮实际上只有五次北伐,其中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是走完了祁山道,第三次是夺回祁山道南部,第二次走的是陈仓道,第五次走的是褒斜道。六出祁山,只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的情节。
原创绘图皆不易,谢谢支持,敬请关注本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