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信这人,前231年左右生在淮阴,家穷得叮当响,父母早死,没地没业,只能天天佩把剑到处晃荡,吃不上饭就去蹭,蹭多了街坊都烦他。史记里写得清楚,他连钓鱼都钓不到,饿得站不稳,这时候就出了“一饭千金”的典,后来发达了真找着当年给饭吃的漂母,赏千金,一点不含糊。
![]()
淮阴本地屠夫里有个小混混,故意堵他路,说你个子高佩剑其实胆小鬼,敢不敢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瞅一眼对方手里刀,趴下就钻了,全城传开,都笑他窝囊。这就是“胯下之辱”,史记原话,他忍了,没拔剑拼命,因为知道现在死太不值。
![]()
秦末乱世,他先投项梁,后跟项羽,只混到个郎中,执戟站岗,提意见没人鸟。项羽让他管过粮草,他把仓库前后开门,新粮后进旧粮先出,避免霉变,有人就把这叫“推陈出新”,不过史记没明说这成语是他发明的,后人这么用而已。
项羽压根不重用他,韩信一看没戏,带着几十人跑了,投刘邦。前207年到汉营,先当小吏,后来治粟都尉,还犯法差点砍头,萧何一看这人眼神不对,赶紧保下来,夜里聊兵法,萧何吓一跳,觉得这人是宝贝。
韩信觉得刘邦那边还是没人懂他,又想走,萧何直接不换鞋月下追,这段史记写得明白,“萧何月下追韩信”就这么来的。萧何跟刘邦拍胸脯说,这人是“国士无双”,放跑了你这天下就别想了,刘邦才勉强搭个坛子拜他大将军。
![]()
拜将那天,韩信直接摊开地图分析,项羽有“匹夫之勇”,对部下却“妇人之仁”,三秦之地“传檄而定”。刘邦听傻了,当场把兵权全给他。前206年八月,韩信带兵出汉中,明明修栈道给章邯看,其实主力早从陈仓小道绕过去,一战平三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成了教科书。
刘邦拿下关中就膨胀,前205年彭城被项羽几万骑兵打崩,只剩几十骑跑回来,这时候才知道手下只有韩信“独当一面”。刘邦把剩下兵全给韩信,让他北上打赵魏燕齐。韩信一路没输过,史记说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
前205年灭魏,韩信用木罂渡河,声东击西,魏王豹当场被抓。前204年井陉打赵国,赵军二十万,韩信就三万,还都是新兵,他故意背河摆阵,士兵没退路只好玩命,又派两千轻骑趁乱拔赵旗换汉旗,赵军一看大营变色,直接崩盘,“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拔赵帜立汉帜”全出来了。
赵国平了,燕国吓得直接投降。韩信再转头打齐,前203年潍水之战,决河水淹龙且二十万救兵,齐地七十多城全拿下。刘邦彭城惨败后跑来见他,两人赤膊抱一块,刘邦把衣服脱给他穿,饭推给他吃,这叫“解衣推食”,刘邦知道没韩信自己早完了。
![]()
前202年垓下决战,韩信三十万大军把项羽围得死死的,夜里让士兵唱楚歌,楚军听着家乡调子哭成一片,项羽以为家乡全丢,突围失败乌江自刎,“四面楚歌”就这么来的。楚汉战争结束,韩信功劳最大,刘邦却第一个怕他。
天下定了,刘邦先把韩信从齐王改楚王,前201年又用“云梦游猎”骗他出来,卸兵绑回洛阳,贬成淮阴侯。韩信在路上长叹“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三句直接成了三个成语,合起来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
贬回家,韩信天天闷着,见谁都觉得丢人,“居常鞅鞅”形容那种憋屈劲。刘邦还跟他喝酒吹牛,问你能带多少兵,韩信一句“多多益善”,刘邦笑,你牛什么还被我管着,韩信回,陛下善将将,我善将兵,各干各的。
前197年陈豨反,韩信在家称病不跟,刘邦亲征。有人告韩信谋反,吕后跟萧何商量,萧何亲自去骗韩信说太后有病想见你,韩信一进长乐宫钟室就被武士乱刀砍死,死前喊“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最扎心。
![]()
韩信死时大概35岁,三族全灭。史记说他“略不世出”,后人叫他“兵仙”。蒯通劝他反的时候说过“不赏之功”,刘邦后来也后悔没听蒯通。韩信自己还说过“伐功矜能”,太骄傲了点。
民间总结他一生34个成语,其实没那么精确,史记里直接出来的二十来个,剩下是后人延伸。像“问路斩樵”史书没写那么狠,但行军保密确实做得绝。“金石之交”是拒绝武涉游说时说的,跟刘邦那点情分。
他还说过“肝胆相照”,对部下要求这个标准。有人说他“侵吞山河”,形容带兵气势。死前那句“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漂母救他一命,吕后要他一命,挺准。
真正狠的是,刘邦用完就扔,吕后下手更不留情。韩信打仗从没失手过,政治上却一步没算准。功高震主这事,古往今来没几个躲过去,他算看得最透的那个,却没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