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汉朝打匈奴,大家伙儿脑子里蹦出来的,准是卫青、霍去病。
没错,霍去病“封狼居胥”,兵锋直指瀚海(今贝加尔湖),那叫一个威武霸气。
可问题是,他俩打完,匈奴还在。
真正把北匈奴彻底干废,逼得他们往欧洲跑、日后成了“上帝之鞭”的,其实是东汉的另一个狠人。
这人是谁?他出征的理由,更是荒唐到让人不敢相信。
![]()
真正把北匈奴“打残”的狠人,竟是“杀人犯”出身?
这人,就是窦宪。
要说这窦宪,那出身可不一般。他来自“大汉第一豪门”——窦氏家族。
这家族的起点,就是西汉初年那个从宫女逆袭成皇后的窦猗房(窦皇后),汉文帝刘恒的老婆。
自打窦姑娘“麻雀变凤凰”,窦氏家族就备受荣宠,在两汉400年间,那是四起四落,始终活跃在权力的牌桌上。
窦宪,就是这个豪门的后代,他是窦融的曾孙。
到了东汉,外戚和宦官的斗争愈演愈烈。窦氏家族也卷了进来。
比如到了延熹八年(165年),汉桓帝废皇后,太尉陈蕃就力挺,说“窦族良家”,建议立窦宪的族人——窦武(窦融玄孙)的女儿窦妙为皇后。
这个窦武,还是当时有名的“清流”,和刘淑、陈蕃合称“三君”,天天跟宦官死磕。
说白了,窦氏家族就是这么个顶级外戚豪门。
![]()
可到了窦宪这,他玩得更狠。他仗着外戚身份,骄纵不法,居然干出了遣客刺杀太后幸臣的惊天大案。
这下皇帝彻底毛了,窦宪眼看就要人头落地。
就在这节骨眼上,转机来了。
当时是东汉章和二年(88年),北匈奴内部大乱,又赶上饥荒,跑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
机会主义者窦宪,立马嗅到了味道。
更巧的是,南匈奴单于也上书朝廷,请求汉朝出兵北伐。
窦宪当即上书,干了一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他请求出击北匈奴,以赎死罪。
你没看错,威震千古的“勒石燕然”,这场汉匈战争的终局之战,它的起点,竟然是一个顶级豪门大少爷为了“花钱消灾”、保命赎罪,而搞出来的“政治操作”。
![]()
深入瀚海三千里:一场“赎罪”引发的灭国之战
朝廷一合计,同意了。
永元元年(89年)六月,汉廷正式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派执金吾耿秉(名将耿恭的兄弟)当副手,这俩人各自领着四千骑兵,再会合了南匈奴、乌桓、羌胡的部队,总共三万余人,浩浩荡荡杀了出去。
窦宪心里门儿清,这趟差事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是他唯一的活路。
所以,他压根就没打算“演戏”,他是真奔着灭国去的。
窦宪的军事才能,在这一刻彻底爆发。
他先是派出了精骑万余,在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跟北匈奴的主力硬碰硬干了一架,结果大破敌军。
北单于一看打不过,掉头就跑。
换了别人,可能就“穷寇莫追”了。但窦宪不行啊,他这“KPI”是要拿命换的。
窦宪和耿秉当即决定,乘胜追击!
![]()
这一追,就彻底刹不住车了。汉军主力一路狂飙,直接杀进了瀚海沙漠,足足深入了三千里(1500多公里)。
光追还不行,窦宪还玩了个“大包圆”。
他自己亲率大军,从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七十公里)出击。
同时,南匈奴单于从满夷谷(今内蒙古包头市北)出发。
度辽将军邓鸿,则从稠阳塞(今固阳)出兵。
几路大军,总兵力达到了共约五万骑,约定在涿邪山(今阿尔泰山东脉)搞总会师,摆明了就是要包饺子。
北匈奴哪见过这阵仗,当场就被打蒙了。
汉军在稽洛山再次大败北匈奴,一路追杀到了达和渠北醍海(屠申海,今蒙古国乌布苏诺尔湖)。
这回的战果,只能用“恐怖”来形容。
光是斩杀的匈奴名王以下的官兵,就多达一万三千多人。
![]()
缴获的牛、马、羊等杂畜,多达一百余万头。
更夸张的是,北匈奴被打崩了。
匈奴的裨小王等部落,前后八十一部,总计二十多万人,排着队跑来投降。
这一仗,直接把北匈奴的脊梁骨给打断了。
窦宪此时,已经从一个“杀人犯”,变成了帝国英雄。
他率领大军,出塞三千余里,登上了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
站在这片霍去病都没能抵达的土地上,窦宪意气风发,他知道,自己保命的KPI,超额完成了。
他当即下令,让随军的中护军——也就是那位正在写《汉书》的大文豪班固,立刻撰写一篇铭文,纪念这场史诗级的胜利。
这就是《封燕然山铭》。
班固也是憋着一股劲,提笔就写下了千古名句:“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
这篇铭文,后来被刻在了燕然山的摩崖石壁上,史称“勒石燕然”。
这块石刻,后来失传了近两千年,直到2017年,才被内蒙古大学与蒙古国的学者合作,在蒙古国境内重新发现。
那么,窦宪为啥非要在这座山上刻字呢?
因为这地方太重要了。
燕然山,是漠北最靠近漠南的地方。它西侧的翁金河,是漠北最接近大漠的河流。
从漠南的黄河河套地区,到漠北的翁金河,是当时往来大漠南北“最为捷近的通道”。
无论你是要去古代蒙古草原的核心区鄂尔浑河流域,还是回中原的渭河谷地(长安),这都是必经之路。
窦宪在这里刻石,就是要让天下所有人都知道他干了啥。
这宣传效果,直接拉满。
勒石燕然:窦宪的政治翻盘与北匈奴的西迁
这一仗打完,窦宪班师回朝。
结果可想而知,他不但彻底洗脱了罪名,还因为这不世之功,直接被汉廷封为大将军。
![]()
窦宪的威名大盛,朝野敬畏,其势力急剧膨胀。
讽刺的是,这场由“赎罪”引发的战争,虽然短期内保住了窦宪,却也“加速了汉廷内部权力矛盾”,为东汉的外戚专权埋下了更大的雷。
而当年跟着窦宪出征的文人,命运也各不相同。
当时窦宪的幕府里,堪称“文章之盛冠于当世”,聚集了傅毅(时任主记室)、崔骃(时任主簿)和班固(时任中护军)三大才子。
班固因为给窦宪写铭文、歌功颂德,成了心腹。
而那个崔骃,却因为始终坚持读书人的操守,老是劝谏规劝窦宪,最后被窦宪弃用。
后来撰写《后汉书》的范晔,就没给班固留面子,直接批评他“迷世粉”,意思是迷失在权势里,给当权者拍马屁。
当然,窦宪的政治操作虽然龌龊,但他的军事行动可没停。
![]()
他似乎是打上瘾了。
两年后,也就是永元三年(91年),窦宪再次派出精兵,命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人,率军浩浩荡荡杀出居延塞。
这一次,汉军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脉某处),再次包围了北匈奴单于的主力。
又是一场大破。
如果说“稽落山之战”是打断了北匈奴的脊梁骨,那“金微山之战”就是彻底敲碎了他们的天灵盖。
北匈奴的主力,被汉军连根拔起。
这下,北匈奴在漠北彻底待不下去了。
史书记载了四个字:“被避西迁”。
他们被汉军的连续打击,逼迫着放弃了祖辈的草原,开始向遥远的西方逃窜。
这场大西迁,就是世界历史的拐点。
虽然窦宪的本意只是为了“赎罪”和“刷功绩”,但他无意中,启动了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
![]()
数百年后,这支西迁的匈奴后裔,将在欧洲出现,他们被称为“上帝之鞭”,搅得罗马帝国天翻地覆。
而在东方,窦宪的战果是决定性的。
在他发起“终极一击”的30年后,北匈奴最后一代单于逢侯,被汉军击溃投降。
从此,北匈奴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彻底消失。
这场从公元前209年匈奴单于冒顿统一草原开始,与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缠斗了三百年的宿命对决,终于由窦宪这个“杀人犯”出身的狠人,画上了句号。
参考:
“勒石燕然”在何处.北京晚报.2018-09-07
东汉是如何大胜匈奴的?刚发现的《封燕然山铭》告诉你答案.封面新闻.2017-08-22
燕然勒石.维基百科.2025-9-1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