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常闲聊学历的时候,很多朋友总爱琢磨这个事儿:现在的大学本科,搁古代能对应上秀才、举人还是进士呢?
其实这事儿没法粗暴地直接划等号,毕竟古代科举是 “选官考试”,现在教育是 “人才培养”,体系相差十万八千里,但咱们扯一扯各自的特点,就能看明白大概的对应关系了。
![]()
先说说最基础的秀才。
别觉得秀才不起眼,古代想考秀才可没那么容易!
首先得是 “童生”,这童生可不是小孩,有的五六十岁还在考童生呢。
然后要过三关:县考、府考、院考,全过了才能叫秀才。
就这三关考试,我个人觉得比现在司法考试都难吧?
难在过考比例,2024年我国司法考试过考约 11%-15%。古代秀才考试(童试)的整体通过率远低于这个比例。
综合明清两朝数据来看,最终能成为秀才的比例通常不足 1%,甚至低至 0.5%。这一过程需历经县试、府试、院试三级筛选,每一级都堪称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考上秀才之后,好处也不少:不用交赋税、不用服徭役,见了县官不用下跪,还能领点朝廷给的补贴。但秀才最大的遗憾是 —— 没法直接当官(门票还没有拿到),顶多去当个私塾先生,或者给官员当幕僚,想入仕当官还得接着考。
![]()
再看举人,这可是个大坎儿!
秀才得去省里参加 “乡试”,三年才考一次,全省也就录几十上百人。
你肯定听过 “范进中举” 吧?
范进考了一辈子,中举后直接疯了,为啥?因为中了举人就等于 “踏入仕途门槛” 了!
朝廷会给举人安排官职,比如当县令、县丞,就算暂时没官做,也是地方上的 “乡绅老爷”,谁家有事儿都得敬着,甚至能直接跟县官平起平坐。
而且举人还有个特权:能接着去京城考 “会试”,冲刺更高的功名。
![]()
最后是进士,这可是古代读书人的天花板!
举人得去京城参加会试,考中了叫 “贡士”,然后再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 “殿试”,殿试及格的就是进士。
进士里分三档: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直接进翰林院,以后大概率能当大官;二甲、三甲的要么进中央部门当小官,要么下放到地方当知县,最差也能混个正八品的官职。
而且古代能考上进士的人少得可怜,全国一年也就几十上百人,比现在考清北还难十倍!
![]()
现在咱们回头看大学本科。
首先说 “入学难度”:古代考秀才,得先过三关,而且当时识字率不到 5%,能考中秀才的,相当于在全县范围内筛选出的 “文化人”;现在咱们考本科,虽然也得参加高考,但全国本科录取率大概在 40% 左右,而且几乎人人都能上学识字,从 “稀缺程度” 来看,本科可比秀才容易多了,顶多算 “普及型高等教育入门”。
再看 “社会功能”:秀才没法直接当官,只能做基础文化工作;现在的本科毕业生,也不能直接当领导,得从基层岗位做起,比如进公司做职员、去事业单位做基础工作,想进体制内还得再考公务员 —— 这一点倒跟秀才挺像,都是 “有了学历基础,但还得再努力才能往上走”。
那举人和进士呢?举人能直接当官,相当于现在 “硕士博士毕业直接通过选调生、人才引进进体制当干部”;进士更是直接进中央或当地方主官,相当于现在 “顶尖名校博士进部委、当县长”。
这么一对比就清楚了:本科跟秀才的定位更接近 —— 都是 “学历体系里的基础门槛”,有了这个学历,能摆脱最底层的体力劳动,从事需要文化的工作,但想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发展机会,还得继续深造(比如古代秀才考举人,现在本科考硕士)。
不过咱们得说句实在的,现在的本科可比古代秀才 “划算” 多了!古代秀才只能围着 “当官” 一条路走,现在本科毕业生能选的路太多了:进企业、考公、创业、读研,甚至跨专业发展都没问题。而且古代科举考的全是四书五经,现在本科有几十上百个专业,能学真本事、掌握技能,这可比古代的 “死读书” 实用多了。
![]()
是不是很意外,很惊讶?我这个本科或仅仅相当于一个秀才!
其实,别纠结本科到底等于秀才还是举人,本质上两者体系不同。但从 “学历门槛、社会基础作用” 来看,本科更像古代的秀才 —— 是咱们踏入社会、开启发展的第一步,但想走得更远,还得像秀才考举人那样,继续考试。
加油吧。
致作者:《写乎》致力于文化与历史的传播,仅仅根据作者意愿开通赞赏,赞赏所得全部归作者。
投稿邮箱:499020910@qq. 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