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
(号舍)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初九,湖北乡试考场。
考生艾家鉴坐在狭小的房间里,满头的汗止不住的往下流。
已经到了秋天,但是省城武昌依然闷热。
我们现在考试,是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还能吹空调,桌子椅子都很舒服,考完一科还可以休息休息,晚上就回家了,第二天再考,但清代的科举考试,可没现在这么舒服。
清朝的考场,一般叫做贡院,考生需要在一个小小的单间里完成所有的考试流程,古代当然不叫单间,而叫做号舍。
作者曾经到南京旅游,参观过江南贡院的号舍,那号舍呢,宽大概一米,高大概两米,纵深大概也是一米,这空间就已经够小了,但这不仅仅是考场,还要承担考生三天两夜的卧室和厨房功能,吃喝拉撒全在里头。
吃饭,就是吃点干粮,喝点凉水,睡觉,就是把两块木板子一拼,腿都伸不直,上厕所呢,则在一排号舍的最里边放了一个粪桶,谁的号舍要正好挨着粪桶,那可真算是“中奖”了。
号舍是冬天冷夏天热,那罪受的,那就别提了。
艾家鉴是湖北宜昌府的生员,寒窗苦读数十载,他为的不就是今天么?他的老家长阳县傅家堰是个极度贫穷的地方,只有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名次,他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所以这再苦再难,都得忍受下去。
只是,号舍里传来阵阵臭气,艾家鉴被熏的是天旋地转,头晕目眩,看着眼前的试卷,他迷迷糊糊,竟然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不能交白卷啊...”
艾家鉴喃喃自语。
他今年已经三十四了,在考生中已经不能算年轻,这次考不上,下次又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想家中的妻子(刘氏)和六岁的女儿,就算是为了她们,自己也不能放弃。
“还是写点什么吧。”
写点什么呢?艾家鉴灵机一动,想起了几年前的一桩往事。
几年前,他曾经在湖北恩施的鹤峰州衙门做过一段时间的书吏,其实也不能说是做书吏,他是帮衙门里的一个书吏打下手,帮忙誊抄一些文书。
那在这个过程中,艾家鉴就亲眼目睹了地方衙门上的一些违法违规,贪污腐败等行为,以及一些官场陋规啊,公事禁约,他全都知道其中内幕。
艾家鉴想,自己要是交白卷,一来没成绩,自己就落榜了,二来传出去贻笑大方,遭人议论,干脆,自己趁着这个机会,把自己在衙门里的所见所闻写上去,相当于是自己在试卷上写了一封举报信,保不齐主考官看了,认为自己勇气可嘉,就会转呈皇帝,到时候自己可就露脸了。
主意打定,艾家鉴来精神了,他立刻提笔研墨,手腕挥动,在试卷上写下了一首古诗:
安求名誉赴科场,忽忆弊端敢续扬。
下顾今朝枉到此,惟祈百姓颂君王。
![]()
(科场进言 艾家鉴)
我原本是为了功名利禄才奔赴科举考场,考着考着,我突然间想起民间和官场的很多弊政,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把这些东西写出来。
哎,感叹我今天枉费此行来到此地,不过我这么做,也是希望天下百姓可以感叹皇帝您的恩德啊。
接着,艾家鉴笔锋一转,开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一股脑全都写了上去,主要分为这么几个大类:
词讼索贿——是说衙门在处理民间纠纷和诉讼案件的时候,向当事人索要贿赂,打官司你得送礼,不给钱就不给你办事,不仅不给你办,还故意刁难你。
审贼改供——在审问嫌疑人的时候,因为收钱了,受贿了,衙门会私自篡改口供,为真凶脱罪,或者诬陷无辜的人。
征粮苛刻——在征收粮税时,手段苛刻,衙役们是淋尖踢斛,变着法的多收,近乎于强征,疯狂的盘剥百姓。
不赈饥荒——在发生饥荒,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衙门隐瞒灾情,不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不作为,漠视民众的生命。
当然艾家鉴写出来的不止这些,还有税契多索,编保勒派,代书串诈,包讼勒银等等十来条吧,反正几张纸都不够他写的。
以上这些,有真实发生过的,但是也有艾家鉴道听途说,他自己都不知道真伪的,只是他当时的书写状态是义愤填膺,就好像是他亲眼所见一样。
当然,如果只是一味控诉,难免有发牢骚的嫌疑,所以艾家鉴最后还附上了自己的三条建议。
第一,他希望将鹤峰州的进学名额从八名增加到十二名。
第二,他希望将卫昌营兵米运输,从原来的北路运输改成南路运输。
第三,免征黄柏山税银,数额是十四两。
这三条建议,很耐人寻味。
首先我们说第一条。
在清代,每一次科举,每一个州县能被录取的生员,也就是秀才的名额是固定的,这个名额越多,本地读书人考中秀才,改变命运的机会就越大,这是艾家鉴在为读书人谋福利。
第二条,在鹤峰州附近,驻扎着一支名叫“卫昌营”的清朝军队,这是一个游击营,这些士兵平时的粮草,是从荆州府运来的,但是荆州府不是说直接送到卫昌营,荆州府只送到鹤峰州,到了鹤峰州之后,还需要鹤峰州的老百姓,主要是鹤峰州长阳县都镇一带的农民,以人力背驮的方式,沿着险峻的山路,像蚂蚁搬家一样运到军营中。
以前是走北路,艾家鉴建议改走南路,理由是北路绕远,南路近,路程能缩短三百多公里,这么一来,民夫们可以省力,衙门在运输上也能少花工钱,这是艾家鉴在为百姓们谋福利。
第三条,是关于黄柏山的。
![]()
(黄柏山)
黄柏山就在鹤峰州境内,是鄂西武陵山区的一部分,针对这个山,朝廷征收一种特殊的赋税,叫做山林特产税,意思就是这个黄柏山啊,它不仅仅是一座山,山上还有具有经济价值的东西可以采集,比如药材啊,树木啊,动物野兽等等,比如黄柏树皮,其实就是一种很常见的中药材。
既然百姓能从山中获利,那么朝廷对此征税,在法理上是合乎逻辑的,但问题是到这个税最开始制定的时候,黄柏山上的资源还是很多的,可到艾家鉴的时代,资源已经枯竭,黄柏山已经没有经济价值了,但税却还是照收,艾家鉴认为很不合理,所以他希望可以降低(废除)这笔税。
我们不说第一条和第二条,我们就只具体分析这第三条,其实可以看得出来,艾家鉴还是一个很有见地的人。
古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依靠这座山来谋生的,无非是当地的贫苦山民,药农和樵夫,他们本来就是社会上最脆弱的群体之一,黄柏山资源丰富的时候,他们尚可勉强应付,可资源一旦枯竭,这笔税就成了压在他们身上的巨额债务,到最后这笔钱交不上,百姓无非是卖儿鬻女,背井离乡。
艾家鉴是在为他家乡里最贫苦的山民请命啊,因为他知道,一个不关心现实变化,只关心制度稳定的官僚系统,是无法真正解决这类微观民生痛苦的,所以他才要把这些东西写在试卷上。
大功告成,艾家鉴就此停笔,将试卷交了上去。
首先阅读到他这张试卷的,是负责判卷的官员,临时被抽调过来的当阳县知县范铎,范铎把试卷拿过来一看,好家伙,科场试卷混写呈词,这在大清开科取士以来闻所未闻,他根本就没经历过,范铎不敢定夺,马上就把试卷送到了湖北巡抚郑大进的案前,请上官拿主意。
兹事体大,毕竟艾家鉴在试卷里还要求把自己写下的这些内容呈送皇帝——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为了慎重起见,郑大进还是叫来了湖北地面的诸多要员,一起研究一下这个事情怎么办。
这个郑大进呐,可以说是清朝雍乾时期的一位名臣了,官声很好,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人又清廉,而且不畏权贵,敢于直言,最主要还很有才华,那对于艾家鉴的呈词,他的主张是要先到鹤峰州去调查一下,看一看到底是不是艾家鉴说的那样。
![]()
(清代官员)
一个小小生员,赌上职业生涯,以一种这样的方式“告御状”,难道他还能说谎不成?
但是说出来您都不信,到鹤峰州一调查,发现艾家鉴所说的词讼索贿,审贼改供,征粮苛刻等等诸多问题,十分之九都是艾家鉴编出来的。
全国各地有没有艾家鉴说的这种情况,肯定是有的,但偏偏艾家鉴举报的这个鹤峰州,人家就没有,人家那块吏治老好了。
郑大进非常生气,艾家鉴的行为是为民请命不假,可他的内容都是一派胡言,根本就是不分真伪的胡乱攀咬,于是艾家鉴被逮捕,革除了他生员的身份之后,将他流放到了乌鲁木齐。
有读者说,这样的处罚,未免有些过重了,就是文人发发牢骚,至于的么?
其实不至于,但问题是,艾家鉴光发牢骚也就算了,他在发牢骚的过程中,还屡屡提及要让自己的呈词面圣,甚至是要自己见皇帝。
而在他文字的书写中,每次他写到皇帝的时候,都不用敬语,反而是要求皇帝怎么怎么样,要皇帝怎么怎么样,这简直是狂乱悖逆,大逆不道,因此才判处他流放之刑。
至于艾家鉴的三条建议,他倒真的没有胡说八道,但鹤峰州衙门当然不会认可,他们说:增加生员的名额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八个已经够多了,运粮食从北路到南路也是不行的,因为运了很多年,贸然更改,那涉及很多事情,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至于说减免黄柏山的赋税,那也是不行的,因为这个赋税是法定的,是登记在册的,好端端的干嘛要更改呢?而且每年都能收齐,既然每年都能收齐,就说明根本没有更改的必要嘛...
参考资料:
《清高宗实录》
《清代文字狱档》
王学深.清代科举试卷违式问题探析.古代文明(中英文),2024
王飞阳.论清代科举考赋的类型、命题及衡文标准.中国考试,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