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当魏国名将邓艾率领一支疲惫之师兵临成都城下时,手握数万大军和满城粮草的刘禅,却选择了开城投降。
人们常常扼腕叹息:如果刘禅但凡有点骨气,凭借成都城高池深的优势,坚守待援,那区区几千魏军早就被拖垮了,蜀汉的国祚或许还能延续。
这种看法听起来非常有道理,毕竟,从纸面实力来看,成都城内据说有三万守军,而邓艾偷渡阴平小道后,能战之兵可能不足五千 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成都疑云
刘禅在成都的“三万大军”,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部队?很多人将其想象成一支令行禁止、装备精良的野战军团,但这很可能是一个巨大的误会。
![]()
根据史料分析,成都作为蜀汉都城,确实常年驻有一定数量的军队,主要承担卫戍和防御任务。
这支部队的构成非常复杂,它更像一个“大杂烩”。其中既有负责皇宫和城门守备的宿卫军,也有负责地方治安的常规部队,甚至还可能包括一些机关单位的护卫人员。
在邓艾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刘禅必然会下令全城动员,将官府的文吏、手工业者甚至部分市民都临时武装起来,凑足所谓的“三万大军”。
然而,数量上的庞大,掩盖不了其战斗力堪忧的本质。
![]()
这些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缺乏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统一的指挥体系,许多人可能连武器都没摸过几次。
在史料中,也有观点认为城内的守军包含了大量的“老弱病残”。让他们去守城墙,壮壮声势或许还行,可一旦要拉出城外与敌人进行野战“硬刚”,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而蜀汉最后的精锐主力,已经在此前被消耗殆尽。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领着蜀汉最后的野战机动部队在绵竹与邓艾决战。
![]()
那场战斗打得极为惨烈,诸葛瞻父子双双战死,蜀汉引以为傲的中央军团几乎全军覆没。
这对城内军民的心理打击是毁灭性的。
邓艾的“五千疲兵”为何如此可怕?
谈完了刘禅的“大军”,我们再来看看邓艾这边。如果只看“五千”、“疲兵”这两个词,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轻视。
但,这是一支真正的精锐之师。邓艾在执行“偷渡阴平”这个疯狂计划之前,特意“简选精锐”。
![]()
也就是说,跟随他踏上这条绝路的,都是魏军中百里挑一的勇士。他们不仅身体素质极佳,而且作战经验丰富,军事技能娴熟。
这群人刚刚完成了一项人类军事史上近乎不可能的壮举,在严冬时节,攀木缘崖,穿越七百里无人区。
这是一支被逼入绝境的“亡命之徒”。当他们出现在成都平原时,身后是无法逾越的雪山和绝壁,他们没有任何退路。
对于这支孤军而言,前进是唯一的生路,攻下成都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这种“不胜则死”的绝望处境,会激发出士兵最原始、最强大的战斗欲望。
![]()
每一个魏军士兵都明白,他们是在为自己的生命而战,这种亡命徒式的疯狂,是安逸的成都守军完全无法比拟的。
另外这支军队刚刚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在绵竹之战中,他们以少胜多,正面击溃并全歼了诸葛瞻率领的蜀汉主力军团。
在他们眼中,蜀汉最能打的部队已经被自己消灭了,成都城里剩下的那些守军,不过是待宰的羔羊。
所以,兵临成都城下的,根本不是什么“五千疲兵”,而是一支由军事天才邓艾亲自率领,由数千名九死一生的百战精锐组成,士气高昂、心无旁骛,只为求生而战的虎狼之师。
崩溃的并非城墙,而是人心
战争,从来不只是兵力和兵器的对抗,更是意志和心理的较量。邓艾兵临城下,给成都带来的最大冲击,并非军事压力,而是彻底的心理崩溃。
![]()
成都的整个防御体系,都建立在一个基本认知上:剑阁天险不可逾越,阴平小道无法行军。这是蜀汉君臣上下近乎偏执的自信。
当邓艾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成都平原时,这种认知瞬间崩塌。这就好比你生活在一座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堡垒里,却突然发现敌人已经站在了你的卧室门口。
这种突如其来的恐惧和绝望,足以让任何人丧失抵抗的勇气。
紧接着,绵竹之战的惨败消息传来,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诸葛瞻是蜀汉最后的希望,他的战死,意味着成都与北方主力(姜维大军)之间的联系被彻底切断,援军短期内绝无可能到达。
此时的成都,人心惶惶,失败主义情绪迅速蔓延。
朝堂之上,主张投降的声音开始压倒一切。以光禄大夫谯周为首的“投降派”,不断向刘禅灌输抵抗无用、只会徒增伤亡的论调。
成都城里住的是谁?是蜀汉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和富商大贾。这些人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最看重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让他们为了一个看不到希望的未来去拼命,显然不现实。
![]()
一旦开战,城池被围,他们的财产和生命都将受到威胁。相比于“为国尽忠”的虚名,投降保命显然是更理性的选择。
更何况,那所谓的“三万守军”也并非铁板一块。
他们中的许多人,家人就在成都城内。看着城外那支刚刚屠戮了自己同袍的恐怖军队,他们真的有勇气为了一个已经日薄西山的朝廷,赌上全家老小的性命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军心一旦动摇,再多的军队也只是一盘散沙。
因此,在邓艾兵临城下的那一刻,刘禅面对的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军事决策,而是一个烂摊子:一支士气崩溃、战力堪忧的杂牌军,一个充满投降论调、离心离德的朝廷,以及一群只求自保、毫无战意的权贵。在这样的局面下,所谓的“硬刚”,又从何谈起呢?
![]()
一场没有胜算的“硬刚”
现在,让我们进行最大胆的假设:刘禅拒绝了所有投降建议,采纳了儿子刘谌的建议,决定以卵击石,下令城内三万大军出城“硬刚”,与邓艾的五千精锐决一死战。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第一至二天:灾难性的出城决战。
由一位临时任命、缺乏威望的将领(蜀汉当时在成都已无顶级将才)率领着三万混编部队,军心不稳地走出城门。他们面对的,是邓艾早已布好的以逸待劳的阵势。魏军士兵的眼中闪烁着对生存的渴望和对胜利的自信。
![]()
战斗一旦打响,成都守军的阵型很可能在魏军精锐的第一次冲锋下就被撕开缺口。这些临时拼凑的士兵缺乏协同作战的经验,一旦前锋受挫,恐慌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瞬间演变成一场大溃败。数万大军在成都城外被几千人追着打,尸横遍野,剩余的残兵败将仓皇逃回城内,并把巨大的恐惧也带了回去。
第三至五天:信心的彻底崩盘。
野战的惨败,将彻底击碎城内最后一点抵抗意志。士兵们亲眼见识了敌人的可怕,再也没有勇气登上城墙。城内的投降派会更加振振有词:“看吧,我们早就说了,抵抗就是送死!” 官员们会跪在皇宫门口,哭喊着请求后主为了全城百姓的性命而投降。
![]()
军队开始出现大规模的逃兵,甚至有将领会为了向邓艾邀功,策划献城。整个成都的防御体系在内部开始瓦解。
第六至九天:兵不血刃的围城。
邓艾甚至不需要发动强攻。他只需将成都城围住,派人射入劝降信,城内的秩序就会彻底崩溃。此时的邓艾,兵力可能因为收编降卒和周边郡县的投诚而得到补充 ,实力不降反增。
而城内的刘禅,已经彻底沦为“孤家寡人”,他下的命令可能连皇宫都出不了。所谓的“坚守待援”,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因为守城的士兵自己都不相信了。
![]()
第十天:无可避免的结局。
在内外交困、众叛亲亲离的绝境下,为了避免城破之后发生屠城惨剧,也为了保全刘氏一族的性命,刘禅除了开城投降,别无选择。
所以,“硬刚”的结果,并非保卫蜀汉,而是将一场相对和平的政权交接,变成一场血流成河的灾难。
它不仅无法挽救蜀汉,反而会让成都百姓和残余的士兵付出无谓的生命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