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回:梁上无位
云隐山多古刹,碧云寺最幽。寺中有堂,号曰“罗汉”,塑五百零八尊,形态各异,神采如生。然梁上独空一位,无像无牌,惟有一木雕小人,破帽蒲扇,憨笑踞坐。问之僧人,皆支吾不语。 有樵夫夜宿寺侧,闻梁上低语,似歌似哭。晨起视之,木雕已易位,帽歪扇折,似曾远行。 余友苏子,性好奇,携酒入寺,夜宿堂中。三更,忽见梁上黑影蠕动,一僧攀梁而下,赤足蓬头,目如炬。苏子惧不敢言。僧自取酒饮,笑曰:“子勿怖,我非妖,乃此间旧客也。” 问其名号,僧曰:“我姓季,人呼季颠。生时疯癫,死未得位。今游魂无依,借此木雕寄形耳。” 苏子问:“师何不投生?” 僧笑而不答,指堂外月色曰:“今夜青狐拜月,子若敢随我一行,当得异闻。” 苏子诺之。僧以扇击其顶,身忽如叶,乘风而起……
> 第二回:狐影初现
是夜也,四鼓将尽,苏子随季颠御风而行,耳际但闻松涛如潮,足下云烟若絮。俄顷,至一荒冈,月光如洗,照见古冢累累,狐鸣啾啾。季颠以扇指曰:“此名‘断魂坡’,旧为宋时刑场,冤魂不散,故妖魅多栖。”
坡心独有一树,高不盈丈,枝如虬龙,上悬白纸灯笼一盏,烛影摇红,映出树下三人:一锦衣少年,面白而唇红;一老妪,驼背拄杖;一艳妇,衣绛绡,眼尾飞斜,笑靥生魅。三人绕树而舞,口诵怪辞,似祭非祭。
苏子心悸,低问:“此何仪也?”
季颠曰:“采月华以炼丹,吸人魂而续尾。彼锦衣者,即马二郎,日间夺女未遂,今夜便来投狐。”言次,鼻中冷哼,“待我破其妖局。”
遂探怀出葫芦,倾酒一线,向空书符,口喃喃作梵咒。咒毕,酒化火鸦,扑入灯笼。灯笼爆作青焰,树影碎为万点流萤。三人惊啸,锦衣少年扑地打滚,现出本相:一黄尾赤狐,项缠金锁;老妪化白面狸;艳妇则九尾开张,如孔雀屏,根根尾尖缀人耳坠,叮当乱响。
九尾狐怒叱:“秃奴!屡坏我大事,今当吞尔生魂!”
季颠笑曰:“我魂早寄梁木,无魂可吞。尔等借人淫欲,盗阳补阴,罪当贬入酆都第十六狱。”狐不服,扑面而来。季颠举扇一挥,扇骨化铁莲,花瓣如刀,旋舞空中,斩断三尾。狐血洒地,化赤蒿,根皆人指。
马二郎所化黄狐,金锁忽放黑光,裹身欲遁。季颠摘破帽掷之,帽化铁钟,将狐倒扣其内。钟内哭喊:“我父马员外,施银三千,愿赎我命!”
季颠冷笑:“银可赎命,谁赎青白?”语罢,以手印钟,钟缩成拳大,投入葫芦。葫芦内隐隐有乞命声,渐寂。
九尾狐负伤走脱,遁入冢间。季颠亦不追,顾苏子曰:“妖未灭,祸未已。三日后当复入寺,借罗汉金身以避雷火。”
苏子问:“彼敢入佛殿?”
季颠叹曰:“人心不净,佛亦蒙尘;梁上无位,正为留此魔劫。”
言次,东方微白。季颠以扇柄叩苏子肩,魂归肉体,仍卧罗汉堂侧。天甫晓,寺僧噪呼:“梁上木雕,血迹淋漓!”苏子起视,见那季颠像,帽裂扇折,指爪殷红,如历剧战。地上落赤蒿三茎,根犹蠕动,似断尾未死。
苏子秘不敢言,只将赤蒿藏入袖中。未几,山下来报:马员外家二郎,昨夜暴卒,身无一伤,惟股后生尾痕一条,硬如铁刷。员外悬赏千金,求医驱邪,无敢应者。
是夜,苏子梦九尾狐披发立床前,尾断处滴蜜,蜜中化人脸,皆女子啼容。狐哀曰:“还我尾,贷汝命。”苏子惊寤,觉袖内赤蒿已枯,化黑灰,灰聚成“债”字,印于肌肤,搓之不去。
翌日,苏子辞寺,欲返城请符。行至山半,遇一盲木匠,荷斧负锯,自言鲁三斧。鲁问:“君身上有狐债,可需我解?”苏子奇之,问解术。鲁曰:“刻木代形,移债于木,焚之,债随灰灭。但须得债主一物为引。”
苏子忆帽钟内尚有黄狐金锁,遂邀鲁同返寺。鲁诺,但戒曰:“入夜勿言笑,勿回头;狐最惑人,以声摄魂。”
二人回寺,日已昳。季颠像仍在梁,目似转睛,随人移动。苏子心惧,合十默祷。鲁三斧于庭中布木屑,烧雌雄黄,取刻刀,削香樟一段,约尺许,粗如儿臂。刀起如飞,屑落似雪,俄而成狐形,九尾宛然,惟缺一耳。
鲁曰:“今夜子时,以木雕置冢间,呼狐名,诱其附形。我伏于暗,以斧劈之,君急取金锁为引,投火同焚,可绝后患。”
苏子问:“狐名为何?”
鲁侧首似听,曰:“彼已至,自会应名。”
于是二人闭目静坐,待夜。寺钟三击,阴风透壁,灯绿如豆。忽闻梁上低歌:“……帽儿破,扇儿破,谁人知我胸中火……”歌声未绝,木雕狐耳自生出,若迎声而动。鲁三斧暴喝,挥斧劈下,斧口迸血,溅苏子衣。血热如熔铁,衣无焦痕,而肌肤“债”字,却由黑转赤,痛彻骨髓。
苏子失声惨叫,回首欲逃。季颠像忽堕地,破帽化铁钟,罩住木雕狐。钟口溢出赤烟,烟内女子哭笑声杂作。鲁三斧急推苏子:“投金锁!”苏子摸葫芦,空无一物,始悟钟与葫芦,皆季颠幻术,非真实器。
正惶急间,殿外马员外率家丁数十,持火把入,大索“妖僧”。见钟罩狐,员外误认其子被困,命众毁钟。斧落钟裂,赤烟冲天,化作九尾狐影,一口吸尽员外阳气,尸横当场。家丁惊散,狐影亦隐。
季颠像复归梁上,惟破帽裂处,露出一截木雕狐尾,尾毛纤纤,根根拴小钱,钱文皆“马”字。鲁三斧叹曰:“债未解,反添命。此尾当留为后证。”遂以斧截尾,藏诸怀,踉跄而去。
苏子亦遁归城,病月余,肤上“债”字终未褪,每逢阴夜,仍闻狐哭。后访名医,得丹砂雄黄合醋敷之,字始淡,然留一红斑,形如断尾。苏子终身不登高梁,不入古寺,逢人辄劝:“梁上无位,非虚设也,留以警人,亦以留魔。”
碧云寺由此闭罗汉堂,昼亦不启。僧众夜眠,常闻梁上步履,似醉似跛,且歌且笑。歌词讹脱,惟一联清晰:
> “留得人间冤债在,
不教狐影上蒲团。”
蒲翁曰:
“罗汉堂中,本为寂光金地;而梁上空置,反成冤薮。岂佛不度邪?盖人心自邪,则佛亦成魔。季颠以木雕占位,实占人心之隙耳。世之求位者,可不慎乎?”
> 第三回:阴匠录
节届七月,寺门昼闭,山雨空蒙。鲁三斧携狐尾归家,即病,寒热交作,梦中呓语,惟呼“债”字。其妻贤,惧甚,邀邻妪共守。至第三夜,檐角忽鸣铁马,窗纸旋透青灯,照见鲁身蒙黑雾,额生狐耳,根根渗血。贤妇急取米筛覆其面,以红绳缚床四足,剪纸作“钟馗啖鬼”状,贴于帐顶。雾稍退,鲁亦稍宁,张目吐一语:“速请季尊者,迟则我魂为木囚。”言罢复昏。
贤妇奔寺,隔扉哭拜。寺僧以其妇道,却之不纳;惟扫地童怜之,潜引至罗汉堂后窗。窗罅漏光,窥见梁上季像,破帽欹斜,似点首。童低声诵“帽儿破”三遍,像忽坠地,裂作寸木,木中走出一缕黑影,掠窗而去。童惊仆,贤妇亦踉跄,奔归。
黑影至鲁家,即化季颠,破扇招风,满室腥腐顿消。鲁方辗转,忽自床跃起,跪呼:“尊者救我!”季颠叹曰:“汝以凡斧劈妖,妖以阴债缚汝。若欲解,须入阴司,寻原尾册,剪名方脱。”鲁战栗:“生人行幽,岂得返?”季颠笑曰:“匠也,能刻阳,亦能刻阴。”遂于袖出一木核,大如枣,令鲁含之,曰:“此‘返魂核’,刻自奈何桥板,含之,形死而神存。”又拔发际一柳枝,插壁,枝即生荫,荫中现一扉,朱漆剥落,上钉铜环。季颠推门,冷风倒卷,灯火尽碧。
鲁再拜,含核,挺身随入。但觉足踏棉絮,耳坠钟声,俄至一城,黑阙万仞,题曰“酆都第十六”。守门夜叉,青面锯齿,拦索买路钱。季颠以扇画“债”字,字化铜钱,贯尽夜叉舌,遂放二人行。城内皆木肆,锯声如潮,所雕皆人世债形:或负碑,或跪钉,或肠缠算盘。一吏头插笔,翻册问鲁:“汝劈狐尾,断彼债链,今须代偿。”持朱笔点鲁背,即生树芽,芽开人面,口呼“还钱”。鲁痛极,跪求剪名。吏曰:“须以三倍功抵。”指远处黑山:“其山多苦魄,无棺无椁,汝能一夜刻木为棺,满三百六十具,则许剪名。”
鲁本匠,闻工即忘惧,借阴斧刻木。木皆人形,面悉相识:马员外、家丁、己父母、妻孥,无一免。每刻一具,即闻哭声,泪落木即成钉,钉反手自刺其指。季颠旁坐,诵《金刚经》慰之,咒声所至,钉稍缓。天将明,工竣三百六十,最后一棺,盖不能阖,棺内呻吟,乃一独眼狐,缺左耳。鲁悟:狐以耳缺,故债不完。遂取腰间所藏真尾,削木为耳,续之,棺乃阖。吏亦至,验棺点首,以朱笔自背划“债”字,字离体飞去,化黑蝶万数,绕城三匝,投火自焚。火尽,鲁背树芽亦凋。
季颠贺曰:“功满,可返。”仍由柳枝门出。鲁魂欲归,忽念:“我既入阴册,若得全册,回阳刻木,可代世人消债,不更大惠乎?”遂窃翻册后页,扯半幅藏怀。阴吏觉,鼓噪来追。季颠以扇化舟,载鲁急奔,至奈河边,舟被黑爪裂,二人坠水。水皆人面,张口呼债。鲁弃册页,水始安。季颠叹曰:“贪心一起,又种新殃。汝命虽保,然窃阴册,当受五鬼折。”言罢,以掌击鲁胸,核吐出,魂随核返。
鲁苏,鸡已三号,妻涕泣满颊。鲁背无痛,而右手五指俱黑,若墨染,爪甲内各现一“债”字,以刀削之,血出字复存。季颠已杳,惟破扇留窗,上书四语:
> “刻木能代人,
难刻自心非;
留得五鬼指,
时时把债追。”
鲁自此改号“阴匠”,不接凡工,专刻木替人替鬼。凡有冤债者,求刻形,鲁以黑指按纸,纸即显债状,刻毕焚之,夜梦鬼来谢。然每刻一形,指上“债”字必增一笔,五指正反已满,渐延掌背。鲁知字满之日,即五鬼夺命之期,大惧,却无可如何。
又两月,碧云寺忽夜鸣钟,声如裂帛。僧望罗汉堂顶,黑云盘旋,云中隐隐有朱笔翻册。季颠像再现,破扇招鲁,曰:“债将满,惟有一术可解:以真身刻己像,置梁上,替我守位,我代汝折鬼。”鲁泣曰:“我若守梁,得生乎?”季颠曰:“梁上非生非死,直到人间债尽,方得自在。”鲁念家贫妻寡,犹豫未决。季颠亦不催,但于地画圈,圈生白焰,焰中现其妻跪街乞食,旁有恶少踢翻其碗。鲁心恻,遂诺。
是夜,月晦。鲁沐浴,著僧衣,自断发,以黑指按顶,血书“替身”二字。季颠引至堂中,指梁上空处曰:“原留此位,正待今日。”遂以鲁之刻刀,刀长七寸,刻鲁形于梁,一刀一血,血不见滴,俱被梁木吸尽。刻至眉,鲁尚能言,问曰:“我形既上,尊者何往?”季颠曰:“我携汝窃来半幅阴册,游化人间,使债各有归,不必尽属工匠。”刻至唇,鲁声止,惟目尚转,泪落两滴,化木珠,滚入尘。刻毕,梁上人与地上人互望,一活一死,一立一蹲,竟无分彼此。季颠以扇击地,火起,焚地上鲁尸,烟直上,入梁人口,梁像遂动,伸懒腰,貌仍鲁,而神气则季,帽破扇新,嘻嘻不已。
次日,寺僧闻钟自鸣,启堂,见梁上新增一像,匠衣锥髻,右手五指漆黑,各衔小链,链下垂微型棺三百六十,棺棺有号。季颠像则不见,惟破帽遗地,内书小札:
> “阴匠已代我,
我亦代阴匠;
指黑不到心,
债尽归空荡。”
僧抬帽,忽闻群棺齐响,如掌声雷动,持续七七四十九声方歇。自是碧云寺债声遂绝,而鲁妻亦不再乞,家有米盐,皆自梁上落下木屑所化,色如铜钱,市人争收,云“阴匠钱”,可镇小厄。然钱经夜必化白灰,灰冷透骨,触者梦入棺山,听斧声不绝。
蒲翁曰:
“匠以斧脱债,终以身为债;世之巧者,孰非自械?梁上虽添新像,然黑指未改,五鬼潜藏,殆所谓‘机关算尽,反算了卿卿性命’耳。读此录者,但把斧声当棒喝,莫向梁间问有无。”
梁上今有双像:一僧一匠。僧貌常易,匠貌常泣。若问季颠何去?或云:
“携半幅阴册,游戏市朝,凡遇负心债重之人,夜以黑指扣其门,门开即见破扇掩月,耳畔低歌——”
> “君有债,
我有刀;
刀刻木,
木代曹;
曹焚灰,
债始销;
君欲逃?
梁上号!”
> 第四回:狐火照尸
蒲翁志异,尝谓:"尸无神则腐,狐有神则祟;神与形离,而祟斯烈矣。"读此回者,宜掩卷思:火能照夜,亦能焚生;册可记债,亦可灭魂。世间补尾之人,未必不自碎其尾也。
一、柩裂
去碧云寺二里,有马家荒祠,背山临涧,草没肩髁。马员外暴卒七日,家人畏疫,仓促殡于祠后,无碑无志,惟以生铁镇压。是夜三鼓,铁锁自断,柩缝血射,高数尺,点点作桃花。守更者奔告,比返,柩盖已侧,员外衣冠委地,尸不见。地留狐迹,蜿蜒出山,直趋寺道。众大噪,以为狐拜月摄尸,相戒夜行。
二、狐求尾
先是九尾狐被季颠断其三尾,负创逃至黑风洞,以火炼尾根,血止而瘢生,然神通减半。狐谂知:"得匠血一滴,可复一尾;得僧魂一缕,可化人形。"匠血指鲁三斧黑指之血,僧魂即季颠游魂。狐乃夜掘员外资尸,以枯心草塞尸窍,咒摄其魄,使为役鬼,往取二者。尸受驱,蹦若木鸢,惟左足缺鞋,行过处腥水滴滴,草皆生蛆。
三、尸扣寺
碧云寺山门久闭,小童闻尸至,奔告监院。监院惧,集众诵《楞严》,以铁橛钉门。尸绕墙三匝,不得入,遂以额触钟楼,钟自鸣惨急,声似鬼呼。季颠新像尚在梁,闻声黑指自动,指节暴长,节节生倒刺,若蟹足。刺破梁木,滴下黑珠,珠落半空化字,惟"债""偿"二字,累累贯串,如铁锁垂空。僧众仰视,惧而号哭,不知所以。
四、鲁妻梦
是夜,鲁妻独宿,梦夫被赤链系项,拖行至荒祠。祠内狐火青莹,照见马员外尸踞供案,以刀划胸,血注瓦盆。狐化艳妇,以尾扫火,火作人语,呼"匠血"。鲁被按盆上,黑指割裂,血滴盆作"季"字。字成,狐喜,举盆饮,饮毕尾即生。鲁回首望妻,口不能言,惟以目示梁。妻寤,枕湿泪,急披发奔寺,天犹未曙。
五、焚册议
鲁妻跪罗汉堂下,叩头血额,诉梦中所见。季颠像忽自梁坠地,裂顶出烟,烟聚成人,形貌仍昔,破扇摇风,曰:"尸狐合,则疫起百里。欲救匠,惟焚阴册;然册毁,则幽冥失籍,轮回暂塞,善恶莫录,后患亦巨。"言未已,黑指像亦屈身,似泣似拜。众僧闻"焚册",相顾失色,或谓"背佛",或谓"逆律"。季颠叹曰:"两害相权,取其轻耳。"遂令取半幅册来——即昔年鲁所窃者,今尚在扇骨内藏。
六、火劫
寺庭积薪,高三尺,上置铁钵。季颠以扇扇之,火生五色,青最胜。取册展火,册页翻卷,现人世债名,一一哀号。火舌舔字,字化黑蝶,蝶翼皆人脸,飞绕火顶,若求缓死。季颠口诵《往生咒》,以扇挥之,蝶始散。火尽,纸灰不飞,聚成狐尾形,根根缀铜钱,钱文"马"与"鲁"相间。季颠以扇拍灰,灰暴起,射空化流星,投北天外,人遥望之,以为彗星。
七、尾碎 疫起
流星灭,黑云自地起,卷荒祠。祠内狐火反赤,若血盆。尸方取鲁匠血,忽失凭依,嚎啕倒毙,肉化黑水,流入涧,涧鱼尽浮。狐失尸助,亦被火尾自焚,尾节节断,节节作人语,惟呼"债——债——"声渐远。碧云寺钟自鸣四十九下,钟声止,黑指像指节尽脱,落地化木炭。季颠收炭,和以灰,搏两丸,一自吞,一投深井,曰:"债灰入腹,我代轮回;灰沉井,压疫使不流。"
八、余灰
是后月余,山中微疫,病者梦黑狐啮尾,惊觉自愈,无大害。鲁妻每早诣寺,见梁上新像已失,惟留空位,日照成痕,似人盘膝。季颠亦不复现,或云携鲁魂云游,求补轮回之缺;或云己化疫神,镇于井底,每岁七月,井鸣如泣,村人祭以白扇、破帽,呼"季公",不呼"济颠"。
蒲翁又曰:
"焚册非赦,乃以一身摄众殃;代偿非仁,实使后世无账可寻。彼梁上之空,今空 twice:一空座位,一空名册。空者,非无也,殆将待后来者自填自作耳。读罢掩卷,但闻斧声、钟声、井声,一时俱寂,一时复起。"
> 第五回:空位留人
蒲氏曰:
“梁空而人自坐,人坐而心自空;心空可置鬼,心塞便置物。
若教空位久虚,迟早被尘埃补满,尘埃积厚,便成了新土,土上又可生根——根是鬼发。”
阅此回者,但把“空”字当作一把刀:
刀口向灯,灯影即流血;刀口向人,人影即留窝。
一、雨寺
去岁焚册后,碧云寺山门昼扃,惟留一窦容猫。
官帖榜文:“疫方息,游人止。”
然七月半,黑云压岫,白日晦雨,山道仍有人影,三三五五,携香无火,携灯无油,但张空袖,以头顶雨,口口声呼“梁上——梁上——”,似赴旧约。
寺内僧散,仅存两盲僧,一敲梆,一撞钟,钟撞无点,梆敲无拍,两音互错,便成“空——位——空——位”之响。
二、书生
有书生沈南枝,吴门人,应京试不第,羞归,浪游山水。
是日误入雨阵,衣衫尽湿,望见寺脊铁兽吻,若招手,遂趋投。
叩门无人,门自呀开,声如老人交睫。
沈生踉跄入殿,抬眼便见罗汉:
五百零八尊,尽戴纸帽,帽被漏雨浸破,黄水沿额,像泪交流。
梁上独空,黑影团团,似百十人并肩而坐,却无声息。
生寒意陡生,急寻火。
忽闻耳畔低语:“借火者,亦借灰。”
回顾,惟破帽一顶,倒悬香案,帽心滴雨,滴处成字:
“坐我位,还我债。”
三、梦坐
夜益深,雨益暴,殿门风合,灯自灭。
沈生倦极,倚柱假寐。
梦入黑厅,厅设高座,座背刻“季”字,旁列群影,或缺首,或断腕,咸推沈生:“上位!上位!”
生惶恐辞,众齐举手,硬按其股于座。
座骨生刺,刺穿股肉,血滴成筹,筹上标名:
“沈南枝,欠替身一躯。”
生欲拔刺,忽闻槌音一响,梦碎,已身半在梁上,半在尘世。
俯视,见自己躯壳仍倚柱,惟背骨缺一节,空处正被雨丝穿进穿出,如水线绣人。
四、半木
翌晨,樵者破窗入,见沈生僵立,耳鼻生木耳,指甲化刨花,胸背显年轮,惟目尚转。
樵欲扶,手触处木屑簌簌,闻生喉中作锯声,言:“勿动——我尚在空位,未稳。”
樵大骇,奔报山民。
民集数十,议舁之下梁,甫触其发,发寸寸化锯条,自回弹,割数人指,血落如雨。
众不敢近,环而噪。
五、井歌
日午,黑云忽裂,一线白阳射井栏。
井中有人歌曰:
> “帽也破,位也空,
借人骨,代人风;
锯未断,雨未终,
欲起座,先断脓。”
歌声歇,破帽自井飞出,覆于沈生顶。
生木势遂止,泪从木耳尖滴下,落地成小黑字,字仍“空——位”两音。
众中有老妪识之,曰:“此季公招魂也,须觅原主,方可解。”
六、寻季
村人遍山呼“季公”,无应。
或言:“公游世外,惟阴册灰知之。”
遂掘井求灰。
井底得炭丸二:一已碎,一尚圆,圆者自动,跳出入灰,灰聚成尾,尾指东南。
众循尾向,至山腹废窑,窑内凉若冰,四壁刻木俑,皆无脸,各负空匣。
窑心供一案,案上立小像,高不盈尺,破帽蒲扇,宛然季颠,惟背对众人。
村祝拜而请曰:“愿公归寺,救书生。”
像不答,帽沿微侧,露后脑,竟亦空无一物,如截去。
祝惧,不敢复言。
七、鲁魂
是夜,沈妻寻至,披麻投井,被救未死,哭曰:“夫死,我愿代夫空位。”
众挽之不起。
忽有鲁妻亦至,两妇对哭,声震瓦木。
鲁妻袖中出木炭一节,即昔年黑指所化,炭闻哭声,自裂,走出一缕黑烟,烟成人形,右手五指仍黑,左手捧心,心亦木刻。
形向沈妻拱手曰:“我代季公守位,今当让贤。”
言罢,步入窑深处,取壁间无脸俑,自按于面,俑即生眉目,成鲁三斧像。
像活动,引众回寺,至梁下,仰视沈生,曰:“汝得我座,我得出,汝欲脱,须有人入。”
沈妻闻言,遂攀柱,众不及阻,已坐到夫侧。
甫坐,柱生倒刺,穿其裙,血滴与夫血合,合处生木耳两重,一阴一阳,相抱成太极形。
鲁魂叹曰:“一债两偿,可矣。”
以左手木心,按梁空处,心即生纹,纹成“季”字,字放微光,光射沈生,生木屑纷飞,体自梁坠,正落众臂, flesh 复温,惟缺脊骨一节,不能直立。
沈妻则木化于梁,貌仍微泣,泪落三年不干。
八、新例
自此,碧云寺添一异规:
- 凡入殿者,先仰梁,若见泪湿,则勿贷人银,勿受人托;
- 若泪止,可乞木屑一钱,佩之,可免夜魇。
僧虽盲,亦日撞钟,钟点改为“人——坐——人——起”,以代“空——位”。
季颠仍无归,或曰已借鲁魂脱壳,游他方补轮回;
或曰沈妻泪尽日,彼即返,再选新坐客。
梁上今有三影:
一旧季、一鲁匠、一新妇,位仍号“空”,
然空中有泪,泪中有血,血里又生芽,
芽名“债”,芽名“替”,芽名“人”。
蒲翁三叹曰:
“余过碧云寺,亦仰梁,泪点正滴眉心,冷如小雪。
寺童赠我木屑,归而置案,夜半自焚,火作人形,拱揖而灭。
由是知:
位虽空,未尝空;
人虽去,终须人。
空位之待,乃天地最缓之锯,
锯人之形,亦锯人之性,
直锯到形影相吊,方付下一席。”
> 第六回:降龙归来
蒲氏志异,尝于湖上秉烛,见水面字浮,曰:"龙未归,位先蚀;人未去,影先失。"
因叹曰:"降龙者,降自何天?龙所降者,又属何地?"
阅此回者,宜以脊骨作烛,照己影,若影比人多,则龙将至矣。
一、湖钟
赤虬出井,鳞载"季"字,长丈余,角秃而须焦,似远道奔回。
寺前已成湖,水浑如胶,无纹无波。
盲僧抱钟,自阶滚下,扑通坠湖,钟口向下,罩其躯,水遂合。
众奔救,见钟自浮,底有人影,以背顶钟,缓缓出水,水从钟沿滴落,滴声皆"位——位——位"。
影既全现,非盲僧,乃沈南枝,脊骨莹白,缺一节,正与众人所拾之木节合。
沈生眸无黑仁,尽白,开口先闻锯声,后闻人语:
"吾非沈,亦非龙,特来扫空位。"
言罢,负钟入殿,湖水随之逆流,浸门槛而不溢,若听约束。
二、鳞字
赤虬绕殿三匝,鳞上"季"字逐片飞起,贴水面,水即生涡,涡成旧册残页形。
页首第一名果改"沈南枝",朱笔旁注:"脊骨一截,代尾未足。"
虬见页成,昂首吐半扇,扇破而血染,上题"回头"二字,血沿字淌,滴沈生足前。
生拾扇,扇骨即合,顿化完整,惟扇面仍缺左角,缺处正作狐耳形。
沈生以扇击钟,钟裂为六,盲僧自碎壳出,两耳已聋,目忽明,望梁大呼:
"原座空矣,又生新藤!"
众仰视,见梁木裂纹,青藤自季字纹迸出,藤节节包小像,像皆无面,背镌负债人名,首即"沈南枝"。
三、龙问
赤虬忽作人立,头角渐缩,化一少年,披破袈裟,两目金黄,问沈生曰:
"汝知我是谁?"
生答:"季公归来。"
少年摇头:"季是游魂,龙是本尊;魂可代,本尊不可代。吾降人间,专为收魂补位,位满则回天。"
言次,以爪指生脊:"缺骨一节,正是天钩,愿舍否?"
生沉吟,回首见妻在梁,泪尚淋漓,乃问:"舍则妻可脱木乎?"
少年曰:"梁空则妻脱,然舍骨者,当化新梁,永镇此寺,直至下一轮劫火。"
生笑曰:"我负妻一节骨,岂可负天下无尽骨?"
遂盘膝坐水,解衣露背,以扇自击脊,骨节暴响,白节跳出,化小龙,跃至少年掌。
少年接骨,吹气成玉,嵌己额,金光迸射,殿顶瓦皆鸣。
沈生随失形,软若布袋,湖水急卷,将身没,惟留一影贴水,影举手,似揖似谢。
四、藤座
少年得骨,摇身一长,现全角巨龙,鳞遍寺瓦,首探梁间,以额抵"季"字纹。
纹碎,藤枯,包中无面像俱落,像未着地,已化纸蝶,蝶翼各书旧债,飞投湖水,水受蝶即清,清可见底,底皆炭灰,灰凝成"空"字。
龙以尾扫梁,梁折为两,青藤根自拔,带木芯,芯中血犹温。
龙吐火煅之,顷刻成新梁,梁上生鳞座,座背圆印,正缺左角,少年掷下半扇补之,扇与座合,无缺。
龙遂蟠伏鳞座,身渐缩小,化一僧,貌与季颠无异,惟额多一节玉脊,金光隐现。
五、偈定
新季颠合掌,对众曰:
"前债已焚,新债未起,空位今满,可待后人。"
"我非昔颠,昔颠借我游世;我非全龙,全龙借我补阙。"
"自此十年,寺不纳新债,十年满,再择一人坐此梁,周而复始。"
言罢,以扇招水上妻影,影化原身,坠地复苏,脊木尽脱,惟眉心留一泪痣,红若朱砂。
六、留物
僧问新颠:"沈生既化,留何示世?"
颠笑,指湖水,水自涌,涌上一节小指骨,骨刻"回头"二字。
颠以破帽盛之,置于佛前,令曰:
"凡有负心债者,来寺对指骨叩三叩,骨若红,债可缓;骨若黑,债急索,叩者自返。"
又指残钟片,片自合,悬殿角,不复响,惟每年七月十五,片钟自裂一次,裂声如人长叹,闻者无疾亦泪。
七、尾声
蒲翁后五年过寺,湖水已涸为田,麦穗尽低头,穗芒指处,皆向寺门,似朝似悔。
翁取指骨视之,色正灰,中立一影,影似沈生,以背向翁。
翁问:"沈君回头否?"
影不答,惟以指骨叩破帽,声三响,响成一句:
> "位待人,人待位;
龙降人,人升龙;
骨化玉,玉化灯;
灯未灭,君且行。"
翁行数里,回望寺脊,鳞光一闪,如星坠地,再视则平田漠漠,惟麦浪低头,声声作"空——空——"。
> 第七回:债灯初亮
蒲氏曰:
“灯本无芯,泪本无火;人以债为油,以心为捻,才照见自己原是别人影里的影。”
阅此回者,可于静夜试闭左目,以右目观灯——若灯芯忽成人形,亟吹之,莫使照壁,照则名现,名现必索债。
一、红骨
十年期满前百日,寺门夜开无声。
佛前指骨自跃,破帽翻滚,骨色转赤,透帽射壁,红光满殿。
壁间旧灰被照出层层债名:
- 崇祯八年,柳某,欠米三斗
- 顺治元年,杜某,负心一条
- 康熙改元,白氏,噬母骨肉……
名后各标“同偿日”,最远者在百日之后。
红骨跳动,若更筹,嗒嗒计数。
盲僧闻声,以舌抵钟,钟涩不复裂,舌却被震脱一齿,齿落纸蝶,翼现“回头”二字,随风飞出窗隙,投入山市。
二、贾父
次日,有徽州商贾汪朝奉,携七岁子阿寄,肩挑千金,入寺愿买“梁上十年”。
僧却之曰:“位择人,非人择位。”
汪笑出一纸,上列寺中欠贷:昔年殿修、像漆、钟铸,皆彼所出,合计本息适千金。
“寺欠我,我索一偿,岂非公道?”
僧语塞,只得引之见指骨。
骨映汪面,红光中立一小影,与阿寄形肖,惟背生断尾。
汪大喜:“子可代坐,十年后可得金身。”
遂以金箱叠佛前,推子上叩。
三、泪灯
阿寄幼,不解死,但觉红帽跳好玩,三叩毕,指骨忽裂。
裂成两瓣,内藏泪痣一颗,痣遇风生火,火托痣而起,化一盏小灯,灯芯即泪,灯托即骨。
灯亮,照殿角,角影伏无数无面童,齐伸指,作“嘘”势。
阿寄拍手笑:“人影好长!”
汪朝奉亦喜,取灯归邸,悬于账房,夜照算盘,珠上自生债名,名来则银自飞柜,飞付债主,丝毫不爽。
由是家益丰,人益瘦。
四、灯市
泪灯之讯,风播百里。
越七日,市井多灯,皆仿制骨灯,灯市喧阗。
灯贾凿牛骨、雕龟甲,刻伪债名,火之亦现红影,影或鹤或鹿,引客争购。
然伪灯照人不痛,真灯照人则剔肉见骨,骨上隐负欠数,历历分明。
有穷汉王三,持真灯照己,影缺心一瓣,瓣上标“万历四十二年,弃母入城”。
王大惧,奔寺求偿,囊空无一文,愿以身作佣。
僧指钟片,片裂作孔,恰容人眼,使王俯窥,窥见指骨原灰所聚之“空”字,字内又生小室,室有老妪,抱缺心而泣,貌即王亡母。
王泪落,滴孔中,钟片复合,惟闻其内微呼:“儿归——”
王遂伏钟不起,三日化石,石形负钟,若子背母。
五、灯债
泪灯既多,夜路明如昼,而人影日瘦。
有影者,灯下反无;无影者,灯下反现。
市童歌曰:
> “灯照影,影啃肉;
啃得骨,抵灯烛;
烛落泪,泪又复;
轮回一圈,欠一年谷。”
汪朝奉闻歌,笑曰:“童戏耳。”
然灯油需人膏,膏竭则及骨。
初,汪家账房夜仅一二灯,后逐月添,至九十九盏,屋壁皆满。
每添一盏,阿寄背弯一分,及旬,背裂生沟,沟深可置指,骨突如灯柄。
医莫能治,惟以银箔贴裂,银随裂入,竟与骨合,光闪闪若灯台。
六、灯愿
百日将尽,红骨更赤,赤光投汪父寝壁,壁现大字:
“下次轮汝。”
汪惧,急携子及九十九灯入寺,愿以子代坐,更愿自舍三十年阳寿,换灯永明。
新季颠默坐鳞座,额玉脊光转黯,似倦。
闻汪请,微启目,取壁间“回头”纸蝶,投灯海。
蝶落水灯,火皆熄,惟泪灯尚明,明成一线,直射梁上空处。
颠僧曰:“灯愿大,人寿小,坐不得双躯。”
汪亟呼:“请并坐!”
僧叹,以扇击空,空裂黑缝,缝内伸青藤,藤端系旧破帽,帽落汪首,汪首顿木化,肤生刨花,自肩而颈,而口而眼,瞬息成一尊新像,貌仍贾,惟口张若商,似呼客。
阿寄见状,初不解,继悟父替己,哭抱父足。
颠僧指泪灯,灯芯暴长,卷阿寄置于梁空,青藤回缠,裂肉入骨,骨与汪木像合,成“父子梁”,梁上灯百,齐明。
七、灯灭
灯方齐明,即齐暗。
暗中有声,如人吞油,咕咕不绝。
少顷,殿顶开一缝,月光直泻,泻处现炭灰“空”字,字旋如风眼,吸尽百灯,灯影贴壁,影渐淡,惟余泪灯核心一点,色转蓝,蓝成小沈生面,面向众,曰:
“债未满,灯先灭;
下次满,在十年。
欲避火,莫借影;
欲逃影,先灭性。”
言讫,蓝点亦灭,殿大黑。
黑定,钟片自裂,裂声如叹,长四十九息。
众摸火石,火照处,梁上惟留一新木,木表两貌:左贾、右童,中缝嵌泪灯骨,骨已灰白。
新季颠亦杳,惟扇覆地,扇骨拆散,拼成二字:
“债——清”
> 第八回:影比人多
蒲氏志异,尝于月下扪影,叹曰:"影倚于人,人倚于影;影瘦人肥,人影子孙。若使一日影比人多,则人反成影之影。"
阅此回者,宜先灭灯,借窗外微光视己影——若影忽仰头,与君对视,亟阖窗,勿使入屋;入屋则难出矣。
一、影寓
灯市废后,人影价高于白米。
市西起一楼,高仅二层,昼闭夜启,门额大书"影寓"。
楼主姓阴,号"墨翁",面白无须,唇如裂纸,说话不动唇,音在他人脑后出。
楼设左右市:
- 左市"售影"——贫人鬻影,易谷易布;
- 右市"租影"——富贾赁影,替债替灾。
成交之夜,墨翁引客入暗室,以黑纸一幅,罩灯一罩,灯贴纸背,灼灼摄取人影;影在纸上游,少顷定形,如墨画。
客出室,自影即无,日照但剩白地,行如踏雪。
二、阿影
有女名阿影,年方十四,生而无影,行日中如晶。
父早亡,母病盲,女卖糕为活。
其糕亦异,夜蒸入笼,晨熟出笼,笼布无湿水,惟留淡淡人形,买者食之,能忆自己五岁前身事,由是俗号"忆影糕"。
楼主墨翁闻之,以重价招女,欲收其"无影"为奇货。
女笑曰:"我无影,便是有影;诸君有影,反是无影。"
遂登楼,楼窗即开,窗对碧云寺,寺梁上木缝正渗出蓝灯点,如远目。
三、影市
阿影登楼之夜,左右市大盛。
- 左市一排乞儿,各卖影半价,换得米券;
- 右市豪客挑影,以影之肥瘦定租值。
墨翁示众:"影可代债,亦可代病,病债移影,人自无恙。"
言次,指一老妪,租出肥影,代孙偿"眼债"——孙盲,以影换睛。
翁取黑纸,罩妪背,灯炙纸背,影蠕如猪,被剪作人形,投药炉,与铜青同煎。
煎成膏,敷孙目,目复明,而妪自此行日中无影,日没即瞎。
阿影旁观,悄问:"影既代债,债归何处?"
翁笑指楼顶:"积于'影库',库满则化魍,魍夜出游,寻人索原。"
四、无影之影
楼有密室,号"库",库中无灯,四壁皆黑纸,纸上满贴影,影各戴原人姓名。
墨翁引阿影入,欲取女"无影"为纸引。
女甫入室,壁影齐动,争伸颈向女,若渴饮。
翁以黑纸罩女,灯背炙之,纸背竟空,无影可摄。
翁奇,再罩,再空。
三罩之后,灯焰自灭,室大明,照出四壁影皆仰首,口洞黑,呼"影——影——"。
女笑曰:"我本无影,诸君何索?"
遂以手拊壁,壁影忽倒行,贴女身,女仍无影,而室壁顿空,黑纸纷纷落地,如鸦羽。
翁大骇,急引女出,闭室门,门内似万鸦扑翼,片晌寂然。
及启,库已空,惟灯一盏,芯作蓝色,如寺梁泪灯。
五、债魍
是夜,宿影之客皆梦影归,影或折骨,或剜目,或自绞,客醒,床侧各多一黑纸,纸绘己影,遍体负锁。
客惧,奔楼退影,门已阖,榜示云:"库空,影尽返,债自理。"
富贾求租影不得,日中行市,忽自踏雪声,视地无影,大惧,返家,家墙尽黑,日照反生夜。
贫者售影已空,无影可卖,昼行如鬼,儿啼避之。
于是市人影反比人多,人未动,影先乱走,或叠或撕,或互易其主。
市童又歌:
> "影多人少鬼做市,
人影叠影影噬人;
回头一看不见我,
只见人影背后门。"
六、回头墙
墨翁惧,闭楼,自书"回头"二字于门,字用水写,日未干即黑。
楼外渐聚无影人,围楼三匝,各以手扪墙,墙随扪生缝,缝皆二字:"回头"。
字成,墙倒,倒而无声,如墨泼,泼处人影俱没,惟剩空地,地生黑纸,纸皆空,无影。
阿影携忆影糕出,糕触地即化白烟,烟中人形,皆被卖影者,形各缺首,若问"影何在"。
女叹曰:"无影便是有影,今当以影偿。"
遂仰面对日,日本无晖,竟于女额上生一圆光,光投地,地现女影,影长丈六,首抵寺山,足跨市河。
影一现,万影归,如鸦投林,簌簌集女背,女背遂生黑翼,翼动,风大作,吹人影各返本体。
富贾得影,目复暗;老妪失影,孙复盲,人始知代债之诈,自此租影者稀。
七、空楼
影既尽返,楼自焚,火色黑,焰影互倒,如墨汁泼火。
火熄,楼化一方黑纸,纸折为船,船载阿影,逆流上至碧云寺。
寺门夜开,鳞座空,新季颠不在,破帽覆地,帽心裂,露玉脊,脊缺半节,正待影补。
阿影以额抵玉,玉吸其影,影尽入,玉遂满,光转为蓝,蓝灯复亮。
女亦自无影,仍无影,笑曰:"我以有影补龙,以无影还人。"
遂居寺,蒸忆影糕,饲朝山者,食者多哭,哭后自忆幼时负心事,各求偿负,寺遂日富,而女名日显,人皆号"影菩萨"。
> 第九回:轮回替补
蒲氏曰:
“轮回如磨,人似麦粒;磨转一匝,粒碎一次。
有替补者,非粒也,乃磨之缝;缝塞则磨停,缝漏则磨鸣。
然磨终不欲停,遂岁岁寻替补,缝缝嵌人。”
阅此回者,宜先自问:
若被轮回点名,是应“到”?还是应“替补”?
若应“替补”,便要先学会以骨为笔,在空册上自写自擦,写罢再看——字迹多是他人血。
一、白灯井
蓝灯既稳,寺井夜鸣。
指骨自水浮出,色转白,如透脂玉,悬井口,灯照四字:
“下次轮空”。
字随水旋转,旋成一方朱印,印文“待影填满”。
盲僧抱钟片,闻声复明,惟见白灯,遂以钟片为纸,刻指血抄字。
血方触字,字即飞起,贴僧脑后,僧遂能视,视所见皆黑白:
人黑、影白、骨灰、泪清。
僧叹:“吾所见,殆非世,乃册底。”
二、替补书生
是夜,有书生踽踽而来,貌与沈南枝无异,惟脊多一节,节作青玉,玉刻“替补”二字。
生自言姓林,名还玉,应试不第,梦“空”字压卷,遂寻字至寺。
入殿,先对梁叩首,首方触地,青玉节自响,如钥入锁。
白灯飞下,照林影,影只半身,自腰以下空空,似被刀截。
林笑曰:“吾本无下半世,故来替补。”
盲僧引之赴井,井中铁莲升,莲开现册,册无字,惟朱印一方。
僧请林以指为笔,填空。
林书“替补”二字,字即飞入印,印合册,册合莲,莲合井,井口生一缝,缝内黑如夜,夜中有人呼“林——”
三、轮回册
册既合,井壁现出暗格,格藏半幅旧册,即昔年季颠携走之“阴册残”。
今补全,册尾添一行:
> “替补人:林还玉,原欠——下半世。”
林视“原欠”处,空无一字,惟押一墨印,印形乃破帽。
林悟:所欠非金银,非命债,乃“影之半身”。
四、影半身
盲僧以白灯照林背,背脊青玉忽裂,裂出半身残影,影自地爬行,欲就林腰,似求复合。
然影至脚边,即被灯焰灼回,影痛作人啼。
僧曰:“替补需先偿影,影满则人空,人空方可填位。”
问林:“愿偿否?”
林笑:“我来正是为此。”
遂解衣投井,井无水,惟铁莲再开,莲心置一黑纸,纸长与人齐。
林卧纸上,纸卷如茧,茧外半身残影爬入,与林腰合,合处生线,线作“替补”二字,青碧如玉。
五、十年期
纸既合,化一页,飞入册,册尾朱印改填:
“轮空已满,十年替补,启于今。”
页角落款一行小字:
> “满日,替补者再替他人。”
林在纸内,闻字如闻雷,雷震髓,髓化青汁,汁自井溢,溢成青藤,藤缠铁莲,莲合而井闭。
外人惟见青玉节悬井栏,节内人影盘坐,如僧入定。
六、替补谣
自此,寺井夜鸣即止,白灯仍悬,照出殿砖皆生青纹,纹成替补谣:
> “一次替补十年债,
十年债满复替补;
替补无尽债无尽,
轮回磨缝等人骨。”
谣歌既现,砖纹即平,平而如镜,镜照人身,人各见自己半身缺,或左或右,或上或下,缺处押“替补”小印。
七、阿影守灯
阿影守蓝灯,灯影与共,灯不动,影亦不动。
今见白灯照人缺,女以糕刀划己掌,血滴蓝灯,灯化双芯,一青一白,青守寺,白入市。
白灯行处,人影自完整,然完整不过三夕,三夕后影复缺,缺处更剧。
人奔寺求补,寺门紧闭,惟井栏青玉节可见,节内林影时举手,似招似拒。
八、轮回戏
蒲翁后三年再过寺,逢夜演影戏,戏台搭井上,台板刻“替补”字。
演者无影,观者影叠,叠至三四重,重影互语,语杂笑哭。
戏目曰《轮回磨》,开场一磨如月,月心嵌青玉节,节内书生半跪,以骨为笔,写“人”字。
字成,磨转,人字碎,碎复成“替补”字。
观者无不动容,亦无人敢登台。
翁问盲僧:“戏是真,是幻?”
僧以钟片击磨,磨裂,裂内皆人名,名后注“下次轮空”。
僧笑曰:“真幻皆替补,轮回等人耳。”
> 第十回:磨眼人
蒲氏志异,尝于磨房拾残粉,叹曰:
> “磨转一匝,粉身碎骨;
磨停一隙,骨合粉身。
磨眼之小,可窥人隙;
人眼之大,不见磨心。”
阅此回者,宜先阖左目,以右目贴磨眼——若见磨心有人,亟舍一目,换他出磨;若磨心无人,则舍一身,成磨之眼。
一、磨眼
轮空既满,寺井夜吼。
青玉节裂,铁链自内曳出,长三丈,链端系一独眼乞儿,儿自称“磨眼”,言能见“替补缝”。
儿年可十三,左目白翳,右目黑若漆丸,漆中映小磨,磨转不息。
乞儿手执半扇,扇裂“季”字仅存“禾”旁,另半空白。
盲僧闻铁链声,趋井,以钟片击链,链吟如梵音,乞儿笑:“钟碎有舌,井深有鳞,僧盲有眼,皆替补。”
僧问:“汝主谁?”
儿指裂目:“磨主。”
问磨何在?儿指人心:“在众人替补缝。”
二、补扇
乞儿入殿,以半扇叩白灯,灯裂成齿,齿合扇缘,成磨形。
乞儿呼曰:“缺半扇,求人补。”
殿中无应,惟阿影携蓝灯至,灯影照扇,扇裂处映“火”旁,季字遂全。
扇既全,忽化铁磨,磨小如拳,悬空中转,转处生风,风中有“替补”字,字随铁屑飞,贴人即入骨。
乞儿以指按磨眼,磨遂停,停而裂,裂内空,空处恰容一人。
儿笑:“待替补。”
三、磨人
林还玉在青玉节内,闻扇全,节自开,半身影先出,影无头,惟执破帽。
影投磨眼,磨遂合,合而人立,立者非林,亦非乞儿,乃无面磨人,胸嵌“替补”二字,背长半扇,扇动生风。
磨人行处,人影自裂,裂影投磨,磨转一圈,影碎成粉,粉随风复凝,凝成小骨,骨上刻名,即被裂之人名。
小骨被磨人投入破帽,帽满则投井,井中链响,响若大笑。
四、独眼债
阿影欲止磨,以蓝灯照磨人,灯芯忽弯,弯成钩,钩磨人目,目被钩出,乃一铁丸,丸裂,内藏众小眼,眼各呼“还我影”。
磨人失目,仍行,行而裂地,地裂出缝,缝内人影叠臂,臂皆无掌,掌被磨粉。
盲僧以钟片为刃,割己影予磨人,影合磨,磨稍缓。
僧脑后“替补”字飞起,贴磨背,磨背遂生僧面,面亦盲,张口诵《往生》,诵声所至,人影自合,然合处留黑线,线终不散。
五、季影
磨人遍行,影粉日积,铁磨渐大,大如殿梁,梁上木父子宫亦被磨粉,粉中现蓝灯点,点化沈生面,面呼“莫替”。
乞儿独目流泪,泪落磨眼,磨眼生芽,芽成青藤,藤缠磨轴,轴停。
停轴处,现一旧影,破帽蒲扇,宛然季颠,影亦半缺,缺右半身。
影以左身执扇,扇磨人,磨人裂,裂内出林还玉半身,半身与季影合,合而成人,人右额嵌玉脊,左目白翳,遂为“磨眼季”。
六、磨眼季
磨眼季立,以扇击磨,磨碎成屑,屑飞贴众影裂,裂处皆生“季”字,字即合,合无痕。
乞儿独目复明,明所见皆磨,磨中皆季,季中皆人,人中皆替补。
磨眼季呼曰:“磨不在器,在人;眼不在目,在心。心缺替补,则磨长转;心满替补,则磨自停。”
言罢,以扇自掩面,面碎成粉,粉入井,井链自脱,脱链缠众颈,颈后现“磨眼”二字,字青如玉。
七、停磨
粉尽,磨声止,殿地裂复合,青玉节闭合,白灯蓝灯并灭,惟破帽覆地,帽心嵌一铁丸,丸即乞儿独目,目内小磨仍转,转而渐远,若落日。
众影皆合,合而黑线淡,人各有影,影却比人瘦。
林还玉复生,生而无脊,脊留磨眼,眼时时自转,转则人呼“替补”,呼止则常。
阿影收破帽,帽轻如纸,折而成册,册面写“磨眼”,册内无字,惟夹铁丸一枚,丸摇有声,声似远磨。
> 第十一回:扇骨开花
蒲氏曰:
“骨本根,扇本骨;花开即骨萌,花谢即骨枯。
人以花为眼福,花以人为骨田;
田肥则花盛,田瘦则骨现。
阅此回者,宜先扪心骨——若心骨作痒,亟拔一发,缠指作结,以结叩花,花当自谢;
若不叩,则花开指节,指节生人,人反为主,己反为客。”
一、扇雨生芽
破扇弃殿角,扇骨经磨粉浸,雨入春,竟生绿芽,芽长为藤,藤缠梁,梁裂生缝,缝吐黑花,花形似“季”字,瓣如破帽裂。
花昼合,夜开,开时“季”字颤动,若呼名。
寺僧初以为异卉,以刀去之,刀方触,花喷黑粉,粉沾僧衣,衣即生线,线自缝僧口,僧不能言,惟指花而遁。
阿影以帽册收粉,粉在册内哭,哭曰:“开花即结果,结果即替人。”
二、左身人
花谢结籽,籽落人影,影即生芽,芽长为人,人仅左半身,右半身空,空处含“替补”二字。
市人夜行,常见半人匍匐,以左手攀地,右手举空,口含扇骨,骨响“磨——磨——”。
半人日行一里,夜行三里,趋贫家,贫家无影,半人授以花籽,籽入家主耳,耳内即生黑花,花放“季”字声,声绕梁,人遂病。
病者右半身日淡,淡至空,空处风过如鼓,鼓声“替补”。
三、花市
左身人日众,遂成花市,市不售香,惟售黑花籽。
- 富者购籽,种于影,影花夜放,代债代病;
- 贫者食籽,耳内生花,花谢结人,人仅左身,续为半人。
市渐分昼夜:
- 昼行人,
- 夜行半人。
半人畏灯,灯照则骨露,露则花不开,故夜市无火,惟借月黑。
四、阿影收籽
阿影携帽册,夜收花籽,籽入册,化小黑字,字连成长名,皆“替补”人。
女以泪和糕,糕喂半人,半人食糕,右半身即生肉,肉生复烂,烂化黑水,水落“季”字花,花谢结大籽,籽含人形,形啼“还影”。
女问:“影何还?”
籽答:“以花还花,以骨还骨。”
五、扇骨开花
花藤日粗,粗如臂,藤根裂地,地生沟,沟深及井,井内青玉节自开,节内林还玉半身出,半身缺首,首处生黑花,花大如盘,盘载“磨眼”字。
林半身攀藤上,藤穿花,花贯扇骨,骨节开花,花一十六朵,朵朵成人,人皆左身,列坐梁上,如旧罗汉。
阿影以蓝灯照花,灯芯忽倒,倒垂为钩,钩花朵,朵落,落花化粉,粉凝成破扇,扇全而字半,惟缺“火”旁。
六、花债
花既成扇,扇自挥,挥处人影皆被剪,剪下半影,投沟,沟内花根食影,食尽吐籽,籽排“债”字,字飞贴人额,额即生藤,藤绕颈,颈缩如蒂,蒂连花,花开口,口呼“替补”。
人惧,奔寺,寺门闭,惟花市开,市人皆半人,以左臂递籽,籽入人手,手即生芽,芽成花,花成人,人仅左身,续为半人。
七、花谢
阿影知花债将满,以帽册覆地,册生青火,火照花,花映“季”字,字飞入火,火炸为粉,粉落井,井内玉节合,合处生季颠全影,影以扇击花,花皆碎,碎瓣化小黑蝶,蝶飞入市,市人触蝶,右半身即复,半人皆哭,哭后影合。
扇骨遂枯,枯如灰,灰被风卷,散为“回头”纸蝶,蝶翼书:
> “花谢不结果,
结果不替补;
替补无尽人,
人自补骨枯。”
蝶尽,风止,花市塌,塌为黑圃,圃生新芽,芽形似人,人仅右半身,左空,空处呼“下次花开”。
> 第十二回:双骨对坐
蒲氏志异,尝于荒寺拾得断骨二支,叹曰:
> "青骨白髓,同出一人;
一缺左,一缺右,
合则成鬼,分则成人;
鬼坐人骨,人坐鬼骨,
坐者不知,立者方知。"
阅此回者,宜先扪自身之骨——若左热右冷,则青骨在左;
若左冷右热,则白骨在右。
慎勿使两骨同时生寒,寒极则对坐,坐定难起。
一、骨生
扇骨化灰,灰又生二骨:
- 一青,一白;
- 青骨居寺,白骨入市;
- 青骨无人,白骨有人;
- 有人者呼无人者"替补",无人者待有人者"回头"。
二骨初仅寸长,日吸夜气,三夕成椽,七夕成柱,十夕对坐,中留一空,空阔如肩。
空处生风,风作人语:
> "骨等人,人等骨;
人骨合一,磨眼再出。"
二、青骨寺
青骨栖碧云寺梁,梁已空,惟破帽在。
骨生无肉,以影为肌,影瘦则骨寒,影肥则骨暖。
寒暖交攻,骨自叩击,声如木鱼,鱼声三歇,寺瓦生霜,霜成"替补"字。
阿影以无影补暖,抱骨于怀,骨吸影,影尽,骨生青肉,肉裂,裂处出小扇,扇缺"火"旁,仍待火。
三、白骨市
白骨入市,市人夜行,以影为衣。
骨贴人影,影即生髓,髓寒,人右半身渐木,木成"回头"字。
字成,人跪,跪者无数,白骨因众影而肥,肉白如米,米落,地生花,花形似"季"字,花谢结籽,籽呼"替补"。
四、对坐
二骨长至丈六,隔空对坐,中留石凳,凳面平滑,似邀人坐。
青骨左偏,缺右;白骨右偏,缺左;
两骨肩头各生一眼,眼无珠,眼窝深如井,井内各悬小链,链端系一指骨,指骨刻"磨眼"。
风过井眼,作呼啸,似待一人名。
五、阿影坐
阿影携帽册,欲以无影补空。
女坐石凳,左抱青骨,右倚白骨,骨吸无影,影尽,女身渐淡,淡至惟心,心作"季"字,字飞入两骨井眼,井眼合,合生肉,肉包心,心跳作鼓,鼓震凳裂,裂出一缝,缝内黑如夜,夜中生磨,磨眼再开。
磨眼呼:"替补到否?"
女以心字应:"到。"
磨遂转,转三息,女身被吸,吸至半,帽册坠地,册页化石,石压磨眼,磨止,女半身留外,半身入磨,外者无影,内者有影,影啼"回头"。
六、林还玉对骨
林还玉自磨眼出,半脊嵌玉,半影蒙灰。
林坐石凳,以缺脊对青骨,以满影对白骨。
青骨授以破扇,白骨赠以青灯,灯扇互击,击出火,火化"替补"二字,字飞贴林眉,眉裂生目,目即磨眼,眼开,望两骨,骨皆俯首,似臣见君。
林曰:"骨等人,人等骨,我今来,人骨合一。"
遂以扇击顶,顶裂,裂出半身,半身投青骨,骨有肉;以灯照胸,胸裂,裂出半身,半身投白骨,骨有影。
两骨得林,骨生肉,肉生面,面皆林貌,惟目异:
- 青骨目白,
- 白骨目黑。
七、双骨起
对坐既满,石凳化灰,灰被风卷,散为"回头"纸蝶。
青骨、白骨同时起立,立而转身,各以缺肩互抵,抵成一人,人高丈六,左青右白,中缝嵌林貌,貌无鼻,鼻处悬磨眼,眼转,人呼"替补"。
阿影半身在外,以手攀磨眼,眼滴泪,泪化青灯、白灯,灯照一人,人即阿影,影满,女身复,惟眉心留一"季"字红印,印与磨眼对望,望而不合。
双骨人俯,以手按女肩,肩生寒,寒化言:
"下次花开,人坐骨,骨坐人;
人骨互换,磨眼再开。"
言罢,双骨分,分而坐原处,中留空凳,凳上刻新字:
> “下次轮坐者,先失半身,再失半影,终失半名;
三失既满,磨眼永闭。”
> 第十三回:骨名易人
蒲氏曰:
“名者,骨之衣也;衣改则骨寒,衣尽则骨现。
易衣者人,易骨者鬼;
人鬼互易,名实俱亡,
亡中再生,再生仍替补。”
阅此回者,宜先书己名于水上——
字浮勿喜,字沉勿悲,
若字半浮半沉,则骨名已易,
亟掷发为饵,引名上岸,
迟则名被骨收,人替鬼籍。
一、石册呼名
双骨既坐,地生石册,册以石为页,页页刻人名:
- 先刻者:阿影、林还玉;
- 次刻者:盲僧、墨翁、汪朝奉;
- 末页空行,押“替补”印,印虚悬,待新客。
夜中,石册自合,合缝生铁链,链端悬磨眼,眼滴泪,泪落字成,成而复空,空处传呼,呼皆世人名,名在风里,风在井底。
有书生夜过寺,闻石呼:
“苏——观——澜——”
书生惊而应,应未落,石裂,裂内出半影,影握空行,空行待“易人”。
二、骨笔易名
书生入殿,双骨对坐,中留空凳,凳上嵌“易人”字。
青骨左偏,授以骨笔,笔长七寸,锋锐如锥;
白骨右偏,铺石页,页空,待书新名。
青骨曰:“欲易名,先易骨;欲易骨,先易影。”
书生问:“何名可易?”
白骨答:“易你者名,被你易者亦名;两名俱亡,新名方生。”
书生惧,欲退,身后井链自飞,链悬“替补”印,印压肩,肩裂出影,影被骨笔点,点成“苏”字,字飞贴石页,页遂生光,光锁书生足,足不得离。
三、名裂
书生既被锁,青骨逼以笔,笔锋抵喉,喉生寒,寒入骨,骨自呼己名,呼一声,笔锋入一分,三分之后,名裂为二:
- 上半“苏”飞石页;
- 下半“观澜”悬风中,风卷贴磨眼,眼吞“观澜”,眼遂生唇,唇呼“替补”。
书生失下半名,身随失下半影,自腰以下空空,与空凳对坐,坐而难分。
四、易人坐
空凳呼“坐”,书生坐,甫坐,凳生石链,链缠腰,腰下生石,石生“替补”字,字生骨,骨补凳,凳化书生下半,下半与凳合一,永镇双骨之间。
上半影书生惊起,起而无足,以手攀地,地生风,风吹石页,页翻至末行,空行待上半名。
上半影呼:“我愿易人!”
青骨以笔点其眉,眉裂,裂出“影”字,字飞贴空行,空行即成“苏影”,名下押“替补”印,印锁石册,册合,合缝滴泪,泪化青藤,藤缠上半影,影被拉入册,册内哭曰:“下半何在?”
五、被易者
石册合,风自井出,风携“观澜”二字,字飞入市,市有乞丐,名阿懒,无姓,字贴其背,背即生“苏”字,字生骨,骨生影,影完形,形改名“苏观澜”,自此乞丐有贵名,名后押“替补”印,印隐肤下,时作寒痛。
阿懒晨起,自视影,影下半丰,影上半淡,淡至无首,首被书生上半易去,故“苏观澜”名虽归懒,首与影首皆空,空处呼“还我”,声在风里。
六、册满
石册既收“苏影”,页页名后各生黑线,线连磨眼,眼滴泪,泪落线,线鼓成脉,脉跳“替补”声。
末页“苏影”下,又现新空行,行待下一名。
双骨对坐,中凳已失,凳化书生下半,下半与石合一,石面生“易人”字,字待新坐。
阿影以帽册收泪,泪化籽,籽排“易人”字,字飞贴风,风呼新名,名未闻,声已远。
七、骨名谣
蒲翁后过寺,石册已没地,地惟存磨眼,眼悬铁链,链端“替补”印,印空无名。
翁以指叩眼,眼滴泪,泪化黑纸,纸书谣曰:
> “骨易名,名易骨;
名亡人还在,骨亡影难续;
易人易不得,替补替无日;
待得册再开,新名旧骨一。”
翁读罢,纸自焚,焚化“苏观澜”三字,字飞贴翁影,影下半即空,空处生石,石呼“替补”。
翁笑掷笔于水,水吞字,字沉,影复满,满而仍缺左指,指化石,石化“易人”押,押待后人。
> 第十四回:空名无骨
蒲氏曰:
“名如衣,骨如身;衣破可补,身碎难缝。
空名者,无衣之鬼;无骨者,无身之名。
鬼乘名入市,名乘骨归坟;
坟空则名乱,名乱则人迷。
阅此回者,先呼己名——若名应而影不动,则名已被骨借去;
亟以指按眉心,眉温则可留,眉寒则当速舍,
舍名保影,勿使空名无骨。”
一、空行待名
磨眼悬链,链端押“替补”印,印下空行,行待“空名无骨”。
眼滴泪,泪化空文,文随风飞,飞贴市墙,墙影呼“空——名——无——骨——”,声悠如招魂。
有女名“无”,生而无名,户籍册上仅一“〇”,人以“无”呼之,女应即笑,笑而无声,似答似空。
女行夜中,闻石呼“空”,女应“无”,呼与应合,合化新行,行待“无骨”。
二、以发为笔
女欲书“无”于空行,苦无笔,遂拔发为笔,断掌纹为纸,以血为墨。
发笔蘸血,落磨眼皮,皮裂为纸,纸现空行,行首押“替补”印,印凹如唇,待吮血墨。
女方书“无”字,
- 首点成,血即被印吸尽;
- 次横未成,女血已枯,枯则发笔自碎,碎发随风,风卷发化白蝶,蝶翼书“替补”,蝶入磨眼,眼合,合而呼“无骨”者谁?
三、蝶化无骨
白蝶既入,磨眼暴睁,眶内无珠,惟蝶万千,蝶化“替补”字,字连成形,形为人,人仅骨,骨无色,名“无骨”。
无骨者,左持“空名”册,右执“替补”印,步出磨眼,步处人影自淡,淡至无,无影者即被易名,名入册,册页石,石压人肩,肩裂出石线,线牵磨眼,眼滴泪,泪养骨。
四、名乱
“无”字未书全,空名已散,散入市,市人夜闻耳呼己名,或“张三”,或“李四”,应则名被收,收则骨生线,线牵入磨。
有童名“阿玩”,童戏呼“无”,空文误认,欲收童名,童母急以掌掩耳,耳裂保名,名保而童失半声,声即“玩”字下半,童自此不能言“玩”,言则唇裂生线。
市名既乱,人各少一字,少字处生寒,寒化石,石面刻“替补”,石渐大,大如人,人抱石哭,石吸泪,泪干人空,空被无骨收去。
五、无女坐磨
女“无”既失笔,失血,失名,惟余一身空壳,壳行市中,市人避之,避不及则被壳吸入,吸入化“〇”形,形贴壳背,壳背渐满,“〇”连为链,链拖壳归寺。
寺中磨眼呼“坐”,女坐,甫坐,壳裂,裂出“〇”链,链缠磨眼,眼被链塞,塞则泪止,止则磨停,停则空名定,定于“无”字半缺。
女壳既空,空被青藤缠,藤生“季”字,字化扇,扇击磨,磨眼复开,开吐白蝶,蝶翼改书“无骨”为“骨无”,字倒飞,飞回女壳,壳得倒名,名“骨无”,骨无者,骨在名先,名无可名,惟存骨形。
六、骨归磨
骨无者,即女壳,壳步磨眼,眼内无骨,惟存“替补”印,印飞贴壳胸,胸裂生骨,骨白如米,米落磨眼,眼滴泪,泪化血墨,墨足“无”字末笔,字遂全。
“无”字全,磨眼合,合而链断,断链两头各化骨:
- 一青,一白;
- 二骨对坐,中留空凳,凳待“骨无”坐。
女壳坐,坐即合,合即碎,碎化“〇”形,“〇”连为珠,珠嵌骨缝,缝生新名,名“空名无骨”,名压磨眼,眼永闭。
七、空名谣
蒲翁后过寺,磨眼已平,平地生黑圃,圃生白蝶,蝶翼书:
> “空名得坐,无骨得立;
立者守磨,坐者守册;
册空名满,名满骨空;
骨空人散,散入替补。”
翁读罢,以足踏“〇”形,形碎为粉,粉飞贴翁影,影背生石,石呼“空名无骨”。
翁笑舍名,名落石,石化蝶,蝶飞入夜,夜仍呼“空——名——无——骨——”,声在风里,风在影里,影在翁里,翁在“替补”里。
> 第十五回:替补年终
蒲氏曰:
“年终者,非岁之终,乃债之终;
终而不清,则欠隔年,
隔年再生,生为替补。
月有十二,日有三百六十,
时时皆刻,刻刻待人;
人念一缺,缺被风收,
风归磨眼,眼再呼替补。”
阅此回者,宜先检点本年旧债——
- 有则亟偿,
- 无则莫喜,
若偿而不清,清而不尽,
则年终风至,吹汝一念,
念入替补,替人跨年。
一、风逆印裂
年终夜,风逆,吹烛倒燃,烛泪向上,泪凝“替补”印,印大如磨盘,盘悬天地,盘底刻“年终”二字。
二字裂,裂为十二格,格格待人,人各欠一月:
- 子月欠笑,
- 丑月欠寐,
- 寅月欠春……
格格生黑线,线垂地,地生风穴,穴呼“念——念——”,待人一念补缺。
二、童卖“〇”
市有童,麻衣露肘,卖糖为生,糖画“〇”形,号“甜空”。
糖薄如纸,入口即化,化后舌留空,空似“〇”,人反觉欠甜,欠即替补。
童不知己名,人呼即应,应后笑,笑亦“〇”形,笑完即欠,欠被风收,收归磨眼。
三、月债
逆风过市,吹童糖担,糖“〇”飞起,飞贴月格,月格即“亥月欠圆”。
圆被糖“〇”补,补而不圆,反缺一角,角化风,风呼童名,名即“欠”。
童应风,风收童,童被吹至寺,寺门闭,风穿缝,缝悬磨眼,眼垂一格,格候童念。
童念“甜”,念甫出,舌即生线,线牵“〇”形,形飞入格,格满,童欠月债,债押“替补”印。
四、格格催人
十二格既悬,逆风回吹,吹人人背,背生寒,寒透十二经脉,脉各欠一念:
- 有的欠“安”,
- 有的欠“信”,
- 有的欠“归”……
念被风收,收归格,格满即闭,闭则人失念,失念之人,夜行如灯壳,中无火,惟呼“替补”。
五、年终坐磨
磨眼再开,开为大盘,盘悬寺顶,盘心空,空候“年终”。
童被风牵,坐磨眼,坐即合,合而糖“〇”化铁,铁化“年终”二字,字压磨,磨止,止而滴泪,泪化十二月债,债化十二“〇”形,形落十二格格,格格齐满。
满则盘裂,裂为“年终”二字,字倒写,写化风,风呼“念——念——”,吹人耳,耳背生“替补”印,印小如豆,豆压脉,脉停念停。
六、念欠成债
人失念,行市中,市贴告示:
“年终念欠,可以影偿;
影不足,可以骨偿;
骨不足,可以名偿;
名偿尽,即入替补。”
人惧,争以影、骨、名投磨眼,眼收影,骨,名,收而不满,满惟“〇”形。
七、糖“〇”终
童坐磨眼,身化“年终”二字,字冷如冰,冰化糖,糖复“〇”,形飞入市,市人争食,食后皆欠,欠被风收,收归磨眼,眼遂永满。
年终风止,止而磨眼合,合而“替补”印悬天地,印背刻新谣:
> “年终一夜,欠人一年;
一年既欠,欠入替补;
替补无尽,年终又来;
来而不清,清终欠。”
谣尽,印隐,隐而风逆,风逆而烛倒,烛倒泪向上,泪又凝“替补”印,印候次年。
> 第十六回:倒烛照影
蒲氏曰:
“烛本照影,倒则吸影;
影欲灭火,火欲替身。
火灭而影存,是影夺人位;
人存而火倒,是人替影身。
倒烛之照,非照人也,乃照人之欠。”
阅此回者,可于静夜仰烛——
若烛泪倒行,亟以手遮影,
勿使影长过身,长则举手扑火,
火灭影夺,夺则替补。
一、倒烛凝人
年终风息,烛泪不倒,倒蜡凝人,人立如烛,
高与火齐,顶生灯芯,芯呼“欠”,欠化火,火照影,
影比人长,长影举手,手欲扑火,火惧而爆,爆灭烛倒。
倒烛悬梁,梁影地,地生黑潭,潭平如镜,镜倒照影,影倒立,立影无首,首被火吞,首处呼“替补”。
二、阿火无影
有女阿火,生无影,父梦火入腹,腹燃不焚,遂生女。
女行夜中,火避女,火避则影生,生影即欠,欠被火照,照入磨眼,眼呼“影债”。
女不知影为何物,但行则火倒,火倒则人立如烛,烛心呼“欠”,欠化“〇”形,形贴女背,背重如石。
三、影债火照
倒烛既多,市夜如昼,昼中皆倒影,影长过身,身行影拖,拖至黑潭,潭吞影,吞后潭面生小烛,烛心即被吞人名,名呼“火债”。
阿火行潭侧,火烛避女,烛倒贴潭,潭平裂,裂出磨眼,眼悬“影债”印,印呼女名,名即“火”。
女应名,名甫出,唇即生线,线牵“〇”形,形飞入印,印满,女欠影债,债押“替补”。
四、倒影扑火
影债既满,倒影自潭出,影无首,首处燃火,火呼“欠”,欠化手,手扑倒烛,烛灭人凝,凝人化蜡,蜡化“替补”形,形投女背,背生重影,影与女合,合而女有影,影倒立,立影举手,手扑女火,火惧而避,避则女寒,寒而影肥,肥夺人位。
五、火避影生
阿火既得影,影即倒行,行与女背,背与影合,合而难分,女行影行,女止影止,止而影倒,倒长过女,女举手,手被影覆,覆化火,火灭女暗,暗呼“替补”。
女知影夺,亟以手遮火,火避手,手焚不灭,焚化“〇”形,形贴影胸,胸裂出潭,潭升磨眼,眼呼“影债既满,当替补人”。
六、影夺人位
影闻呼,倒扑女,女火被影覆,覆尽火灭,火灭女亡,亡化蜡,蜡凝倒烛,烛心即女名“火”,名呼“欠”,欠化“替补”形,形投潭,潭生磨眼,眼悬“影债”印,印待下一人。
影既夺女位,位即倒,倒与影合,合而影立,立而无首,首处燃火,火呼“欠”,欠化手,手扑倒烛,烛灭人凝,凝人化蜡,蜡化“替补”,循环无尽。
七、倒烛谣
蒲翁后过市,市无火,惟倒烛成行,烛心皆呼“欠”,欠化“〇”形,形贴潭,潭升磨眼,眼悬“影债”印,印背刻新谣:
> “倒烛照影,影照倒人;
人扑火,火扑影;
影夺人位,人替影身;
位既夺,身既替,
影债未满,火债又生。”
翁读罢,以手遮影,影触手,手生寒,寒化“替补”印,印小如豆,豆贴翁火,火倒,倒化“〇”形,形飞入潭,潭生磨眼,眼呼“影债”。
翁笑舍火,火投潭,潭平如镜,镜倒照翁,翁影举手,手欲扑翁,翁以笔击影,影碎为“〇”形,形化蝶,蝶翼书“替补”,蝶飞入夜,夜仍呼“倒——烛——照——影——”。
> 第十七回:火债相传
蒲氏曰:
“火本传薪,影本传形;
薪尽火倒,形亡影存。
火债之传,非传暖也,乃传欠也;
影夺之承,非承形也,乃承债也。
传至最后,火是人非,影是债身。”
阅此回者,可于炉前试吹火——
若火舌倒卷,亟以铁钳压焰,
勿使焰凝人形,形立则呼“欠”,
欠入影,影夺主位,主替火债。
一、铁炉不倒火
霍铁匠,三世单传,炉火焰长不倒,火色青,火舌如矛,矛指北方,夜夜如此。
炉侧悬铁胎,胎形似烛,未铸未成,惟候火倒。
是夜除夕,“〇”形自天坠,坠穿屋顶,穿入炉,炉焰倒卷,卷凝铁胎,胎成倒烛,烛心呼“霍”,霍氏被火易名,名押“影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