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热岛效应?
![]()
城市热岛效应 是指城市中心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气温分布图上,城市好似一个温暖的“岛屿”。
二、 热岛效应的成因(核心考点)
![]()
这是考查的重点,通常从下垫面、人为热、大气环境三个方面分析。
![]()
三、 热岛效应的影响
![]()
1.能源消耗增加:夏季空调制冷负荷加大,导致用电高峰,浪费能源。
2.加剧环境污染:高温加速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如臭氧、PM2.5等),降低空气质量。
3.影响人体健康:易引发中暑、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造成“热胁迫”。
4.改变局部气候
(1)降水:可能促使城市下风向区域降水增多(“雨岛效应”)。
(2)湿度:城市空气相对湿度通常较低(“干岛效应”)。
(3)雾霾:静稳天气下,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加剧雾霾。
(4)影响生物多样性:城市热环境改变物候期,影响动植物的生存和分布。
四、 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
(对策类题目高频考点)
1.增加城市绿化
(1)平面绿化:扩大公园、草坪面积。
(2)立体绿化: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墙,有效隔热降温。
2.增加水体面积:合理规划并修建人工湖、喷泉、蓄水池等。
3.改变下垫面材质
(1)推广使用透水铺装(如透水砖),让雨水下渗,通过蒸发吸热。
(2)使用高反射率材料(浅色涂料、反光瓦)铺设路面和屋顶,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
4.控制人为热排放
(1)发展绿色交通:提倡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
(2)提高能源效率:使用节能建筑、节能电器,减少能源消耗。
(3)优化产业布局:将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迁出城区。
5.合理城市规划
(1)建设城市通风廊道,保留和开辟风道,引入自然风,驱散热量和污染物。
(2)控制建筑密度和高度,避免形成“水泥森林”。
五、 高考常见考查方式与答题模板
![]()
1. 成因分析题
(1)设问方式:“分析该城市热岛效应显著的原因。”
(2)答题思路
① 下垫面性质改变:城市大量硬质路面和建筑,热容量小,吸热快;绿地水体面积少,蒸腾蒸发作用弱。
② 人为热排放量大:城市人口密集,工业、交通、生活排放大量废热。
③ 城市建筑格局:高大建筑密集,风速降低,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发。
④ 大气污染:城市上空污染物多,加强温室效应,使近地面热量不易散失。
![]()
2. 影响分析题
(1)设问方式:“简述热岛效应可能带来的影响。”
(2)答题思路
① 能源方面:增加城市夏季制冷能耗,加剧能源供应压力。
② 环境方面:加剧城市大气污染(如光化学烟雾),并可能形成“雨岛效应”。
③ 健康方面:易引发中暑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影响人体健康。
④ 生态方面:改变城市局部气候和物候,影响生物栖息环境。
![]()
3. 措施对策题
(1)设问方式:“为缓解该城市热岛效应提出合理化建议。”
(2)答题思路
① 规划层面: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设通风廊道;控制建筑密度。
② 绿化层面:扩大绿地面积,发展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
③ 技术层面:采用透水铺装、高反射率材料;推广节能建筑和节能技术。
④ 管理层面:优化产业结构,搬迁高耗能企业;发展公共交通,减少人为热排放。
![]()
4. 读图分析题(等温线图)
(1)设问方式:给出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等温线分布图。
(2)答题关键
①找出闭合的高温中心,即“热岛”核心区(通常是市中心商业区或工业区)。
②描述等温线的走向和弯曲方向(向郊区凸出)。
③分析高温中心形成与城市功能区(如工业区、密集商业区)的关系。
六、 核心概念区分
![]()
1.热岛效应:指气温的城乡差异。
2.雨岛效应:是热岛效应的“副产品”。城市上升气流比郊区强,加上凝结核丰富,导致城市及其下风向地区降水增多。
3.干岛效应:城市地表硬质化,降水迅速流走,可供蒸发的水分少,导致城市白天湿度低于郊区。
![]()
热岛效应是高考地理中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知识点,它完美地将自然地理(大气、水、植被)与人文地理(城市化、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复习时务必做到理解成因、记忆影响、掌握措施,并能结合具体区域案例进行分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