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晋察冀军区再次组建野战军,司令员是杨得志,政委分别是罗瑞卿、杨成武。
之所以组建野战军,是要改变华北战场的被动局面,机动灵活作战,化被动为主动歼敌,改变战场态势。因为东北、华东、中原、西北都有野战军,而且实力越来越大,作战规模越来越大,在歼敌数量和机动部队的兵力上都超过晋察冀。
![]()
晋察冀作为抗战时期模范根据地,可谓兵强马壮。随着抗战胜利,部队过度精简,加上冀热辽部队规划东北,兵力不足,虽然是野战军,但只有3支纵队。东北民主联军已经有1纵、2纵、3纵、4纵、6纵,以及多个独立师。华东野战军已经有1纵、2纵、3纵、4纵、6纵、7纵、8纵、9纵、10纵等野战部队,晋冀鲁豫已经有1纵、2纵、3纵、4纵、6纵等。
其实,晋察冀野战军成立时间很早,与其他战区一样。
晋察冀组建两支野战军,第一野战军聂老总为司令,率领部队在晋察冀方向作战;第二野战军萧克为司令,率领冀察刘道生、冀中黄寿发。冀晋赵尔陆诸纵队等 7 个旅 14个团在冀热辽方向作战。后来又来一些部队加入萧克指挥的冀热辽部队,发起两次承德保卫战。
1946年8月,随着冀热辽形势趋于稳定,晋察冀方向的敌人蠢蠢欲动,萧克率领一部分兵力与聂老总回合,发起张家口保卫战。
张家口保卫战后,晋察冀野战主力由萧克和罗瑞卿指挥,多数打得好,如易涞战役歼敌3800多人,满城战役歼敌2200余人;保南战役歼敌3200余人等;虽然打来几次胜仗,但未能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整个战局仍处在被动状态;也有的打得不好,打成平局。
在安国会议上,部队战后总结,罗瑞卿用胜利不足来形容战斗形式。
后来,部队发起青沧战役、保北战役、正太战役取得三战三捷。
1947年4月,中原工委机关到阜平指导工作,听取聂老总、萧克、罗瑞卿的汇报,进行作战经验总结,找指战员谈话,了解干部情况和部队存在的问题。决定恢复野战军领导机关,专门负责机动作战,组建起来的野战军部直接受到军区指挥。
晋察冀军区的情况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因为缺乏机动兵团作战,军区虽然有主力但力量薄弱,下辖二级军区部队人数不少,但只负责辖区作战,等于说主力与地方部队作战任务没有完全明确。
再次组建野战军,朱老总推荐杨得志担任司令,罗瑞卿兼任第一政委,杨成武担任第二政委。
那么,为何不让萧克继续担任野战军司令,而是调杨得志呢?这或许是上级通盘考虑的结果:
第一,晋察冀军区的工作很多,不仅打仗,还有各项工作要展开,如土改、征兵、征粮、弹药生产等等。军区只有司令员,显然工作上需要加强军区各项工作,参谋长赵尔陆都兼任军区后方勤务司令。
![]()
萧克被调回军区,做专职工作,原因或许就在此。
第二 ,杨得志是空降的干部,原本是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司令,部队归建刘邓后,他被留下。原因是军区缺少军事干部,像曾思玉、郑维山都被挽留在晋察冀,后来担任纵队司令。
杨得志长期在作战单位担任军事主官,担任过红军师长,八路军旅长、冀鲁豫军区司令、1纵司令。丰富的作战经验更合作担任军事主将,而且在邯郸战役、张家口战役,以及青沧战役、保北战役、正太战役指挥很出色。
尽管晋察冀野战军看起来与其他野战军平级,实际上下辖3个纵队,相当于后来的兵团。可他们担负的任务并不轻,要改变华北战场的局面,就要主动进攻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在他的指挥下,发起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等,改变敌我态势。不得不说,成立野战军打机动作战是明智的。
![]()
野战军成立1年后,晋冀鲁豫军区与晋察冀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上级加强军区领导班子建设,聂老总担任司令,薄一波担任政委,徐老总、滕代远、萧克分别担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军区组建三个兵团,徐老总兼任1兵团,杨得志改为2兵团,杨成武独当一面担任第3兵团司令。
萧克虽然担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可上级将他调去担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协助叶参座工作。1949年,萧克调去四野担任参谋长,杨得志担任19兵团司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