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春,在中央工委指导下,晋察冀军区重建野战军,由杨得志担任司令,罗瑞卿担任第一政委,杨成武为第二政委,下辖2纵、3纵、4纵主将也跟着全部调整。
![]()
说到晋察冀军区在抗战之初,聂老总的领导下创建一块儿敌后模范根据地,经过不断发展可谓是兵强马壮。抗战胜利后,下辖部队二十多万人。可随着国共和谈,作为距离国共美三方组建的军调部最近的晋察冀军区,成为模范精简的对象。
其他根据地虽然也执行精简任务,但并没有具体落实,但晋察冀在上级的指示下开始大量精简复员部队,也足以说明对和平建国的态度。晋察冀主力部队减掉老弱病残,但也减掉一些精壮力量,当全面内战打响后,兵员不充实,在张家口保卫战因为缺乏兵力,被敌人钻空子。
实际上,晋察冀军区在抗战胜利后组建过野战军,分别是第一野战军聂老总为司令作战方向是晋察冀,第二野战军萧克为司令作战方向为冀热辽方向。
萧克指挥的晋察冀第二野战军发起承德保卫战,前后进行两次保卫战。1946年8月,冀热辽战局基本稳定,军区调萧克率领第二野战军一部分回张家口,参加平绥线作战。
此时部队整编后只有主力1纵、2纵、3纵、4纵。晋察冀军区在集宁失守,大同撤兵后,张家口失守,军区和地方有些同志有埋怨情绪,甚至骂街。涞源会议总结了张家口撤退后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
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间,萧克和罗瑞卿指挥晋察冀野战军打不少仗,但由于未能大量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整个战局仍未取得主动,用“胜利不足”4 个字来概括当时的战局。
因为晋察冀取消野战军序列,打仗不能机动灵活,像其他战区取得主动局面后,在中央工委的帮助下重新恢复野战军领导机关,由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杨成武分别任第一、第二政委,耿飙任参谋长,潘自力任政治部主任,下辖2纵、3纵、4纵主将也调整。
2纵原司令杨得志,3纵原司令杨成武,4纵原司令陈正湘,调整后,陈正湘调任2纵司令,郑维山调任3纵司令,曾思玉调任4纵司令。
![]()
陈正湘原来是4纵司令,为何调任2纵呢?让副司令曾思玉调任2纵司令不是更好吗?这样可以减少主将与部队之间的相互磨合。
2纵过去是郭天民领导的主力部队,战斗力很强,张家口战役后在涞源会议上发泄情绪后,被调离2纵,让杨得志接替。杨得志调任野战军司令员后,上级把陈正湘调来担任司令,是希望这支部队由晋察冀的老人指挥,还是其他情况呢?
郑维山抗战时期就在晋察冀,抗战胜利后担任张家口卫戍区司令,因张家口失守后他这个卫戍司令调任地方军区担任司令。1947年上级把他调去南下刘邓麾下,被聂老总挽留委以重任,担任野战纵队司令。
曾思玉过去是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副司令,跟着杨得志等北上东北,挺进冀热辽后被留下打承德保卫战,又被调去打张家口保卫战,他被调去冀热察军区司令,后改为4纵副司令。当野战军成立后改为4纵司令。
![]()
野战军三个纵队主将重新调整,不仅要适应野司的作战要求,也要熟悉与部队的关系。
因为组建野战军,机动作战后,晋察冀军区的局面从被动开始转入主动,尤其是经历保北、清风店战役后。过去晋察冀军区不重注野战军的使用,主要采取的是辖区作战,各二级军区负责自己作战区域,形不成有效力量,也能改变作战局面。原本郑维山、曾思玉要调刘邓麾下,被聂老总挽留因为需要军事指挥员,他们在华北战场上确实没有辜负一份重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