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上级任命萧克为四野参谋长,他算是降职跨战区调动。
华北军区作为当时大战区之一,萧克担任军区第三副司令兼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办教育上面。
![]()
随着平津战役结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四野,组建兵团,纵队改为军。原参谋长刘亚楼想到前线一展身手,担任14兵团司令员。这样四野参谋长一职就空缺。按说四野兵多将广,并不缺有能力的军事干部,提拔一位参谋长不是难事,怎么还跨战区调用?
自平津战役后,华北基本无战事了。因此华北军区干部以及部队就成为中央的战略预备队,哪里需要干部,部队就调哪里。
一野解放大西北,兵力不足时,将18兵团、19兵团划归一野建制;四野南下中南时,因部队需要长途跋涉,作战部队数量多,需要加强司令部领导,特意将萧克、赵尔陆调四野担任第一、第二参谋长。
萧克主要协助首长作战方面部署、执行等,赵尔陆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在华北军区担任参谋长兼后勤部长。
上级任命两位参谋长,四野还有两位副参谋长分别是陈光、聂鹤亭。
![]()
说到聂鹤亭是南昌起义出来的老资格,长期担任参谋工作,抗战时期时期在晋察冀军区下辖冀中军区担任参谋长,后改为晋察冀军区参谋长。抗战后期调去延安学习,毕业后被派往东北工作,担任松江军区司令、辽北军区司令员、四野副参谋长。
说到陈光,是一位很多人不熟悉的将领。过去红军主力抵达陕北后,代理过红1军团军团长,抗战时期担任115师343旅旅长、115师代师长。1943年被调回延安学习,抗战胜利后挺进东北,担任东满军区副司令,6纵司令,松江军区司令等职。
从他的履历不难看出,陈光曾经两次代理过四野首长的职务,俩人很熟悉,从能力和资历来说,陈光担任参谋长是最合适不过,怎么调萧克呢?
第一,尽管陈光与四野司令在过去很熟悉,也相互了解,可在东北俩人的隔阂很深。陈光担任6纵司令,总部发起三下江南作战时,俩人在工作上的意见不一致,按照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这件事很容易处理,一切听从上级安排。可陈光性格执拗,产生对抗,最终总部首长绕过他指挥三个师,把他给架空后,气得身体不好,而离开前线。
此后,即便身体恢复也只是在后方军区工作,没有多少发挥余地。
部队南下中南,虽然担任副参谋长,可负责的工作并不是作战,把他放在不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按说陈光担任兵团司令都是够资格的。
第二,四野首长最喜欢用熟悉的人和部队。
抗战胜利后,部队刚进入东北,就把梁兴初1师和彭明治7旅调来作为总部机动部队,打了秀水河子歼灭战。这两支部队分别是红3军团发展改编而来,红1军团发展改编而来。到陕北后统一编入红1军团,抗战时编入115师343旅两个团。
![]()
萧克虽然是红6军团军团长,在红2方面军,120师,以及晋察冀军区任职过,可在土地革命早期,林担任28团团长时,萧克担任28团1营副营长;28团改为1纵队,原来的3个营分别改成1、2、3 支队,特务营改为 4 支队,林任纵队长,陈毅任纵队党代表,萧克任2支队长。后来,萧克改为纵队参谋长,协助林作战。
部队再次改编时,林担任红4军长,萧克调任红4军3纵司令;1931年在第二次反围剿后,萧克调去新成立的独立5师担任师长。俩人作为上下级在一起作战有一段时间,彼此也是相互了解的。
参谋长的工作就是执行上级的战略部署,负责具体的执行,萧克负责过大兵团部队的指挥,从资历和能力上都是胜任的。
之所以选择萧克,而没有选择陈光,从执行来说前者更合适,大作战需要参谋长实现首长的战略意图,而不是发生争执,使得工作变得阻力很大。退一步来说,即便上级的作战方案有不妥之处,有建议权,但不能影响到主帅的作战决心和部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