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在治疗郁郁症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担心一个问题:会不会产生依赖性,会不会越吃越离不开?
药物依赖性的产生,本质是大脑和身体对药物的异常适应,是神经适应行为强化与生理代偿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分为生理性依赖、身体依赖与心理依赖成瘾两类,二者机制完全不同。
迷茫别停下,续航有办法
本期“续航专家”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高鹏:
生理性依赖是身体的反向调节
当药物长期改变身体的生理功能时,身体会启动反向调节来维持平衡。长期使用后,一旦突然停药,这种平衡被打破。
比如我们平时常用的安眠药,即苯二氮唑类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它可以增加GABA抑制作用,停药后的戒断症状可能会焦虑、失眠、癫痫发作。
心理依赖是大脑奖赏通路被劫持
这种依赖更难摆脱,核心是药物“绑架”了大脑的多巴胺奖赏系统。药物通过超常激活多巴胺奖赏系统,引发强迫性的密钥行为,本质是神经的可塑性改变。
成瘾四步
一是愉悦感的放大。
如可卡因、苯丙胺等药物,它会阻断多巴胺的回收,多巴胺浓度飙升十倍,而我们平时自然奖赏仅上升50%,而海洛因能解除GABA对多巴胺神经元的抑制,使多巴胺爆发性的释放。
二是大脑适应性的下调
多巴胺受体减少,敏感度降低,同等剂量快感减弱,自然奖赏、美食社交既失去了吸引力,会使快感缺失。
三是记忆关联强化
杏仁核海马体将用药环境、针头、气味与快感绑定,会造成条件性的渴求,前额叶皮层功能的抑制会使自控力崩溃。
第四,负性情绪的驱动
停药后应激系统亢进,导致焦虑抑郁,用药转变为逃避痛苦及负性强化,而非追求愉悦。
这种心理成瘾,大脑会把用药场景(比如针头、气味)和快感牢牢绑定,形成强烈的渴求,最终让人失去自控力,哪怕知道有害也忍不住要用药,这就是真正的“成瘾”。
![]()
氟西汀:
有依赖风险吗?答案很明确!
结合氟西汀的药理机制和大量临床研究,结论非常清晰:氟西汀没有成瘾性,长期使用也不会让人产生依赖,但可能出现停药反应,需科学应对。
不作用于奖赏系统,无成瘾可能
氟西汀属于SSRI类抗抑郁药,作用机制是选择性抑制五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调节情绪,它不直接刺激多巴胺奖赏通路。国际药品监管机构也从未将其列为成瘾性物质,和对比成瘾性药物,如苯二氮卓类的舒乐安定或者苯丙胺类物质,会显著激活多巴胺系统,诱导强烈性快感和渴求,而氟西汀是没有此作用的。
无滥用潜力,临床几乎无“主动渴求”案例
临床数据显示,氟西汀的常规治疗剂量(每天20-60毫克)不会让人产生“想多吃、离不开”的渴求感,也不会出现强迫性用药的行为。偶尔有少数人将其误用于减肥、提神,这属于“药物误用”,并非药物本身具有成瘾性导致的。
戒断反应≠成瘾,关键在“逐步减量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无成瘾性,长期用氟西汀后突然停药,约20%-30%的人可能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失眠、焦虑或皮肤感觉异常等症状,这被称为“停药综合征”,但这和“成瘾”完全是两回事。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是因为氟西汀的半衰期较长(4-6天),突然停药会导致大脑内五羟色胺水平骤降,神经系统短暂失衡。只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量(比如每2-4周减10毫克),让身体慢慢适应,这些症状通常会在2-4周内自行消退。
![]()
心灵小感冒,专家来支招
氟西汀作为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其安全性已经过长期验证,长期使用不会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大家无需过度担心。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切勿自行停药或减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科学停药,避免因不当操作引发停药反应。
若您想得到更多“听得懂、用得上”的心理健康小贴士,欢迎关注常笑健康公众号“迷茫别停下,续航有办法”专栏,我们每周准时更新,一起把“迷茫”变成“续航”!希望之光,源于科学,成于坚持。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下留言。
作者介绍
![]()
高鹏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 主治医师
简介:
擅长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诊疗,尤其是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对立违抗性障碍、情绪障碍、学习困难的心理指导和行为矫正心理咨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