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的水果摊上,红彤彤的柿子堆成了小山,诱人的色泽让人忍不住驻足。65 岁的赵大爷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直对柿子情有独钟,每年这个季节都会买上不少。这天,赵大爷像往常一样,饭后坐在院子里,一口气吃了三个大柿子,吃得那叫一个畅快。
可到了晚上,赵大爷就感觉不对劲了,肚子开始隐隐作痛,还伴有阵阵的恶心感。他以为是吃坏了肚子,想着忍忍就过去了。然而,到了半夜,疼痛愈发剧烈,像有无数根针在肚子里乱扎,疼得他直冒冷汗,在床上翻来覆去,根本无法入睡。家人见状,急忙将他送到了附近的医院。
经过一番详细的检查,医生告诉赵大爷,他这是得了胃柿石症,也就是胃里形成了“柿石”,而罪魁祸首正是他白天吃的那几个柿子。赵大爷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吃了这么多年的柿子,这次居然吃出了问题。
![]()
一、柿子营养价值有多少?
柿子的营养价值相当丰富。从维生素方面来看,柿子富含维生素 C,每 100 克柿子中维生素 C 的含量能达到 30 毫克左右,比苹果、梨等常见水果都要高。维生素 C 可是个“抗氧化小能手”,它能帮助我们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还能增强免疫力,让我们少生病。而且,维生素 C 对胶原蛋白的合成起着关键作用,能让我们的皮肤更加紧致有弹性。
除了维生素 C,柿子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 A,它对眼睛健康特别重要。维生素 A 可以保护视网膜,预防夜盲症和干眼症,让我们在夜晚也能看清东西。对于经常用眼,比如长时间看电脑、手机的人来说,多吃点柿子,对眼睛可是大有好处。
在矿物质方面,柿子含有钾、镁等元素。钾元素对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和血压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当我们摄入足够的钾时,可以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钠,从而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镁元素则参与体内多种酶的活性调节,对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维持也有帮助。
此外,柿子中的膳食纤维含量也不低。膳食纤维就像肠道的“清道夫”,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的体积,预防便秘。同时,它还能吸附肠道内的有害物质,降低结肠癌等肠道疾病的发生几率。
![]()
二、柿子为何会形成“柿石”?
柿子之所以会形成“柿石”,和它里面含有的鞣酸、果胶等成分密切相关。当我们吃下柿子后,这些成分会在胃酸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反应。鞣酸是一种具有收敛性的物质,它很容易和蛋白质结合。在胃酸丰富的胃里,鞣酸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沉淀物,这种沉淀物就是鞣酸蛋白。
而柿子中的果胶则像一种“胶水”,它会把这些鞣酸蛋白和其他食物残渣黏合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黏合物会越积越大,逐渐形成团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柿石”。“柿石”在胃里会不断摩擦胃壁,引起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柿石”没能及时排出,进入肠道后,还可能导致肠梗阻,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一般来说,未成熟的柿子中鞣酸含量较高,所以吃起来会感觉比较涩。而成熟的柿子经过自然脱涩后,鞣酸含量会大大降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形成“柿石”的可能。
![]()
三、吃柿子时应注意哪几点?
1.不空腹食用
空腹时,胃里的胃酸分泌较多,此时吃柿子,柿子中的鞣酸和果胶更容易与胃酸、蛋白质结合,形成“柿石”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所以,最好在饭后 1 - 2 小时再吃柿子,这样可以让食物先在胃里进行一部分消化,减少胃酸与柿子成分的过度反应。
2.不吃柿子皮
柿子皮中的鞣酸含量相对较高,即使经过脱涩处理,柿子皮中的鞣酸也很难完全去除。吃柿子时把皮一起吃下去,就相当于摄入了更多的鞣酸,增加了形成“柿石”的风险。因此,吃柿子前一定要把皮剥掉。
3.控制食用量
柿子虽然美味又营养,但也不能贪吃。一般来说,每天吃 1 - 2 个中等大小的柿子就可以了。如果一次吃太多,摄入的鞣酸和果胶过多,就容易在胃里形成较大的“柿石”。尤其是肠胃功能较弱的人,更要严格控制食用量。
4.避免与高蛋白食物同食
前面提到过,鞣酸容易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沉淀物。所以,吃柿子的时候要避免同时吃螃蟹、鱼虾、牛奶等高蛋白食物。如果实在想吃,最好间隔 2 - 3 小时以上,让胃里的食物先消化一部分,减少鞣酸和蛋白质的结合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