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格局迎来骤变,乘联会最新统计显示,前9个月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35.77万辆,同比大幅下滑58%,曾经的第一大出口国宝座被墨西哥取代——同期对墨出口达41.07万辆,成功登顶。这一反转不仅改写了出口版图,更让深耕俄罗斯市场的中国车企陷入转型阵痛。
“早年出口一辆新能源车就能净赚数万元,现在这好日子彻底过去了。”一位资深出口商直言,如今身边不少同行已暂停对俄业务,即便坚持的企业也在大幅缩减出口规模。曾经因高利润扎堆涌入的中国车商,正集体遭遇市场“寒冬”。
政策加码成为压垮利润的关键稻草。2025年1月起,俄罗斯将进口汽车关税上调至20%-38%,单辆车清关成本最高增加2637元人民币;而早在2024年10月,车辆报废税已暴涨70%-85%,2-3升排量、车龄超3年的二手车报废税更是从11.4万元飙升至20.8万元,涨幅近83%且后续逐年上调。叠加俄罗斯21%的高基准利率推高汽车贷款年化利率至30%,当地汽车平均售价已涨至25万元人民币,消费需求急剧降温。
市场竞争格局也在重构。随着俄乌冲突局势缓和,宝马、丰田等跨国品牌加速重返俄罗斯市场,当地消费者纷纷持币观望,进一步挤压中国品牌生存空间。更棘手的是售后短板凸显,俄媒披露中国汽车存在零件停产、配件不匹配、维修等待周期长等问题,部分车型5年就难寻配件,严重影响品牌口碑。头部车企已开始收缩战线,奇瑞等品牌明确缩减在俄营运规模,出售当地资产及经销渠道。
“中国品牌要想扎根俄罗斯,不能只靠价格优势。”行业人士指出,当前需加速搭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规范零配件供应,同时加强本土化沟通,让消费者全面了解中国汽车的产品力。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俄罗斯市场的变化倒逼中国车企从“短期投机”转向“长期深耕”,唯有补齐服务短板、适应政策环境,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