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荷兰政府宣布将安世半导体的管理权归还给其中方股东,荷兰在通告此事的时候,语气平淡,背后却是满盘皆输的现实,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以荷兰“单方面退场”收尾。
可惜,在这36天里,欧洲车企集体“憋气”,全球供应链一度濒临瘫痪,代价早已付出,只是结局来得比预期更快更彻底。
![]()
全球“缺芯”,欧洲先断气
安世半导体危机真正炸响,是从中国商务部10月4日的一纸公告开始的,当时,中方突然宣布暂停安世中国子公司的产品出口。
外界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但产业链迅速“抽筋”:安世是全球车规级半导体领域的核心玩家,尤其在功率器件、模拟芯片这些“工业心脏”级别的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按照数据显示,安世产品占据全球市场份额高达40%,而其中70%的封装测试,也就是关键制造环节,全都掌握在中国手里。
![]()
断供一开,全球汽车产业几乎集体“熄火”,欧洲车企最先中招:大众、宝马、奔驰等品牌的工厂接连停产,员工被迫轮休甚至解雇。
表面上大家嘴上都很硬,没有人站出来承认“缺的就是安世的货”,可现实却打了脸,车企高管嘴上说“替代方案已就绪”,私底下却疯狂抢货,行情一度飙涨十倍,订单翻了三倍还抢不到。
相比之下,日本车企则显得更诚实一点,本田汽车直接公布:北美市场年产量将因此减少11万辆,公司营业利润预估减少1500亿日元。
![]()
这不是“推测”,是账面实实在在的亏损,更关键的是,本田并不依赖安世过多,这个数据说明,即便次一级的车企都被波及,欧洲豪强的处境可想而知。
这场断供危机,像是一把照妖镜,让人看清了全球供应链的真实模样,曾经被忽视的“中间地带”,如今变成了命门。
中国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不再是抽象的“潜力”,而是直接决定着车厂今天能不能开工,员工有没有工资,欧洲的“战略自主”,在这一刻显得格外脆弱。
![]()
玩火自焚
回头看这场危机的起点,绝不是一场商业纠纷那么简单,安世之所以成为风暴眼,背后藏着欧盟对华政策的重大转向。
2025年初,欧盟开始酝酿启动《反胁迫工具法案》,目的是针对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强势反制行为,这本是一纸政治工具,却被荷兰政府率先“实操”:10月初,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剥夺中方管理权。
这一举动不仅打破了正常商业秩序,也映射出欧盟的战略误判,起初,欧盟内部默认荷兰的操作,欧洲车企则集体“装死”,试图通过市场压力迫使中方让步,说白了,这是一次典型的“政治施压”:赌中国不敢动真格。
![]()
但这一赌注,显然下错了,中方只用了5天,就宣布出口管制,反应之快、手段之准,彻底打乱了欧盟节奏。更关键的是,欧盟高估了自己的韧性。
法国供应商Valeo宣称“95%的供货已找到替代”,听着像胜利宣言,其实是掩耳盗铃,车规级芯片的认证周期长达一年,谁都知道不可能短期替换,何况安世的产品并非“可有可无”的螺丝钉,而是整个链条的核心节点。
这场“安世之乱”,暴露了欧盟在战略判断上的两大失误:一是低估了中国政府维护海外企业权益的意志和效率,二是高估了自己产业链的弹性和替代能力,本想打一场“高压测试”,结果却让自己先断了气。
![]()
中方反制精准“拆弹”
荷兰的溃败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被中方一步步“困死”的,从10月4日开始,中国出手干净利落,几乎每一步都踩在对手的痛点上。
第一步,是精准打击,中方封锁安世中国子公司的出口,直接掐住了欧洲车企的氧气管,市场立即反应:订单暴涨,价格疯涨,芯片断货。
第二步,是拆除外部合围,10月30日,中美在釜山会谈,实质性暂停了此前美国对中资企业技术审查中的“50%穿透规则”,这个规则原本是荷兰“借口合法性”的依据,一旦失效,荷兰便失去了道义支撑。
![]()
紧接着,中国在11月1日又推出“豁免出口”规则,指定向德法车企供货,这一招堪称“釜底抽薪”:欧盟内部的统一战线直接被瓦解。
法国企业开始悄悄“单飞”,德国政界也逐渐转向低调务实,荷兰成了孤家寡人,更让人措手不及的是,中国企业自身也没闲着,闻泰科技宣布自建晶圆厂正式量产,首月就出货3万片,未来可达10万片/月。
这意味着,即使荷兰彻底断供,中国也有能力自我修复供应线,荷兰此前的“晶圆断供威胁”,彻底失效。
![]()
最后,是中方的“终极通牒”:11月6日,外交渠道明确要求荷兰政府承担全部责任,这一刻,荷兰已无退路,车企、盟友、规则、话语权,全都不站在自己这一边。
于是,11月8日,斯霍夫宣布“归还管理权”,虽说语气镇定,但那一刻所有人都听懂了:这是一场“被迫的体面”,更是一场彻底的失败。
荷兰政府的“投降”动作虽然不带烟火,但信号明确,这是对整个欧盟对华战略的一次现实校正,中方在这场危机中,不仅夺回了安世半导体的管理权,更重新设定了博弈的规则和底线。
![]()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接受管理权归还的同时,明确提出“仅限民用”的附加条件,这不仅是对产业未来用途的限制,也是一种制度性防火墙,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酵,这种“软着陆”式的收尾,既彰显了中国的实力,也体现了外交智慧。
对欧洲而言,这是一记响亮的耳光,试图用非市场手段重塑供应链,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全球化不是单边游戏,谁都不能独占上风,却可以共同受损。
对全球来说,安世之乱像是一场压力测试,测出了哪些国家能扛、哪些规则能撑,也提醒所有玩家:产业链的稳定不是靠威胁和干预维系的,而是靠合作与信任。
![]()
而对中国而言,这场危机展示了应对外部挑战的“组合拳”:有硬手段,也有巧智慧,更有产业支撑,这种全面且成熟的反制能力,将成为未来全球产业竞争中的重要底气。
“安世之乱”即将落幕,荷兰“投降”的姿态或许不够好看,但已足以表明趋势方向,全球科技博弈的棋局,已经悄然换边,逆全球化的幽灵,在这场芯片风波中撞上了现实的墙。
信息来源:
强盗逻辑?美媒:荷兰考虑放弃夺取安世控制权,但前提是恢复芯片供应
2025-11-07 22:15·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