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到底存不存在”吵了上百年,2023年二里头新测年结果一公布,又把网友吵上热搜:1750-1520 BC,跟古籍里夏末时间卡得死死的,可还是缺一行“夏”字铁证。
![]()
我盯着屏幕直挠头,这感觉就像等快递,物流显示已到小区,却死活找不到箱子。
![]()
去年房山琉璃河更离谱。
M1902号墓掏出一件青铜卣,器底躺着四个字:太保墉匽。
翻译成人话——召公亲自给燕国筑城。
燕国建国这段公案,瞬间从“传说”变“房产证在手”。
我看完只想吐槽:原来离咱们市区不到五十公里,就躺着西周官方盖章,以前愣是没注意到。
两件事放一起,滋味太冲。
年代更近的燕国,因为挖出带字青铜器,分分钟实锤;年代更远的夏,哪怕宫城、青铜作坊、道路网格全挖出来了,就差一行字,身份就是办不下来。
考古圈管这叫“文字门槛”,没字,再豪华的城市也只能叫“疑似”。
可没字不代表没招。
清华团队把商周甲骨文拆成笔画拼图,发现不少偏旁早在陶器刻符里就露过脸,时间能追到四千年前。
等于说,夏人如果真想写,工具包其实具备,只是他们或许压根没打算让后人看见。
想想也正常,谁会在家门口立块“我家是夏”的石碑?
古人又不傻。
真正让我起鸡皮疙瘩的是探源工程给出的社会复杂化曲线。
黄河中游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突然冒出多级聚落、专业工匠、奢侈品集中,人口差了一个量级。
这不是“部落联盟”能解释,必须有个更高阶的权力在抽水。
你叫它“夏”也好,“早商”也罢,反正一个早期国家已在那儿运转。
名字缺席,实体却在。
所以吵“夏”字缺不缺席,其实像抓前女友现形:非要她发朋友圈官宣才算爱过?
遗迹、青铜器、测年、社会形态全对齐了,只是没写你名字,你就否定人家存在?
太孩子气。
往后日子,无人机扫土、DNA抓古菌、微量元素追矿石,全是新外挂。
只要挖得够细,总能逮到那行字,或者逮到一套符号系统,让“夏”自己开口。
到时候回头一看,今天的争论就像燕国故事——几年前还在猜,现在地铁房山线一站就能看实物。
历史不是非黑即白,它是拼图,也是耐心。
缺的那块也许就在下一个探方里,而我们要做的,是把“等字”的焦虑换成“让土说话”的松弛。
毕竟,老祖宗真想留话,办法多得是;他们若不想,也轮不到我们逼供。
一句话收底:夏朝没跑,只是还没亮身份证;燕国已领证,就在北京南六环——实物永远比嘴硬,接着挖就对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