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梁雨桐在成都一所幼儿园做老师,每天从早到晚跟着小朋友跑、带着做游戏、整理教室,忙得连坐下来的时间都不多。可就是这么忙,她还一直坚持减肥,总觉得自己上镜不好看。她的三餐基本没有正常过,早上赶着出门,常常是一杯速溶咖啡顶掉早餐;中午幼儿园统一配餐,她嫌油嫌咸,通常就挑两口青菜;到了晚上累得不想吃,又怕长胖,就干脆不吃或者随便嚼两片面包。她其实不太喜欢肉,几乎不怎么吃红肉,觉得麻烦又油。平时也不怎么喝水,更不会去补充什么维生素,觉得没必要。她一直觉得自己这样就算营养不够,休息一下也就过去了。可谁也没想到,这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小习惯,慢慢地侵蚀着她的身体。
![]()
2021年5月19日,早上班里要排练六一节目,梁雨桐在前面带动作,小朋友在后面跟着跳。她边示范边喊节奏,本来只是有点累,可动作做到一半,她突然觉得脑子里突然像被抽空了一下,随即眼前一闪,整个人仿佛轻飘飘的。她试着深呼吸,但那股空荡的感觉不仅没散,反而越发明显。她的手抬着却有点抖,脚下像踩在云里,感觉不到实地一样。她想继续带,但声音开始发虚,嘴唇一点点褪色,整个人都像泄了气的皮球,一点点蔫了下去。旁边的小朋友拉了拉她衣服,她强撑着弯腰回应,可那一下俯身,立马让胸口发闷、头皮发麻,她只好赶紧扶住桌角缓了一会儿,硬是笑着说自己没事。她以为是没休息好,可从那之后,只要站得稍微久一点,那股发空感就会慢慢爬上来。
6月8号,幼儿园午睡后起床,梁雨桐蹲下去给一个孩子穿鞋,她刚弯腰,就觉得胸口有点发空,像一下子塌了一块。她抬头时,感觉视线有一瞬间的发白,让她整个人都晃了一下,差点没站稳。她以为自己只是起身太快,深吸口气想缓一下,可吸进去的空气轻得像没进肺里,胸腔空得让人心慌。她站起来带孩子排队,可说话的声音明显变轻,像是喉咙里没力气了。接着,她的手指开始发凉无力,握不住孩子的手,连脚下都觉得轻飘飘的。她试图忍着继续工作,却明显能感觉心跳变得又快又虚,每一下都像打在棉花上,让她胸口越发发闷。她额头开始冒汗,脸色渐渐褪成苍白,同事注意到她不对劲,问她要不要歇一会儿。
梁雨桐还想硬撑,可这次她并没有像之前那样缓下来,反而很快就急转直下。她试着再开口说话,声音却中断了,胸口发出一种压着的闷痛感,呼吸一下变短,像怎么也吸不满。她伸手去扶桌子,可手指完全没力,抓都抓不住。她的腿突然开始发抖,像里面的劲被瞬间抽空,接着脚下一软,整个身体不受控制地往旁边倒。眼前的景象变成一片白,再慢慢往暗处沉。孩子们的声音变得远远的,她连眨眼都费力,意识像被水慢慢淹没。倒地前的最后一刻,她只感觉胸口一沉,心跳弱到几乎听不见。周围同事立刻冲过来喊她,可她已无法回应,呼吸浅得几乎停止。大家不敢再等,立刻叫了急救车。
![]()
急诊送到医院后,医生立刻为她抽血化验与做心电监测。血常规显示红细胞计数明显偏低,只有2.1×10^12/L(正常为3.8~5.1),血红蛋白降到67 g/L(正常为115~150),平均红细胞体积却升高至115 fL,外周血涂片下红细胞体积大小不均,呈现典型的巨幼样变化。血清叶酸水平低至1.8 ng/mL(正常为4.6~18.7),而铁蛋白、维生素B12指标尚在正常范围,排除了缺铁与B12不足导致的贫血。骨髓象提示红系增生活跃,但幼红细胞核浆发育不同步,呈现巨幼红细胞改变。结合以上检查结果、病史与症状,医生最终明确诊断为叶酸缺乏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梁雨桐听到检查结果时,整个人愣住了:“叶酸不是蔬菜里都有吗?我不是一直都在吃青菜吗,怎么还会缺?”医生把化验单在她面前摊开,语气不急不缓:“叶酸确实主要来自深绿色蔬菜,但你长期只吃青菜、不吃肉,又经常为了减少油和盐,把菜煮得很久,这样叶酸在高温下早就被破坏掉了。再加上你摄入蛋白质不足,红细胞合成本身就不够顺利。肠道蠕动慢、吸收差,会进一步减少叶酸的利用效率。久而久之,红细胞就会变大、变脆,携氧能力下降,人会越来越乏力、心慌、头晕。”听到这里,梁雨桐低着头,原来自己一直以为很健康的饮食模式,反而是对身体有害的。
医生给她开了叶酸补充剂,并叮嘱她每天按时服用叶酸,不要漏、不要自己停,最少坚持三个月再复查。同时强调,她的饮食必须重新调整,不能再只吃青菜凑数,三餐都要有主食、蔬菜、蛋类和适量红肉,量不需要多,但要保证到位。咖啡不能再代替早餐,早上必须吃得有营养;中午不可以随便扒拉两口,应当正经坐下来吃饭;晚上再累,也要补充蛋白,而不是直接睡过去。医生还提醒她,今后不能再长时间不喝水,也不能一直忙,要学会在工作间隙坐下休息。听到这,她连忙点头,终于意识到,身体不是扛一扛就会好的。
![]()
回家后,梁雨桐再也不敢再像之前那样随便对付自己。她开始认真做早餐,一碗小米粥配煎鸡蛋,再加点菠菜或西兰花,叶酸和蛋白一起补。中午在幼儿园吃饭,她不再挑来挑去,而是老老实实打正常的一荤一素,哪怕味道淡点,也会吃干净。晚上再累,也会喝点牛奶、吃半个红薯和煮鸡蛋,不让自己空着肚子睡觉。医生开的叶酸她每天设闹钟准点吃,生怕漏掉一次。她还在办公室备了保温杯,强迫自己隔一段时间就喝几口水。运动上她不敢太激烈,只是每天在操场慢走二十来分钟,呼吸放慢,让心口不再觉得发虚。小朋友午睡时,她会坐下来闭眼休息几分钟,不再硬撑。她慢慢发现,身体的亏空在一点一点补回来,精神也好多了。
一个月后复查,医生看着结果,语气明显松下来。她的血红蛋白从原来的67 g/L升到了102 g/L,已经接近正常下限;红细胞计数回升到3.4×10^12/L,平均红细胞体积从115 fL降到了96 fL,说明巨幼样改变正在恢复;血清叶酸水平也从1.8 ng/mL升到了8.9 ng/mL,回到了安全范围。医生点着报告说,这说明她的吸收和饮食结构调整得很到位,现在的造血已经在恢复轨道上。梁雨桐听着,整个人终于轻轻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总算看到希望了。医生叮嘱她继续保持均衡饮食,她点点头,轻快地答应了。
![]()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2年9月8日幼儿园放了学,教室里只剩收尾的清理工作。梁雨桐刚擦完桌子起身准备去洗抹布,右手却突然有点不听使唤,像是拿不稳一样,抹布从手里滑了一下。她愣了两秒,还以为是意外手滑,就换只手接住继续擦。但没擦两下,她发现自己说话的声音有点怪,她想叫远处的同事帮忙关下窗,可刚开口,声音像声带被压过一样,话说不圆,音发不清,整句话打结在嘴里。她自己愣了一下,下意识摸了摸嘴,自觉唇角好像有点往下垮,她想笑着缓解尴尬,可表情怎么都调整不过来。她隐约感觉有点不对劲,心里开始升起一种说不上来的慌意。
她想坐下来缓一缓,可刚迈步的时候,右脚像踩在空里,对地面没感觉一样,脚腕一软,身体整个人歪了一下,差点撞到桌腿。同事赶忙扶了她一下,问她怎么了。她想回一句“没事”,可这次嘴巴更不听话了,舌头像变厚了,嘴唇发僵,话只能含在喉咙里,发出来却断断续续,别人根本听不清。她的右手此时已经抬不稳,五指僵着,像不是自己的,她想握拳,可指头只是抖,却怎么也合不拢。她的表情变得不对称,身体一半是清醒的,另一半却迟钝、发木,像是被抽走了连系。她意识非常清楚,可身体却在一步步失去回应。
事情发展得比她想象中更快。她试着再吸一口气,却突然觉得胸口发紧,呼吸一下变浅,眼前的画面开始一点一点发黑。她努力想站稳,可右腿完全不听使唤,直接跪下去,撑住桌子的那只左手也在发抖。她看见同事冲过来,嘴里大喊着她的名字,可那声音像隔着水一样,越来越远。下一秒,右半边身体彻底失去力量,她整个人往侧面倒下,腮帮贴到了冰冷的地面。她想说“救我”,但舌头已经连正确的位置都找不到,嘴唇微微张着,意识逐渐模糊,耳鸣越来越响,像罩了一层厚帘。最后的感觉,是心口重重一沉,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
送到急诊室后,梁雨桐被迅速推进检查。头颅CT平扫提示左侧额顶叶低密度影,病灶范围约1.8cm×2.2cm,影周可见轻度水肿带。随后行头颅MRI DWI序列,病灶区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说明为急性期梗死灶,梗死区域正好对应她刚刚出现的右侧肢体无力和言语不清。颈动脉彩超显示左侧颈总动脉内膜增厚,局部可见软斑块形成,血流速度较正常略减。血液检查中同型半胱氨酸值升至19.6 μmol/L(正常≤15),叶酸水平偏低,血红蛋白比前次复查下降至98 g/L。医生综合影像及实验室结果,最终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左侧额顶叶区),合并叶酸缺乏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医生立即下达抢救指令,先行静脉溶栓,但因到院时间已超过溶栓最佳窗期,溶栓效果有限,只能改为抗血小板、抗凝、脱水减轻脑水肿等综合治疗,同时给予叶酸和维生素B12纠正高同型半胱氨酸状态。梁雨桐在病床上呼吸急促,言语含糊,右侧肢体几乎无法抬起,医生又紧急安排行脑血管介入取栓。家属在门外等待,手术室内,导管在血管内缓慢推进,但血栓较为顽固,且此时脑水肿加重,颅内压快速升高,心率在监护仪上开始骤降。抢救团队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升压、用药,但心电波形最终缓缓拉直。经过长达四十分钟的抢救仍未恢复自主循环,医生沉声宣布:抢救无效,患者去世。
病房外的走廊里,梁雨桐的丈夫坐在椅子上,双手抱着头,指节因为用力过度而发白,眼睛红得像是被火烧过一样。他喉咙哑得发不出声,只能不断喘着粗气。梁雨桐的女儿站在病房门口,整个人抖得像筛子,忽然猛地抬头冲着医生方向嘶喊,声音破碎又带着绝望:“她不是已经好了吗?!复查的时候指标都正常,血红蛋白都回到116了!你们还说她恢复得不错!那现在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她说着说着,眼泪已经止不住往下掉,“我妈每天按时吃药,菜都是我做的,叶酸不落一天,她也不熬夜、不生气、每天在屋里慢慢活动,照你们说的做得一条不差!你告诉我,她怎么就脑梗了?怎么就突然昏倒了?!”她的声音尖利得几乎声带都撕破了,像是整个世界都塌了下来。
![]()
医生原本低着头在看病程记录,听见“她每天叶酸不落一天”这句话时,动作明显顿住了。他抬起头,神情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意外,他重新确认了一遍家属的话,语气变得凝重:“她……每天都有在补叶酸?”家属红着眼点头,医生沉默了几秒,缓缓开口:“叶酸不仅是用来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能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从而减少血管内皮损伤,预防脑梗。”他说到这里,眉头越皱越紧,“按理说,她在规律补叶酸的情况下,血管事件风险应该是下降的。出现脑梗……并不符合常规。”
医生回到办公室,把所有病例资料重新从头摊开。他从最初贫血入院时的血常规、骨髓象报告看起,再对照补叶酸后的复查数据,一项一项核对。那段时间的指标清晰得像教科书一样:血红蛋白从 78 g/L 回升到 121 g/L,平均红细胞体积逐渐恢复正常,血清叶酸水平稳定在足够范围,饮食结构记录里也显示她已经恢复了荤素均衡。后续三个月的随访里,心电图、血脂、血压都平稳,没有任何动脉粥样硬化或者血液黏稠度上升的迹象。甚至连生活方式干预的记录都详细到每日作息和饮水量,都写得清清楚楚。数据里没有波动,时间线也没有空档,看不到任何异常、任何破绽,整份病史干净得反而让人心里发凉。
医生找来了家属,语气沉稳但格外认真地一条条询问:“她最近有没有漏服过叶酸?有没有因为忙、忘记或是觉得自己好了就停过药?有没有在感冒、发烧的时候随便吃别的药?有没有同时服用维生素、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或者别人推荐的中药方子?饮食上有没有突然变得很素、或者突然吃得很油?有没有喝酒、熬夜、突然情绪波动特别大的情况?还有,她最近有没有做过牙科、拔牙、输液、按摩、针灸,或者遇到什么意外、跌打伤?”
![]()
家属慢慢开口,声音有点发紧。叶酸她一天不落,时间点也固定,从来没忘过。她感冒少,这段时间也没有发烧,没有吃额外的药。没有用过保健品,也没有别人塞的偏方。饮食方面他们全家都跟着一起调整,三餐正常,荤素均衡,没有暴食也没有节食。她不喝酒、不熬夜,情绪一直稳定。也没有摔过、磕过、拔牙、针灸、按摩都没有。听完后,医生沉默着点头,依然没找到任何问题可以解释这一切。
医生心里始终堵着一块石头,越想越不对劲。就在这时,医院正好举办一次血液与代谢相关的病例研讨会,有一位在全国该领域颇具影响力的高级专家受邀来讲课。消息一出来,他赶紧把病例资料重新整理了一遍,从最初的贫血到补叶酸后的恢复,再到这次突发脑梗的全过程,所有指标、变化曲线、生活管理记录,全都按时间线清楚地排列好。讲座一结束,他便在人群散开前快步走上前说明情况,请对方看看这个病例。
专家在办公室坐下,先看血常规变化,再看骨髓象,再看影像,再比对复查记录。看完一轮,他只轻轻点了一下头,神情并不惊讶,仿佛早料到会是这样。他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从资料上看,所有治疗都规范,病情改善趋势也符合预期,没有明显的医学漏洞。”医生心口一紧,这句话他已经听过太多遍,但他知道,真正的问题就在看不见的地方。
![]()
专家把病例轻轻放下,转头看向医生,语气不轻不重:“数据没有问题,只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问题。要查这种病例,不能只在医院里查。”他顿了顿,“你需要更详细的生活信息,尤其是那些患者自己觉得无关紧要的小变化、小习惯、小细节。”医生点头,但眉头仍紧紧锁着:“我们已经问过了,生活规律、饮食均衡、按时服药,没有中草药,也没有保健品……”
专家摇摇头:“不是问表面。是问细到你觉得问出来都不合适的那种程度。比如,菜是怎么做的?水是怎么烧的?饭是用什么锅?有没有一次短暂的暴饮暴食?有没有哪天没睡好?有没有吃过别人送的一小块零食?有没有因为赶时间用过哪种速成的代餐?有没有一次突然而短暂的剧烈运动?有没有某次觉得没什么的小疼、小麻、小不舒服?”
医生愣住了,这些东西……确实没有问到。医生立刻拿着病例走出办公室,直接去了家属等候的休息区。家属还坐在椅子上,神情疲惫、眼眶发红。医生深吸一口气,把语气放得极轻,却问得极细。家属一开始听得莫名其妙,但越说越沉默,直到提到某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时,家属的表情突然僵住了,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声音都发紧。那一瞬间,医生和家属对视,双方都意识到,真正的原因,竟一直藏在那个谁都没当回事的细微环节!
![]()
随后而来的专家得知真相后,不禁摇头叹息道:“果然不出我所料,问题就出在这3个小习惯上。很多人,包括我们医生,都没有意识到这3个看似无害的习惯实际上可能是致命的,因为它符合了健康和养生的常规思维,几乎没人会怀疑,如果不是我多年来一直深入研究叶酸的机制,我也许也会被这种看似无害、甚至被认为是健康养生的习惯所误导!更可怕的是,许多患者因为不知道这3个日常习惯的危害性,还在继续做这3件事……”
她平时确实每天都吃蔬菜,但她有个习惯:菜一定要煮得很烂,而且一锅做够一天,剩下的就反复加热。叶酸属于水溶性维生素,在长时间高温烹饪和再次加热的过程中,会流失得特别快,越是把菜煮得软乎,叶酸破坏得就越多。看上去她每天都有吃青菜,可真正能被身体吸收的叶酸含量其实已经非常低。再加上她吃菜时喜欢把汤倒掉,汤里本来还溶着不少残余的叶酸,这样一来几乎没留下多少。检测结果里显示她叶酸水平一直在下限附近,就是因为这种“以为吃得很健康”的做法在慢慢抵消补叶酸的效果。她不是不吃蔬菜,而是吃的方法让营养在被无声消耗,血管修复能力下降,栓子形成的风险就在这样看似正常的一日三餐里被悄悄放大。
她不喝咖啡提神了,但开始每天喝很浓的绿茶。她觉得绿茶“清火又健康”,甚至能代替白水。可茶叶中的鞣酸会和叶酸在肠道中发生结合,让叶酸吸收率明显降低,尤其是在浓茶、空腹或饮水少的情况下,吸收受影响更大。她喝茶的量又不算少,一天三四杯,颜色越深越觉得“有味道”。在外人眼里,这看起来怎么都不像坏习惯,甚至有点健康的感觉,可对她这种本来就因为叶酸不足而导致造血和血管修复功能不稳定的人来说,这个习惯相当于在慢慢把本该补进去的叶酸拦在门外。她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可就是这样一个极不显眼的习惯,让身体长期处于轻度缺乏的边缘。
她因为之前胃不舒服,自己在药店买过奥美拉唑,觉得能压一压烧心、方便又不伤胃,于是断断续续吃了好几个月。可她不知道,叶酸的吸收需要正常的胃酸环境,长期抑制胃酸会使叶酸吸收效率明显下降。奥美拉唑并不是不能用,但它属于抑酸药,短期缓解可以,长期服用就会让胃内酸度改变,影响维生素B族和叶酸的吸收。她在补叶酸的同时又在削弱吸收条件,等于一边加一边减,血里叶酸水平就一直上不去。这个细节太常见了,很多人甚至不会把“胃药”和“脑血管”联系到一起,但正是这种最容易被忽略的微小生活药物习惯,让她最终在血管脆弱、血流黏滞、微小栓子难以被及时修复的状态下,发展成了突发性脑梗。
- 张佳芳,张晨华,杨维娜,等.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病理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25,24(06):753-756.
- 邢孙倩,吴绮思,杨军.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25,54(04):989-994.
- 黄海宁,郭兵权,韩跃东.血清学标志物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5,29(03):162-166.
(《四川一42岁女老师突发脑梗猝死,医生提醒:补充叶酸时,可别漏掉这3个细节》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