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王府
一、恭王府
位于北京西城区前海西街,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王府建筑群,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
1、历史沿革
恭王府始建于乾隆年间,最初为和珅的私邸,乾隆把此宅赐给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与十公主作为府第。嘉庆四年,和珅被抄家,府邸的西半部赐给庆郡王永璘。咸丰元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由此而来。
2、建筑布局
恭王府占地约6万平方米,由后罩楼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 。
(1)府邸: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均为多进四合院落 。中路有银安殿和嘉乐堂,银安殿是王府正殿,用于重大礼节性活动 。东路的多福轩是恭亲王奕訢议政之地,东路后进的乐道堂是奕訢的起居处 。西路的葆光室曾是和珅和恭亲王的客厅,锡晋斋内部全用金丝楠木打造,极为奢华 。
(2)花园 :又名萃锦园。花园的正门西洋门是园内唯一的西式建筑,仿圆明园大水法建造。园内还有独乐峰、蝠池、秘云洞等景点,秘云洞中有乾隆御笔的福字碑,被称为“天下第一福源”。
3、主要特色
恭王府有“三绝一宝”。“三绝”分别是西洋门、大戏楼和后罩楼。西洋门造型典雅,门额刻有“静含太古”“秀挹恒春”;大戏楼是我国现存独一无二的全封闭式大戏楼,可容纳两百多人观戏;后罩楼东西长达156米,俗称“99间半”,据说和珅曾在此藏宝。“一宝”指的是满园的“福”字,府内号称有一万多个“福”字。
4、恭王府旅游攻略
(1)基本信息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7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8:30-17:00,16:10停止售票,周一闭馆。
门票:4可通过“恭王府博物馆”官方公众号或各大旅游平台购票。
(2)交通指南
地铁:乘坐地铁6号线,在北海北站B东北口出站后,步行约10分钟即可到达。
公交:乘坐3路、4路、13路、42路等公交车至北海北门站下车。
出租车/网约车:直接输入“恭王府”作为目的地即可。
(3)游览路线
推荐从宫门进入,先沿中轴线参观府邸的一宫门、二宫门、银安殿、嘉乐堂,再去东路的多福轩、乐道堂,西路的葆光室、锡晋斋。之后前往花园,依次参观西洋门、蝠池、安善堂、滴翠岩、大戏楼等
(4) 特色体验
听京剧:可在大戏楼付费听一场京剧,感受当年王府的热闹氛围
福文化拓印:在游客中心体验拓印康熙福
(5)注意事项
福字碑禁止拍照,可以用左手触摸祈福。
景区内部分区域为单行线,注意按照指示方向游览,不要逆行。
建议避开周末和节假日的旅游团高峰时段,可选择工作日或早上刚开门时入园。
5、恭王府传说故事
(1)福字碑的传说
康熙十二年,孝庄太皇太后六十岁大寿前突染重病,康熙皇帝斋戒沐浴三天后一笔写下一个福字,孝庄太皇太后收到福字后身体逐渐康复。此福字包含多子、多财、多田、多寿、多福之意,且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大印。后来这块福字碑神秘失踪,直到乾隆时期出现在和珅的恭王府中。据说和珅得到福字碑后,用几千块太湖石在后花园砌成京城一条巨龙,将福字碑藏在龙穴里,和珅也因此鸿福齐天、官运亨通。嘉庆抄家时,想把福字碑移回皇宫,但因担心破坏龙脉而作罢,便命人用石头将福字碑封起来。1962年,周恩来总理考察恭王府时,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这块福字碑,总理将其命名为“中华第一福”。
(2)永璘索赐获豪宅的传说
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生性疏懒、不求上进,乾隆帝很不喜欢他,仅封他为贝勒。永璘喜欢玩乐,对皇权无暇顾及,曾对诸皇子戏言:“皇位不可能落在我的头上,将来哪位哥哥登上皇位,把和珅的宅第赐予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嘉庆四年,嘉庆帝亲政后,将永璘晋封为惠郡王,后为庆郡王,并把和珅宅邸赏给了他,当年的戏言竟然一语成谶。
(3)和珅建府的“僭越”心机
和珅修建府邸时,处处暗藏“超标”细节。西路的锡晋斋完全仿照紫禁城宁寿宫的格局打造,屋内金丝楠木隔扇雕工繁复,连地砖都用了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豆瓣石”。后花园的大戏楼,屋顶采用卷棚歇山顶,这种形制本是皇家专用,和珅却私下沿用,足见其野心。更有意思的是,后罩楼的88扇窗户造型各异,传闻每扇窗户对应一处藏宝地点,是和珅的“藏宝密码”,抄家时官兵正是凭借窗户样式才找到部分赃物。
6、恭王府历史轶事
(1)十公主与丰绅殷德的王府往事
乾隆将和珅府邸赐给女儿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与女婿丰绅殷德后,这里成了公主的主要居所。十公主性格刚烈,颇有见识,早预见和珅会出事,曾哭着告诫丰绅殷德:“汝翁多积财,必有一日被祸。”后来和珅被抄家,嘉庆本想处死丰绅殷德,因十公主苦苦哀求才免其死罪,还保留了府邸的一半供公主居住。据说公主常在花园的蝠池边散步,感叹家族兴衰,蝠池的“福”意终究没能护住夫家。
(2)恭亲王奕訢的“议政秘地”
奕訢成为府主后,将东路的多福轩当作重要议政场所。晚清的许多重大决策,比如洋务运动的筹备,都曾在此讨论。多福轩内悬挂着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皇帝和慈禧赏赐的十二块“福”“寿”匾额,既是荣耀也是束缚。传闻奕訢与慈禧矛盾激化时,曾在多福轩深夜独对匾额叹息,还写下“进退两难”的字条。此外,他还在花园的榆关假山处寄托心境,借“小八达岭”的景观抒发对国家疆域的牵挂。
(3)李鸿章借府办宴的趣闻
晚清大臣李鸿章与奕訢交情深厚,曾借恭王府举办盛大宴会。当时宴席就设在大戏楼,邀请了各国公使和朝廷重臣,戏楼内不仅上演京剧,还首次引入了西洋乐器伴奏,成为京城一时的谈资。据说李鸿章特意嘱咐下人,宴席规格既要彰显王府气派,又不能逾越皇家规制,连餐具的摆放都反复核对,生怕落人口实。
![]()
一宫门
二、恭王府一宫门
1、建筑规制 :一宫门为三开间,朱红色大门,上有横七竖九的金色门钉,这是亲王级别的规制。门前有一对石狮子,东边是脚踏绣球的公狮子,西边是脚按幼狮的母狮子,狮子头上的卷毛疙瘩有12排,同样体现了亲王身份 。
2、门饰细节:门楣上有四个凸出来的六边形柱子,叫户对,也叫门簪,用于稳定牌匾,四个户对代表主人的品阶在一品到三品之间。与之对应的是门当,恭亲王家以武入室,所以门当是圆形的抱鼓石。此外,门上还饰有椒图形象的辅首衔环,椒图是龙生九子之一,性好闭,有守护平安之意。
3、历史沿革 :一宫门由和珅始建于1776年,历经10年建成。和珅死后,庆王永璘成为府邸主人。咸丰二年,咸丰皇帝将此府赐予恭亲王奕訢,恭王府的名称沿用至今,一宫门也一直作为王府的正门。
4、正门
(1)规制等级:大门为三开间朱红宫门,遵循亲王级礼制,门上镶嵌横七竖九共63颗金色门钉(清代门钉数量是身份象征,亲王用九路门钉,一品官员仅能用七路)。和珅始建时虽为一品大臣,却违规使用亲王门钉规制,成为后来被抄家的僭越罪状之一。
(2)材质工艺:门板以优质实木打造,外层涂刷朱红大漆(朱红为皇家与高品级贵族专用色),历经百年仍显庄重。门轴镶嵌黄铜配件,转动顺滑,门框采用整块汉白玉雕刻,边缘饰有简单卷草纹,质朴中透着精致。
(3) 门饰细节:大门中央装有椒图造型辅首衔环(椒图为龙生九子之一,性好闭,象征守护宅门平安),辅首以黄铜铸造,表面鎏金,虽历经磨损仍能看出当年光泽。门楣上方设有4个六边形门簪(户对),用于固定门框与牌匾,4个户对对应主人一品至三品的品级,与门前圆形抱鼓石(门当)呼应,构成“门当户对”的由来。
(4)实用功能:大门采用对开式设计,中间两扇为主门,仅在迎接诏令、接待王公大臣等重大场合开启;两侧较小的侧门为日常通行所用,体现了王府的礼仪秩序。门板内侧设有门栓与暗锁,兼具防盗与安保功能。
5、一宫门历史故事
(1)和珅时期(始建与僭越):一宫门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是和珅为自己修建的私邸正门。按清代规制,亲王正门可设三开间、九路门钉,但和珅当时只是一品大臣,本无权使用亲王规制。但他凭借乾隆的宠信,不仅建了三开间朱红大门,还偷偷用了“横七竖九”的门钉(后被嘉庆抄家时列为僭越罪状之一),门前石狮子的12排卷毛疙瘩,也暗合亲王品级,尽显其权倾朝野时的野心。
(2)庆王永璘时期(低调沿用):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被抄家后,府邸西半部赐给庆郡王永璘。永璘虽渴望这座豪宅多年,但深知皇家规矩,对一宫门的亲王规制不敢轻易改动,只是低调沿用,门楣上未敢悬挂彰显身份的匾额,默默规避僭越风险。
(3)恭亲王奕訢时期(正名与彰显):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将整座府邸赐予恭亲王奕訢,一宫门才真正“名正言顺”匹配主人身份。奕訢对宫门进行修缮,正式悬挂“恭王府”匾额(现匾额为复制品),让一宫门成为亲王府邸的标志性象征。此后,奕訢在此迎接朝廷诏令、接待王公大臣,一宫门见证了他主导洋务运动、参与晚清重大政治事件的岁月。
![]()
二宫门
三、恭王府二宫门
1、 建筑规格:采用清代官式建筑风格,为传统木结构,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与一宫门、银安殿和嘉乐堂,是恭王府中仅有的四处使用绿色琉璃瓦的建筑。
2、 平面布局:二宫门面阔五间,采用三明两暗的格局,即中间三间为明间,两侧各有一间暗间。
3、 进深寓意:二宫门进深较大,从门槛到门洞尽头约一丈,即十尺。古人有“门进三尺,官升一级”的说法,这种设计取“平升三级”或“连升三级”的吉祥寓意。
4、门前石狮:二宫门前有一对石狮,左雄右雌,雄狮脚踏绣球,寓意家中男子身康体健,雌狮脚踩幼狮,寓意子嗣绵延。
![]()
银安殿
四、银安殿
1、建筑规制 :银安殿面阔五间,采用歇山顶,屋顶覆盖绿色琉璃瓦,这是亲王级别的规制。檐角上的垂脊兽为七个,正脊两端用螭吻。大殿东西有配楼,各广九间,覆灰瓦。
2、历史变迁:银安殿最初由和珅所建,原建筑于1921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因烧香失火被毁,现银安殿及东西配殿是2007年根据历史资料复建的。
3、功能用途:银安殿是恭王府举行重大庆典和仪式的场所,如元旦、冬至、王爷生日等重要节日,以及王府内的重大礼节性活动都会在此举行。
4 、内部展览:殿内目前是清代王府文化展,通过图文、文物、道具等形式,展示了北京60多座王府的分布及其文化,让游客了解清代王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1)文书类复制品:有著封奕訢为恭亲王上谕、道光皇帝立储密诏、《奕訢著授为全权大臣办理换约事宜上谕》等复制品,还有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和《啸亭续录》复印页、“将承安宅改建成成亲王府”的内务府奏档复制品等,从不同角度展现清代的封爵制度与王府相关事宜。
(2)绘画类复制品:郎世宁绘果亲王《允礼像》册页复制品,让参观者能欣赏到郎世宁的绘画风格和果亲王的形象。
(3)实物类复制品:包括木制龙纹纽信牌、睿亲王多尔衮的“奉命大将军”印文、正白旗甲胄、镶黄旗甲胄、“监国摄政王宝”印等复制品,此外还有恭王府建筑上的脊兽、琉璃滴水、琉璃瓦当、“王府足制”铭文砖等实物展示,反映了王府的建筑特色和相关礼仪用品。
(4)其他文物:殿内还陈列有西洋钟等文物,展现了清代王府与外界的交流以及当时的工艺水平。
5、银安殿历史故事
(1)雷击小狐事件:光绪十一年六月初五(1885年7月16日)午夜,一道惊雷击中银安殿顶部,当时一只在殿内游荡的小狐狸被雷电劈死,殿内的匾额和天花板也被震落在地。这一事件被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记载在了日记中。
(2)失火焚毁事件:1921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王府内像往常一样在银安殿进行祭祀活动。上午八时,府人进入银安殿打扫和做祭祀准备,八时二刻,首领太监陈德顺拈香行礼后,撤下茶酒,滴灭蜡烛,关锁神殿。然而大约九时许,银安殿突然冒出浓烟,随后火光冲天,尽管王府人员、各水会、消防、警员共同竭力扑救,但由于火势过猛,正殿及东西耳房7间、东西配殿各5间最终还是被大火烧得仅剩下山墙,殿内宝座、影像、供器等陈设全部化为灰烬。
(3)复建重生:1962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恭王府时指示要将其保护好,将来向社会开放。在周恩来、谷牧和李岚清等三代国务院领导人的关心下,1978年恭王府搬迁腾退工作开始。2007年,专家们根据遗留地基,依照《大清会典》等历史资料和旧照片,在原址重建银安殿,恢复了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建筑格局,2008年,恭王府府邸部分修缮完毕,实现全面开放。
![]()
嘉乐堂
五、嘉乐堂
位于恭王府府邸的中轴线上,是银安殿的后殿,也是府邸中路的最后一间正厅。
1、历史变迁:嘉乐堂始建于和珅宅邸时期,和珅留有《嘉乐堂诗集》,表明这是他的室名。恭亲王奕訢时期,这里改为萨满教祭祀场所,内供祖先及诸神牌位。
2、 建筑规制:嘉乐堂为五开间硬山顶结构,覆绿琉璃瓦,垂脊带兽,彰显亲王规制,前出廊,东西各有一间配殿。
3、匾额传说:殿门门楣上悬挂着“嘉乐堂”匾额,相传为乾隆皇帝御笔所赐,但因无署款记载,难以证实。
4、内部布局:嘉乐堂是仿故宫坤宁宫建造,殿内曾有祖先诸神的牌位,还有两口直径1米的灶台和两口煮肉的大锅,西侧有俗称“万字炕”的祭台。萨满仪式后,王府主人和参加祭祀的人员会在此分食祭肉。
5、现今用途:如今,嘉乐堂作为古建筑专题展览馆对外开放,展示了很多木制古建筑模型和构件,供游客了解古建筑的相关知识。
![]()
多福轩
六、多福轩
1、建筑特色:多福轩面阔五间,符合清代王府规制。院内有一架200多年历史的古藤,故多福轩又称“藤萝院”。屋内金砖铺地,金砖由苏州城泥经繁琐工艺烧制而成。
2、内部装饰:殿内正中悬挂着慈禧太后御笔亲书的“同德延釐(li)”匾额,意在告诫奕訢要与皇帝同德才能福寿绵长 。四壁靠近天花板处悬挂着许多“福”“寿”字匾,这些字均为皇帝所赠,按惯例,新赐的福寿字斗方直接贴在旧的上面,寓意“增福添寿” 。此外,屋梁上还保留有乾隆时期的凤和玺彩画,证实了府邸东路曾为公主府 。
3、历史意义:多福轩是恭王府的“外交客厅”,1860年,恭亲王奕訢在此被迫与英、法代表签署《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屈辱历史。
4、多福轩名称由来
“多福”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文王》中“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意为修养德行,顺应天命,则福禄自来。咸丰帝赐名“多福轩”,意在希望此地能充满福气,也可能是希望恭亲王奕訢能与自己同心同德,共同辅国,使国家多福。此外,多福轩内四壁靠近天花板的地方皆悬挂福寿字匾,这些福寿字均写于红色方纸之上,呈梭形摆放,一福一寿成对制成匾额,也契合了“多福”之意。
5、多福轩文物
(1)“多福轩”匾额:由咸丰皇帝御笔题写,意为幸福很多的殿堂,彰显了多福轩的尊贵地位。
(2)“同德延禧”匾额:为慈禧太后亲笔御书,是恭亲王奕䜣五十岁寿辰时慈禧太后的贺礼,意在告诫奕䜣只有和自己同心同德才能吉祥如意、福寿绵长。
(3)福寿字匾 :殿内四壁靠近天花板的地方悬挂着许多福寿字匾,这些福寿字均写于红色方纸之上,呈梭形摆放,一福一寿成对制成匾额。它们是清代皇帝每年入冬亲自书写后颁赐给王、公、大臣、后妃的,体现了皇帝对恭王府的恩宠。
(4)乾隆时期的凤和玺彩画 :屋梁上保留有乾隆时期的凤和玺彩画,虽仅残留局部的凤尾图案,但具有特殊的价值,证实了府邸东路曾为公主府。
(5)家具:多福轩内有一些珍贵的家具,如海南黄花梨的屏风、宝椅,以及小叶紫檀镶嵌螺钿的桌椅等,这些家具工艺精湛,价值不菲。
![]()
乐道堂
七、乐道堂
1、 历史沿革 :乐道堂最初是和珅为儿子丰绅殷德与乾隆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建造的寝殿,十公主嫁入和家后在此居住。咸丰年间,恭亲王奕訢成为府邸主人,将这里作为自己的起居室。奕訢自署“乐道主人”,并著有《乐道堂文钞》《乐道堂书钞》。
2、名称由来:道光帝曾赐奕訢“乐道堂”匾额,寓意“安身乐道”,表达了父亲对儿子顺心如意、幸福吉祥的美好祝愿,乐道堂也因此得名。
3、 建筑特色:乐道堂是东路建筑中最大的一处,其正梁上有贴金凤凰捧牡丹的彩画,两只展翅的金凤凰簇拥着盛开的牡丹花,周围环绕着五彩祥云,这种高等级彩绘是王室的象征,彰显了固伦和孝公主的尊贵身份。
4、 现状:为了保护室内乾隆时期的彩绘,乐道堂平时很少开放,目前是恭王府条件最好的展厅,只有一些重量级的展览才会安排在这里举行。
5、乐道堂历史故事
(1)十公主的婚后居所:乾隆晚年,和珅为儿子丰绅殷德迎娶乾隆最宠爱的固伦和孝公主(十公主),特意在东路打造了这座奢华寝殿作为新房。十公主性格刚烈,婚后曾多次规劝和珅收敛贪腐行径,却未能改变结局。嘉庆四年和珅被抄家时,这座府邸虽遭拆分,但因十公主的皇室身份,乐道堂及周边区域仍得以保留其居住权,成为她晚年凄凉生活的见证。
(2)恭亲王的“乐道”岁月:
咸丰年间,恭亲王奕訢成为府邸主人后,将这里作为自己的起居室和书房。道光帝曾御赐“乐道堂”匾额,寄予“安身乐道”的期许。奕訢在此处理政务、研习经史,还以“乐道主人”自居,编纂了《乐道堂文钞》等著作。他在晚清政坛起伏跌宕,经历了洋务运动、辛酉政变等重大事件,乐道堂也见证了他从权倾朝野到失意赋闲的人生轨迹。
![]()
葆光室
八、葆光室
1、建筑布局:葆光室为正殿五开间,东西各有耳房三间、配房五间。主殿及东、西厢房前都有回廊,又称长寿廊,檐上的彩绘有万福万寿的吉祥寓意。
2、历史用途:在和珅与庆王时期,葆光室为会客厅。到了恭亲王奕訢时期,这里成为比多福轩更为私密的客厅,用于密会重要客人。奕訢病逝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曾来此处理后事。
3、名称由来:“葆光”一词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咸丰帝临幸恭王府时,御题“葆光室”匾额给奕訢,意在让其收敛锋芒,暗含告诫之意。奕訢为此撰写了《葆光室铭》,表示明白咸丰的意思。
4、 现状:如今,葆光室作为展厅使用,展出主题为“恭王府历史沿革展”,向游客展示恭王府的历史变迁及历任府主的生平事迹。
5、葆光室历史故事
相传咸丰帝的母亲孝全成皇后去世较早,他从小由恭亲王奕訢的母亲静贵妃抚养,两人年龄相仿,关系非常好。然而,道光皇帝最终将皇位传给了咸丰,奕訢错失皇位。咸丰登基后,鉴于奕訢聪明能干,担心他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便在临幸恭王府时,御题“葆光室”匾额赐予奕訢。“葆光”一词源于《庄子·齐物论》,意为隐藏光辉,咸丰帝以此暗中告诫奕訢要收敛锋芒,安心辅佐自己。奕訢心领神会,撰写了《葆光室铭》,表示明白皇兄的用意。
![]()
锡晋斋
九、锡晋斋
位于恭王府西路后院,是恭王府内最具特色和历史价值的建筑之一 。
1、历史沿革 :锡晋斋的前身是和珅时期的“嘉乐堂”,后庆王和恭亲王时期称“庆宜堂”。光绪年间,小恭王溥伟因在此收藏晋代陆机的《平复帖》,将其更名为“锡晋斋”。
2、 建筑规制:锡晋斋面阔7间,前有庑廊,后出抱厦5间,平面呈凸字形。正厅的东、西、北三面都是二层的仙楼,均以楠木隔断,这种七开间殿宇配两层仙楼的规制,在王府建筑中极为罕见。
3、 内部装饰:锡晋斋全部采用金丝楠木打造,是北京所有王府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室内的碧纱橱隔断、立柱等均为金丝楠木,且有精美的缠枝莲纹透雕,工艺精湛。地面铺墁的是皇家专属的花斑石金砖,呈现出金黄色花纹,与金丝楠木相得益彰,尽显奢华。
4、相关故事:和珅建造此屋时仿照故宫宁寿宫乐寿堂的样式,因此在嘉庆帝查抄和珅时,“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被列为其二十大罪状之一。此外,红学家周汝昌曾指出,锡晋斋的抄手游廊、暖阁布局与《红楼梦》中荣国府的描写惊人吻合,为这座建筑增添了一层文学迷雾。
![]()
后罩楼
十、恭王府后罩楼
位于府邸最深处,是府邸与花园的分界线,也是恭王府“三绝一宝”中的“宝”。
1、基本概况 :后罩楼为两层砖木结构建筑,东西长约183米,是国内王府类建筑中最长的楼。楼内有111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楼的东部名“瞻霁楼”,西部名“宝约楼”。
2、建筑特色 :后罩楼前檐出廊,后檐墙上层各间为形式各异、砖雕精细的什锦窗,下层都是方形窗。后墙共开88扇窗户,其中上层44扇什锦窗,有圆形、方形、石榴形、卷书形等多种形状,寓“福庆有余”之意。
3、功能用途:传说后罩楼是和珅的“藏宝楼”,每扇窗户对应不同宝物,和珅一看窗户就知藏物。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后罩楼按清代建筑规矩,可能是未出阁女儿的闺房或藏书楼。此外,恭王府时期,后罩楼中部被改为佛堂,用于供奉佛像。
4、历史意义:后罩楼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其什锦窗上的砖雕精美,蕴含着清代祈福文化,从布局到细节都体现了清代王府建筑的精致典雅,是研究清代建筑和文化的重要实物。
5、后罩楼藏宝传说
(1)窗户密码说:后罩楼后檐墙上有44扇上层什锦窗,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石榴形、卷书形等。传说和珅根据窗户的形状来标记所藏宝物,每扇窗户对应不同种类的宝贝,如蝙蝠纹窗户藏翡翠、双鱼纹窗户藏金条、磬形纹窗户存放礼器与古籍等,他一看窗户就知道里面藏的是什么。
(2)夹墙藏宝说:有说法认为后罩楼的墙壁有夹层,夹层内是和珅用来藏宝的地方。据说嘉庆皇帝抄和珅家时,从夹墙中搜出了大量金银珠宝。
(3)地宫藏宝说:2008年恭王府迎奥运翻修时,在府邸后花园假山下发现一处地下密室,内有残存箱匣与散落珠宝。有观点认为,这是和珅构建的立体藏宝系统的一部分,墙内放高价值金锭,地宫存大宗珠宝玉器。
![]()
箭道
十一、恭王府箭道
位于后罩楼的后檐墙与花园之间,是一条近200米长的宽阔青砖道路。
箭道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作为日常通行的重要道路,它连接着恭王府的府邸与花园,方便府内人员的往来。二是作为王爷及其子弟们演习跑马射箭的场所。清代旗人尚武,骑射是八旗子弟的必修课,箭道为他们提供了练习骑射的空间。
从建筑布局上看,箭道起着府邸和花园之间的隔断和衔接作用。花园的入口就位于箭道北面,有东、中、西三处,与花园的三路景观相对应。此外,在箭道的偏西位置还建有一座精巧的龙王庙,庙中供奉着东海龙王,是当年府里的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地方。
![]()
中华传统技艺精品馆
十二、中华传统技艺精品馆
1、基本信息
精品馆依托恭王府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致力于展示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技艺。馆内会不定期举办各种主题展览,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向观众呈现传统技艺的魅力。
2、展览内容
(1)传统木雕技艺精品展:2015年1月6日,“甲午传统木雕技艺传承与创新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华传统木雕技艺精品展”在该馆举行。展览以“传承技艺、美丽中国——精雕细刻”为主题,展示了传统木雕技艺的精湛技法与创新成果。
(2)广绣历史文化与传承展:2019年8月25日至10月6日,“广作华章——广绣历史文化与传承展”在馆内举办。展览介绍广府地区传统刺绣广绣的历史文化,展示了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等各类作品。
(3)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精品展 :2024年7月16日,“大匠之手泽 年代之磋磨——官式建筑营造技艺(恭王府)瓦作专题·临清贡砖烧制技艺精品展”开幕。展览分为“运河扬其名”“王府载其质”“莲花塑其芯”三个部分,展示了临清贡砖与恭王府建筑的历史渊源及贡砖烧制的16道工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