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也太好了吧:
“我不接受,因为道歉解决不了问题”
振聋发聩!
![]()
1.律师取钱受辱记
一位律师在山东东营的建行某支行取钱,本来计划取四万,由于ATM和手机银行转账都有限额,于是他去柜台取。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现在普通人想在柜台取出自己账户里面的钱,有多难!
银行百般阻挠,核心就是追问他“你取这个钱要干吗?”
潜台词就是——你需要证明你取这个钱不是为了搞电诈……
往好了说是保护你的资金安全;往难听了说就是怀疑你就是电诈分子……
律师道出了这种“反诈行动”的本质——
“基层的反诈层层加码,让老百姓更加不方便”
“银行先默认每个储户都是犯罪嫌疑人,然后要求自证清白”
“即使犯罪嫌疑人也没有自证清白的义务,而是公诉机关举证证明其犯罪”
这一条我知道,根据我国法律,任何组织及个人都无权要求任何公民自证清白。
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谁主张,谁取证。
但在银行这个场景,近年来每个普通人都受够了——办卡、开户、转账、取现,每一个环节都要你自证清白——你需要证明自己的金融活动不是为了犯罪……
如此荒诞的情形如今已经成了银行的一种“常规工作”,银行仿佛不是银行,而是每个人的“资金牢笼”。
![]()
你自己的合法资金,放在银行,你自己想要动用,难度系数(本来都不应该有这个系数)——五颗星。
这位律师最终拒绝用自己的隐私权去换取这四万块钱——自己的钱——他没取钱,走人了。
事后写了个文章揭露这一经历背后触及到的违法行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公共作恶行为!
然后这个银行慌了,托人找到他表示要道歉,律师拒绝了,他表示:
不接受,因为道歉解决不了问题!
2.反诈行动的本质
我没有说反诈这件事是错的,反诈本身是绝对正确的。
但当前层层加码的“反诈行动”是错的。
除了律师说的侵害公民隐私权、给储户造成不便等错误,还有一个本质的东西。
就是——极有可能是通过这种层层加码的行动在掩盖某种真相。
具体是什么真相呢?
就在上个月末,宇宙第一大行的app短时间内大量储户的数据显示为0。
很快修复了系统,银行表示是一个小问题。
但很多人敏锐地意识到了一个可怕的大问题——如果这个数据恢复不了呢?
是不是很麻烦?
储户的账户信息,本质上就是一个数字,是一种信息,而不再是活生生的现钞。
那么如果这个数字真的被抹掉了——无论是故意还是无意——你如何自证清白?
这牵扯到的是社会信用问题。
那么很多银行对储户的合法资金活动百般阻挠,除了反诈本身需要之外,有没有可能是为了掩盖“数据亏空”呢?就是如果每个储户都可以自由支取自己的账户资产,那么银行有没有可能根本应付不了……
注意,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挤兑”。
这是普遍意义上的“亏空”。
当然了,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猜想。
就像银行在理论上把每个储户都当作犯罪嫌疑人一样。
![]()
3.这位律师至少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对于银行对储户进行违法阻挠的侵权行为,普通人苦之久矣,很多人也一直在说,但都没掀起什么波澜,人家银行该卡你还是往死了卡你。
你为啥这次这位律师的经历激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呢?
我们的舆论环境大家也都了解,没有任何一件事是平白无故的。
再联想到这几日对于金融系统“层层加码”的否定式批判,有理由相信这种不合理的为难普通储户的行为,应该是要被系统性地进行整治了。
即便短期内不会作出改变,但这位律师至少也很好地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银行柜员称,取现1万元就要说明用途,“我问这是哪里的规定?柜员答复:东营市反诈中心。”——反诈中心的权力,是不是太大了呢?
他让柜员备注为“个人消费”,但柜员进一步询问具体购买什么,“我买什么东西,和银行有什么关系呢?”——银行管的是不是有点太宽了呢?
柜员问,上个月的某月某日,有个叫某某某的人给你转了若干元,这笔钱是什么?我说你是公安局吗?你对我刑事立案吗?我有什么义务向你汇报?——银行的权力也严重越界了!
“柜员说,现在只能让反诈中心出警来向我核实。”自己在银行等了半小时,但反诈中心始终没有到场。随后一名银行领导出面,“他意思是,可以让我取现了。我没感觉意外,所谓的规定,有的时候是死规定,而有的时候,又是可以变通的。取决于领导的所谓心情。”
事已至此,我相信这位律师的经历足以证明——
中国银行服务业,需要一场大便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