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绕不开的,一定是“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后世普遍认为,父亲王羲之的书法更胜一筹,只看行书和笔法,的确王羲之略胜,但是论就草书,儿子王献之才是“天花板”。
![]()
李嗣真《后书品》曾写道:“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陶宗仪也记载:“清峻有美誉,而高迈不羇,风流蕴藉,为一时之冠。”
![]()
王献之的草书风格,与父亲的秀丽、内擫不同,他学过张芝“一笔书”,得其连转飞动的势态,推崇外拓笔法,其字潇洒自如、舒展纵逸,笔画明快有力,节奏感、韵律鲜明,更具视觉效果和艺术性。
![]()
正如后世所言“丹穴凰舞,清泉龙跃”,实际上,王献之所写的草书,也就是最初的大草,后世张旭、怀素、黄庭坚等人,均是临学其字,加以改造,从而创作大草和狂草,由此可见,王献之在草书界的重要地位。
![]()
可惜他的遗墨保存很少,当年唐太宗贬低“小王”,而不购其书作,内府珍藏的书迹“仅有存焉”,所幸宋朝时期,编订《淳化阁帖》,重新找到诸多真迹。
而后世学者,参考此帖和《大观帖》《宝晋斋法帖》,选出最精妙的30幅作品,编撰一部《鹅群帖》,卷中作品均是“不经意之作”,用笔自然真实。
![]()
比如《鸭头丸帖》、《鹅群帖》、《江州帖》等,未经刻意雕琢,采用中锋运笔,尖峰和侧锋辅助,点灵动畅意、清健连转,外层血肉饱满,内层筋骨刚健,构势穿插错落、起伏有序,好似天然化成,极具生命感和本真之美。
![]()
这幅《鹅群帖》原稿消失,南宋组织重刻,皇家工程,制作的十分精细、细腻,字字还原,保障每个用笔细节尚存,秦孝仪先生看后,也赞叹:“这部作品饱含魏晋古法,丝毫找不出任何的败笔。”
![]()
目前此帖藏在台北故宫,乃是极为罕见的“神级法帖”,可时常临摹,学习古人笔法,掌握正统的草书气象,而且内容浩瀚,可系统的把握古法,以及排篇布局,日后无论是临学王羲之、张旭,还是自我创作,均能从容有序。
![]()
而今,我们对王献之《鹅群帖》,进行1:1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毫无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经折装,装裱精细,便于翻折、临摹和查找。
![]()
全卷加入现代字注释,帮助初学者识读,字体十分高清,市面罕见,独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还原、细腻,所有细节处理,全都一览无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