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适(1903-1977)是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尤擅草书,与胡小石、林散之、萧娴合称“金陵书坛四家”。
![]()
△高二适
高二适是江苏东台(今江苏省泰州市)人。他自幼刻苦自励,文笔过人,14岁时以全县第一名成绩毕业于东台县第一高等小学。青少年时期,他在扬州、上海求学,先后临习晋人、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诸家楷书以及隋《龙藏寺碑》,书法得教育家沈恩孚悉心指导,作楷能圆融浑成,自然达洞。1921年始读《杜诗镜诠》,继二载读毕,此后终生研读不倦。
1923年,高二适从上海返回家乡,从事乡村教育,在立达国民学校任教员、校长。1928年,高二适考入上海私立正风文科大学(后易名正风文学院),专修中国文学,毕业后又前往北平研究院国学门读研究生,继续学习深造。1931年,高二适因病回乡,请准为通讯研究生,一边研求学术,一边教书。
1934年,国民党元老、岭南画家陈树人在报刊上刊登画作,并征求题画诗,高二适屡以诗作应征,颇得陈树人赏识。1935年,高二适被陈树人举荐至南京,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办事员,不久升任科员。在此期间,高二适结识了章士钊。章士钊比高二适年长23岁,却与他一见如故,二人遂订忘年交,交谊在师友之间。
![]()
△陈树人
![]()
△章士钊
1937年“七七”事变后,侨务委员会疏散人员,高二适被陈树人荐至立法院任秘书,后随国民政府西迁四川,其妻与儿女回东台老家,从此一别八年。
在重庆期间,高二适公务之余经常临习《黄初碑》《龙藏寺碑》,致力诗学,与章士钊、叶恭绰、沈尹默、汪东、汪辟疆、马一浮等名士往来唱和,章士钊称其诗作可“傲岸当世”。
1946年,高二适1946年由重庆返回南京,终与家人团聚。高二适战前在罗廊巷租住的寓所已毁,一家人只能栖身于斛斗巷张侯府大院(立法院家属区,今白下路273号江苏海院伯利兹科技园),与几十户人家挤住在一幢二层小楼里。1947年后,国统区经济状况日益恶化,高二适在立法院工作的同时,还在建国法商学院和南京市立第三中学两处兼职,努力挣钱补贴家用。
1948年夏,高二适一家搬进了三条巷六合里齐园(今南京市秦淮区三条巷六合里3号)。这里环境闹中取静,满园蔷薇花,内种枇杷树,住宅为坐北朝南的两层小楼,顶层带有阁楼,小楼东墙壁长满爬山虎。入口处为两扇大铁门,后有一座弧形门券,上题“齐园”二字。
![]()
△六合里高二适故居
齐园原是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杨幼炯自建住宅。杨幼炯虽居官场,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曾任《神州日报》总编辑、中央大学教授、中央通讯社总编辑、司法院法官训练所教授。他自1935年即与高二适在立法院共事,对高二适非常照顾,邀请高二适到其担任院长的建国法商学院兼任教授,还租房给高二适居住。
![]()
△杨幼炯
1949年春,国共谈判破裂,国民党政权大厦将倾。高二适在章士钊等人影响下选择留在南京,并从即将赴台的杨幼炯手中典下了齐园小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条巷齐园被定为“代管房”,高二适则以房客身份,仅租住二楼靠西一个两间半房间的小单元。
1950年春,高二适邀陈方恪、胡小石、方孝远等在六合里家中举行“三月三”诗会。陈方恪是晚清名士陈三立(散原)之子,他在诗中描绘了当日场景:“是时初雨霁,新阴静簾帟。门外筑场圃,野色乱青碧。室中罗图书,炉鼎补其隙。且倚北窗闲,应胜流觞剧。”就在六合里这栋小楼里,高二适潜心诗书,“唯以诗书为性命”,“独学自成,不求人知”,学问、书艺皆渐入佳境。
![]()
△陈方恪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高二适的学术研究进入厚积薄发时期。他自1954年始搜寻《急就章》各类版本,排比审核,矫误正源,历时十载,著述《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填补了我国文字学和书法史的一段空白。古诗文方面,他持之以恒于地研究杜甫、刘禹锡、柳宗元和南宋江西诗派,呕心沥血二十年校读《刘梦得集》,61岁时编订完成《〈刘梦得集〉校录》。
![]()
△高二适著
《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高二适认为书法艺术“非纸成堆、笔成冢,不克见功效也”,写诗道:“人言磨墨墨磨人,磨穿铁砚始堪珍”,自号“磨铁道人”,数十年朝夕临池不辍。50岁后专攻章草,书法以章草为体势,糅合大草、今草的笔意,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所作师古而不泥古,攻“章”而不囿于“章”,独辟蹊径,创出一种一分隶,二分楷,三分行,四分草的“高体”。其草书艺术在晚年臻于化境,有“当代草圣”之美誉。
高二适居住六合里期间,还发生了著名“兰亭论辨”事件。1965年,郭沫若在《文物》月刊上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根据当时南京新出土的王兴之墓志、谢鲲墓志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后人伪作,一时赞同者颇众。
![]()
△引起
“兰亭论辨”的
王兴之墓志铭
此时已是 江苏省文史馆馆员 的 高二适 却独持己见,称 “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 撰写《 〈兰亭序〉 的真伪驳议》, 从文字、书法两方面, 考 证 辨 析《兰亭序》为真。毛泽东阅后表示 “ 笔墨官司 , 有比无好 ”。 该文遂 于 1965 年 7 月在《光明日报》 和 《文物》杂志 上 发表 , 并 在 学术界引起了轰动。许多著名学者纷纷撰文参与讨论, 《光明日报》、《文物》杂志等全国报刊 半年间 发表 相关 争鸣文章 达 几十篇之多 。 在这场论战中,高二适以区区布衣之身对撼学术权威,尽显文人本色,原本 “不求人知”的他从此扬名海内。
![]()
△高二适
《〈兰亭序〉的真伪驳议》手稿
![]()
△《兰亭论辨》(文物出版社1977年出版)
高二适一生嗜书如命。1969年9月,六合里高宅二次被查抄,碑帖书籍三千五百余册被抄走,仅存《淳化阁》卷七一册。高二适每夜狂书十纸,以排遣胸中愤懑,并因此一病弥年。1973年2月23日,查抄书籍终于被发还,这一天正值高二适农历生日,他喜不自禁,临王羲之《唐拓十七帖》,以示庆贺。
![]()
△1973年高二适在玄武湖书法雅集挥毫作书
高二适平日在家中闭门读书,谢绝庸俗的笔墨应酬和求字拜访,特在书房门上贴告示,与来访者约法三章:“一、来客,如有必要坐谈,以十五分钟为度;二、请勿乞字;三、上灯不会客。” 不过,看似不近人情的高二适,对登门求教的年轻人总是热情接待,经常在面授示范之余,还以自己平日临帖的“字课”相赠。他教诲年轻人要多读书,甚至冒着极大风险,教他们读《论语》,在家中高声诵读“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高二适在六合里一直居住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光。1977年3月15日,高二适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在南京病逝,终年75岁。
高二适原名锡璜,后更名二适,取“适吾所适”之意;中年曾号瘖盫,以示宁愿沉默,也不愿轻易附和他人;晚年又号舒凫,把自己比作自由舒展、不受约束的野鸭。高二适一生淡泊名利,敢于直言,追求自由、独立人格,以傲岸的文人风骨、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五老村史话》已于2025年8月出版。该书收录拙作若干篇,《适吾所适高二适》为其中之一。
![]()
觉得不错,请帮转发或点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