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萌
![]()
图为何军油画《迷园》。
竹与园是中国文化的经典符号,自古以来为大众所喜爱。当这两个审美意象在艺术世界相遇,会演绎出怎样的视觉感受?特别是经艺术家创造之手后,又会为观众带来怎样的审美体验?中国美术馆推出的“此中:竹与园的互观”展览,便以创新视角探索二者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学呈现。
这场兼具审美价值与情感共鸣的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开放办馆理念的生动实践。以往,艺术着重语言创新和媒介拓展,如今艺术已进入更为广阔的公共领域,与社会公众的连接更为紧密。如何通过展览深化美术馆与美术界的互动、唤醒观众的共情,需要策展人创新思路、打开想象的空间。
策展时,我明确了一个思路:寻找一种十分“具象”的素材,既能承载当今中国富有活力的艺术语言,又能让观众产生一种“新喜闻乐见”的审美体验,在传承文脉中构建策展理念与观看方式的有效连接。
通过调查,我发现当下许多艺术家正以“园林”为题材进行创作,还有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以“竹子”为观照对象。园林与竹子都承载着独特的东方智慧与精神内涵,这为展览提供了“双文化母题”的策展支点。因此,立足当下社会文化语境,进一步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起对话桥梁,便成为我的策展思路。
此次展览构建了一个“互观”的学术框架——既是竹与园的对视,又是东方美学与全球语境的互观,抵达一种“共生”的美学意蕴与“成境”的当代回应。“此中”二字,强调“个中之意”,邀观众置身于“竹”与“园”的对话之中。它指向一种“之间”的状态,即在竹与园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观看与创造之间,“此中”包含了多重维度。
展陈方式也纳入观者视角。展厅通过光影与动线的设计,给观众带来“游园看竹”的特别体验,让他们在“移步换景”中亲身参与“互观”的建构。展览设置三重递进乐章,分为“园语重构”“竹格新解”和“共生造境”3个单元。“园语重构”致力于对传统园林进行一场语境转换,重新诠释园景、亭树、窗台、池鱼乃至石意的视觉语法,将游观之趣转化为视觉与空间的叙事;“竹格新解”越过竹子作为自然物的表象,深入其清新、有节、韧直的文化品格,打通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关系;“共生造境”着眼于“竹与园”在视觉和精神上的交融,构建出竹园共生、竹石相依等“有竹之园”的意境。为让观众更好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我为每一件展品撰写了作品解读,从艺术语言的创新和画面内容两个层面进行诠释,深化观众认知。
这场展览是一次在全球化语境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实现新的转化与创造的策展实践。借助36位艺术家的42组精彩作品,透过中国画、油画、装置、雕塑、动画和影像等跨媒介的叙述,“竹与园互观”的回响将在每位观众的凝视中持续生长。由此,也得见此中真意:在互观中,见竹见园,见天地,亦见艺术和自己。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09日 08 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