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作品评审的第七天,将对4637件行书作品进行初步评选。评审组长由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吴东民担任,委员由方斌、刘新德、方建光,谢少承,于明诠、范硕、柯云瀚、金伯兴(网络推荐)八人组成。
![]()
一件作品能否最后脱颖而出,要经过数十次的过关斩将。而最关键的当属第一环节的初评和复评。本次大奖赛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免初评,直接进入复评,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复评也是初评。在这一环节,非会员的作品至少要被评委看两遍,确保各种取法、各种风格的作品都能进入与中国书协会员作品同台竞技的机会。因此,初评入围作品数量不设上限,直观感觉不错,有取法、有品位、符合当前主流书法审美的就入围。
![]()
这一过程被某些网友戏称为“一秒定乾坤”。其实,业内人士都有体会,对某些作品优劣的评判根本不需要一秒钟。根据现场观察,每位评委都非常负责,并且眼力都很高,一眼看上去就可定作品的优劣,而对于比较折中的作品或者形制小的作品则会仔细观察,时间不止一秒,甚至十多秒。由于每位评委的个人审美趋向的差异,自己擅长书体的差异,一般会选自己认同书风的作品,如写“二王”书风者有可能忽视“颜体”书风,写“魏碑”书风者有可能忽视董赵书风等等。组委会在确定评委人选时,会选择书风差距较大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组成最优组合。这次行书评委也是资深的全国展评委。交叉评审的好处就是能够把“遗珠”之作捞上来,通过现场观察,每组都可在淘汰作品中“捞”上来一些入围作品。
![]()
复评环节,中书协会员作品第一次与评委见面,其评选过程与非中国书协会员作品所走流程一致。而对初评入围的非会员作品则再次进行一轮筛选。进入终评的作品要一件一件赋分,所以有名额限制,这个名额根据来稿的多少确定,一般占该书体总投稿数的百分之二十。
![]()
这个环节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第一遍没选够,二是第一遍选多了。因为是交叉评审,第一遍被淘汰的作品还要被另一组评委再审阅一遍,“捞”一部分作品上来。如果不够,还要从淘汰的作品中再过一遍,又捞上来几件。如果入围的多了,就要把入围的作品再过一遍,对相同取法,章法接近的作品进行比对,拿掉一些作品。因此,初评不只是简单的时间问题,所谓的“一秒”是对于内涵相对简单的作品。
![]()
观察入围与淘汰作品的标准,有以下几个关键词应该强调。
一是关于“取法"。入围的作品要有较为明确的“根”,即要有来处,能看得清师承。
二是关于“肖似”。部分作品写得太像,被淘汰了,一眼看去是对原帖生搬硬套,属于集字的这种。要对原帖的结字规律、笔法特征理解,在作品中能看出自己的理解,即“有我”。
![]()
三是关于“气息"。行书最讲气息,作品要有体现各种类型的气息,气不畅,或满纸浊气,则被淘汰。
四是关于“用纸”。拼接过度,颜色太艳者被淘汰,纸色典雅,色彩单一,能够有助呈显丰富笔法,墨法者为优。
五是关于“规格”。与纸张尺幅大小关系不大,关键看作品内涵。与字形大小无关,看作品“画面”的设计是否体现了“起、承、转、合”的视觉审美原理。画面太平,太单一则被淘汰。
![]()
截止下午六时,从463件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作品和719件中书协会员作品中遴选出240件入围作品参与明天的终评。
明天将通过赋分、亮分评出入展、入选作品,竞争将更激烈,更值得期待(青少年书法报杨树岳)
11月9日08:30-12:00(行书终评)
11月9日14:30-18:00(行书终评)
(评审时间的内容安排,将根据评审工作实际情况而进行适时调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