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律师周筱赟去建行取4万现金,被柜员强制追问资金用途还核查过往交易记录,拒绝配合后银行直接报案。这事曝光后,银行火速道歉但律师不接受,更戳破关键:银行说按反诈中心规定执行,反诈中心却称“与我无关”。其实央行早有新规,5万以下取现无需登记用途,银行层层加码不仅麻烦百姓,还涉嫌违法。这事儿炸出无数网友吐槽,反诈的初衷是保护我们,可不能反过来折腾我们!
一、取钱变“受审”?4万现金引发的正面刚
咱普通人去银行取钱,不就是填个单、输个密码的事儿?可律师周筱赟在山东东营建行东城支行,却体验了一把“犯人式盘问”。
11月3日,他出差时急需4万现金,跑到柜台办理业务。没等钱到手,柜员先抛出灵魂拷问:“取这钱干啥用?”周律师当场懵了,这是自己的合法存款,用途属于隐私,凭啥得告诉银行?他当即反问柜员“哪来的规定”,结果对方硬气回应:“反诈中心要求的,1万以上取款都得说用途,还得查你之前的交易记录!”
这可把专业律师惹火了,直接跟柜员吵了起来:“我买东西、办私事,跟银行没关系,你们没权利干涉!”可柜员丝毫不让步,见周律师不配合,竟然说“已经报案了”。当时周律师等着用钱,只能妥协说了用途,没想到柜员又来一句“系统里没这选项,得等反诈中心核实”。
合着取自己的钱,还得自证清白?周律师彻底怒了,直接放弃取款摔门而去。事后他吐槽:“就算是犯罪嫌疑人,也没有自证清白的义务,得是公诉机关举证,银行这是把所有储户都当骗子了!”
![]()
二、法律说了算!银行的操作到底合不合法?
这事之所以引发全网关注,核心就是银行的做法越界了!咱用大白话讲讲这里面的法律门道,普通人也能看明白:
首先,央行新规早有明确要求:之前确实有规定,5万以上现金存取需要登记资金来源和用途,但现在已经取消这个要求了。周律师取4万,压根没到5万的门槛,银行没权利强制追问用途。
其次,银行涉嫌侵犯隐私权:《反洗钱法》虽然要求银行履行风控义务,但也明确规定要保护客户隐私,不能随便泄露或过度索取个人信息。柜员追问资金用途还查过往交易,已经超出了“必要审查”的范围,属于越界操作。
更关键的是“无罪推定”原则:法律上哪怕是犯罪嫌疑人,都不用自己证明没犯罪,得是警方、检察院找证据。银行默认储户是潜在骗子,要求大家自证清白,这本身就违背了法律的基本逻辑。
还有个大瓜:银行说这是“反诈中心规定”,可记者联系东营市反诈中心时,工作人员直接否认:“这是银行自己的问题,跟我们没关系”。两边互相甩锅,明摆着是银行自己层层加码,把反诈当成了折腾百姓的借口。
![]()
三、网友炸锅!你是不是也被银行“折腾”过?
这事一曝光,网友们的吐槽根本停不下来,几乎人人都有类似经历:
- 有网友说:“上次取3万给孩子交学费,被问得底朝天,还让我出示学费单,我取自己的钱,难道还能骗银行?”
- 还有网友吐槽:“骗子想骗钱,随便编个‘进货’‘还款’的理由就能蒙混过关,真正被为难的都是遵纪守法的普通人,这反诈防了个寂寞?”
- 更有网友愤怒表示:“开卡要证明、转账被限额、取现被盘问,现在存钱取钱都跟做贼似的,银行的服务去哪了?”
其实大家都懂反诈的重要性,谁也不想被骗子坑钱。但银行作为服务行业,不能把风控的压力全转嫁给老百姓。基层柜员怕担责(毕竟没核实好涉诈会被处罚),就搞“一刀切”,不管金额大小、是否正常交易,都往死里盘问,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论:反诈不能“反百姓”,这事你怎么看?
建行领导后来急着给周律师道歉,但周律师不接受,因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所有老百姓的困扰。反诈的初衷是保护我们的财产安全,可层层加码的“土规定”,却让正当办业务的百姓受委屈、遭折腾。
真正该管的是骗子,该加强的是源头打击,而不是把普通储户当成防范对象。银行的风控应该对准“快进快出”“小额试探后大额取现”这类可疑交易,而不是对正常取款的百姓围追堵截。
最后想问大家:你取现金时被银行追问过用途吗?遇到过转账被限额、开卡被刁难的情况吗?对于银行这种“反诈加码”的操作,你觉得该怎么管才合理?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经历和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