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阿姨58岁,过去一年里,她常常觉得脑子变“慢”了:做饭时忘记放盐,和老姐妹聊天时想不起来对方名字,有时候回到家门口,竟一时忘了带钥匙。一次体检后,医生皱着眉头对她说:“张阿姨,这是脑萎缩的早期表现,可不能掉以轻心!”
提到脑萎缩,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老了自然这样”。但邻居老李却恰恰相反:同龄人里,他记性最好,打牌总赢,对过去的趣事还能一五一十说得头头是道。张阿姨心里纳闷:难道是我哪里吃得不对?
![]()
权威研究表明,蛋白质摄入不足,会给大脑健康埋下隐患。很多人还以为脑萎缩和“年纪大”是划等号,其实,饮食里的“3样东西”,可能决定了大脑能否越活越灵光。
尤其是第三种,许多人都低估了它的作用。到底是哪3种?张阿姨是不是只要多吃蛋白质就能逆转?医生会给出怎样的建议?我们一起往下看。
近年来,脑萎缩的发病人群逐渐年轻化。据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报告显示,大约35%的中老年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蛋白质缺乏,是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脑细胞约有40%蛋白质构成,而神经递质的合成、脑组织的新陈代谢,都离不开蛋白质的持续供应。
![]()
哈佛大学2021年一项追踪8900名中老年人长达8年的研究发现,日均蛋白质摄入低于50g的人群,其脑萎缩风险提升了28.7%,记忆力下降更早更明显。蛋白质就像是“盖房子的砖石”,缺了它,大脑的“房子”就容易塌陷。
那是不是“光吃肉补蛋白”就行?其实不然!中老年人的肠胃吸收力下降,蛋白质“吃进肚”不等于“进了脑”。
更糟糕的是,长期主食偏多、肉糖油摄入过剩,可能导致血管堵塞,反而对大脑不利。所以,吃蛋白质要吃对,更重要的是搭配三样被专家反复推荐的“大脑友好食物”。
豆制品一直是蛋白质的“明星”。一杯250ml的豆浆,约含7-10g优质蛋白质,还富含大豆卵磷脂,可增强神经细胞膜的流动性,提高记忆力。《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显示,经常吃豆腐、豆腐皮、黄豆,能改善认知能力、降低脑萎缩风险。
![]()
别小看小小一块三文鱼/鳕鱼/沙丁鱼。每100g鱼肉含有20g高生物价蛋白,更难得的是它们富含DHA,被誉为“大脑黄金”。新加坡一项针对中老年女性的调查显示,每周吃2-3次深海鱼,记忆维持能力高出未食者37%。
坚果类(核桃、杏仁、腰果)
很多人以为坚果只是“嘴巴小零食”,其实它们含有大量蛋白质和Ω-3脂肪酸。核桃有“健脑果”之称,每天吃10~15g核桃,认知退化风险可下降22.5%。
德国一项历时4年的跟踪研究,一组老人每天坚持吃核桃,脑部萎缩进程明显减缓,MRI成像中脑沟变少,“变年轻”迹象更明显。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3类食物要轮换、多样、适量。每日蛋白质量建议:女性45-55g,男性55-65g。尤其要注意,营养均衡、蛋白分散摄入(不是全堆在晚餐),效果才最好。
![]()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或许会觉得:那我现在多补补蛋白质,是不是就高枕无忧?其实,只有“补”还不够,更应该关注怎样吃、吃多少和何时吃。
每餐都有蛋白质,避免单一摄入
早餐可以豆浆+鸡蛋,中餐鱼/瘦肉配豆制品,晚餐来点坚果或乳制品。这样平衡吸收,提升利用率。
熟龄人群应适度运动,促进蛋白吸收
轻度力量训练,如提水壶、原地抬腿,每天20分钟,能显著增加蛋白质的利用率。有数据显示:坚持运动的人,蛋白质合成效率高出不动者17%-29%。
定期脑力锻炼和睡眠充足,是蛋白质派上用场的关键
遗忘、脑萎缩不仅靠“吃”,还要多用脑。每天读书、下棋、晒太阳。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