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显德六年( 959 年)六月,五代第一英主、周世宗郭荣在北伐幽云十六州途中生病,班师回朝不久驾崩。周世宗曾立下“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因为天不假年而在功亏一篑。
![]()
周世宗享年三十九岁,一代英主,最有机会统一全国的周帝就这样退场。上一位有机会统一全国的周帝是周武帝,最后便宜了功勋并不卓著的杨坚。但杨坚没有浪费机会,完成了全国统一,虽然对不起周武帝,但对得起历史责任。这次周世宗死后,会在出一位统一全国的雄主,还是浪费这次机会呢?当时没有人知道,周世宗也认为自己的功业不会半途而废。
后汉乾祐三年( 950 年)十一月,后汉隐帝刘承佑屠杀顾命大臣时,顾命大臣郭威在邺都领兵而幸免于难,但郭威的儿子却全部被杀害,郭威养子郭荣的儿子也全部被杀害。这就导致郭威称帝后,在养子郭荣、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三人中选择皇位继承人时,只能考虑养子郭荣。一则郭威借助郭荣的姑姑柴氏改善生活环境而迅速崛起,柴氏属于郭威发迹的恩人,郭威对柴氏的侄子也爱屋及乌;二则郭荣作为养子对郭威很孝顺深得郭威喜爱,能力本就在常人之上;三则郭荣擅长做生意也擅长治理国家,后周需要局势稳定也需要宽仁之君。
后周显德元年( 954 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病重时,最担心的是担心手握重兵的外甥、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与女婿、殿前都虞候张永德。郭威担心王峻、王殷不服皇嗣郭荣,可以直接将其贬死。但对自己的外甥和女婿,就只能乞求亲情的力量。
周太祖郭威临终时,特意命令两人以君臣之礼拜见郭荣。郭荣称帝后也很聪明,没有像当初唐明宗李嗣源的儿子李从厚猜忌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女婿石敬瑭那样,去猜忌李重进与张永德,而是尽量团结妹夫与表弟。郭荣不急着“削藩”抢他们的蛋糕,带着他们对外进攻北汉、后蜀、南唐与辽朝,去做大蛋糕,这就使得君臣矛盾被掩盖下来。
其实藩镇节度使在抗击外敌方面确实很有积极性,只要天下精兵编入禁军,那么藩镇节度使只能争先做卫国忠良。周世宗扩充“殿前诸班”的兵力为殿前军,本就是把天下精兵编入禁军,这也使得藩镇割据的威海基本被消除,因为藩镇的实力不允许。我们看看五代的历史,你会发现后晋以来各地藩镇都不足以与朝廷“掰手腕”。即使郭威上位,那也是因为他统领着禁军。这说明此时王朝的危险,不在于藩镇而在于禁军,郭威是以枢密使的名义带领禁军坐镇邺都,跟着郭威起兵的就是禁军首领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
后周显德六年( 959 年)五月,周世宗突发疾病。此前他没有培养继承人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此时他才三十九岁,称帝才六年。如果上天给他充足的时间,去完成“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愿,他当然可以等重新生出的儿子郭宗训慢慢长大成人。此时最年长的儿子郭宗训才七岁(虚岁),要把庞大的后周王朝交给幼儿,显然不现实。当初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已经忍了郭荣嗣位,谁能保证他们不会觊觎七岁小儿执掌的最高权力?
当时周世宗郭荣的妹夫张永德担任皇宫禁军主帅殿前司的一把手都点检职务,周世宗的表弟李重进担任京城禁军主帅侍卫亲军司一把手马步军都指挥使。周世宗最好的选择,应该是把张永德的儿子(最好是郭威的外孙)收为养子改姓郭,立为嗣子,让张永德与宰相范质、王溥共同辅政。之所以不让李重进辅政,就是因为李重进的能力太强好胜心也太强,他参与辅政很容易架空张永德。
不过,周世宗郭荣竟然决心让七岁小儿郭宗训嗣位,加封其为梁王,免去皇宫禁军主帅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让心腹爱将赵匡胤接任。《宋史》记载说,周世宗批阅文书时发现“点检作天子”的木板,猜忌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让赵匡胤接任殿前都点检,于是赵匡胤守上天眷顾成了天子。我认为这种说法是赵匡胤称帝后制造的政治舆论,因为周世宗这样的英明君主,如果真的看到这样的木板,必然是撤销殿前都点检这个职务,并把张永德等人调离殿前司,而不是换一个人做都点检。
有人认为是赵匡胤放出谣言,想要取代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问题是当时殿前司的二把手是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三把手才是都虞候赵匡胤。正常人事调动,要么是殿前司的二把手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接任殿前都检点,要么是从侍卫亲军司调一把手李重进接任殿前都检点,赵匡胤显然没把握周世宗会让自己这个殿前司三把手越级担任一把手。因此这个谣言即使是赵匡胤发出来的,也不是在此时放出来的,而是在赵匡胤称帝后放出来的。
周世宗郭荣如果铁了心要让亲儿子梁王郭宗训继位称帝,也不是不可以,那就是安排郭宗训的亲外公辅政。历史上周文王姬昌为了拉拢能臣姜尚,让他全心全意辅佐自己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就让姬发娶了姜尚的女儿姜氏,生下后来的周成王姬诵。周武王英年早逝,周成王能坐稳江山,一方面是靠四叔周公旦辅政,另一方面则是有外公姜尚、大舅吕伋入朝辅政。
郭宗训的母亲宣懿皇后符氏,本来是后汉的太傅、中书令、河中节度使李茂贞的二儿子李崇训之妻,乾祐二年( 949 年)七月李守贞叛乱被郭威平定后,符氏被郭威收为义女。乾祐三年( 950 年)十一月,郭威与养子郭荣的家眷都被后汉隐帝杀害,于是符氏嫁给郭荣被纳为继室。后周显德元年( 954 年)郭荣继位称帝后,以符氏为皇后。显德三年( 956 年)符氏病逝,追尊为宣懿皇后。宣懿皇后的妹妹小符氏接着成为了柴荣的继室,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六月小符氏也被立为皇后,史称宣慈皇后。
郭宗训的外公就是前秦宣昭帝苻坚后裔、后唐秦王符存审之子符彦卿,时任魏王、天雄军节度使、太傅。周世宗完全可以让符彦卿出任枢密使、尚书令、太师,并让符彦卿的弟弟符彦琳入朝接替张永德担任殿前都点检,让符彦卿与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共同辅政。如此一来,无论是张永德还是赵匡胤,哪里有机会篡位夺权?魏王爷的威望,毕竟远在李重进、张永德这些小辈之上,更在赵匡胤之上。
周世宗这位英主,竟然不仅猜忌妹夫张永德,而且猜忌表弟李重进,甚至猜忌岳父符彦卿,竟然把他们都排斥在辅政大臣之外,临终让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三位没有任何军事经验也没有任何军功更没有任何军事威望的文臣辅政,留下七岁幼儿与二十八岁(虚岁)的年青皇后,共同治理兵强马壮的后周王朝,确实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也许周世宗考虑到,历史上曾有外公篡夺外孙皇位的先例。问题是那次外公杨坚夺取外孙周静帝宇文阐的皇位,关键是因为宇文阐的生母不是杨坚的女儿杨丽华,而是罪臣之女朱满月,这也让杨坚篡位只是愧对女儿杨丽华,杀戮女外孙宇文阐家族却毫无心理压力,毕竟宇文阐与杨坚没有血缘关系。但郭宗训的生母大符太后、养母小符太后是符彦卿的女儿,符彦卿家族有祖上的荣光,一生光明磊落,受遗诏托孤辅佐外孙,这才够牢靠。符彦卿家族家大业大,兄弟九人,子侄众多,足以保障外孙皇帝郭宗训的政权稳固。
周世宗把万里江山,交给孤儿郭宗训与寡母小符太后,历史进入周恭帝时代。周恭帝年幼,小符太后临朝听政,范质、王溥、魏仁浦主持军国大事,以李重进兼扬州淮南节度使防备南唐,以韩通兼郓州天平军节度使戍守开封东北面,以赵匡胤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戍守开封东面,以向训为西京(今洛阳)留守戍守开封西面,张永德被授为忠武军(陈州)节度使戍守开封西南面。如果国家无事,周恭帝也能平平安安长大,问题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希望建功立业。
这事如果发生在东汉时期,那么必然是小符太后立即重用父亲符彦卿、叔叔符彦琳及其子侄,从而在外戚的帮助下稳定局势。此时太后抱着小皇帝,要娘家人帮忙,谁能阻止?问题是小符太后似乎过于大公无私,没有让父亲、叔叔入朝帮忙,这就导致一旦朝中发生变故,小符太后母子孤立无援。
后周显德七年( 960 年)正月,镇州(今河北石家庄正定)、定州(今河北保定定州)奏报紧急军情,说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当时临朝听证的符太后毫无主见,也没有向父亲符彦卿、叔叔符彦琳征求意见,甚至没有“再探再报”或者派使臣去边境巡查核实军情,而是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只好问计于宰相范质。
范质也没有派人查实军情,与宰相王溥、魏仁浦商量后,不是派出宋恭帝的外公、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北上迎敌,而是派遣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检点赵匡胤挂帅出征。要知道符彦卿的驻地在邺都即今天河北邯郸大名,符彦卿多次参加与辽军的作战而且在高平之战与太原围城战中表现上佳,并不比青年将军赵匡胤逊色。符彦卿出征,调兵遣将更快捷,还不需要从京城开封出兵直接从邺都出兵就行。
周世宗高度信赖自己一手提拔的赵匡胤,导致宰相范质等人也相信赵匡胤的忠诚。小符太后也认为赵匡胤值得托付,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因为六妹符氏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的妻子,后来被追尊为懿德皇后。既然赵匡胤是周世宗的心腹爱将,既然赵匡胤打仗确实是少壮派的佼佼者,既然赵匡胤还是自己亲妹父的亲哥哥,小符太后认为宰相提议赵匡胤率军出征抗击辽军与北汉联军南下,当然也是理所当然。
此时的赵匡胤还伸手向朝廷要权,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报请小符太后同意,授予赵匡胤节制天下兵马的权力。新旧《五代史》与《资治通鉴》都成书于宋代,都没有说清楚赵匡胤被授予了哪个新的职务可以节制天下兵马。考虑到五代时期能够节制天下兵马的职务是枢密使,当初史弘肇要求郭威带着枢密使头衔出征,说是方便调动各藩镇的军队 .
因此赵匡胤应该临时被授予枢密使或者至少授予了枢密副使职务,这样一来赵匡胤就可以用枢密院的名义调动各藩镇的军队。上一个出征大将挂枢密使头衔的是郭威,兵变上位“黄袍加身”自立为皇帝,这次出征大将挂枢密使头衔的是赵匡胤,也是兵变上位“黄袍加身”自立为帝。
此前赵匡胤已经借助小符太后之手,把周世宗郭荣的妹夫张怀德派到陈州担任忠武军节度使,又把周世宗的表弟李重进派到扬州担任淮南节度使,安排亲信高怀德担任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安排另外一个亲信张令铎担任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这样一来,李重进只是名义上担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侍卫马步军都副指挥使的韩通被赵匡胤的多次示好迷惑不太恋权,侍卫亲军司的实权落入高怀德、张令铎之手。可以说陈桥兵变前夕,赵匡胤不仅掌握了京城禁军的实际指挥权,而且掌握了节制京外兵马的权力,堪比三国魏晋时期的“都督中外诸军事”。值得一提的是,赵匡胤担任殿前司一把手殿前都点检职务,而且殿前司二把手殿前副都点检是赵匡胤的亲信慕容延钊。
赵匡胤率军离开京师开封,并没有迅速北上,而是停留在距开封东北
这天夜里,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当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如先拥立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这次兵变做了充足准备,不需要上次郭威那样找不到黄袍只好用黄色的旗帜代替。这次赵匡胤的亲信已经准备妥当,顺利完成黄袍加身的表演。赵匡胤假意推辞了一下,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对部下说,你们贪图富贵,硬是要推举我做皇帝,如果你们能听从我的命令,我就同意做你们的皇帝,否则我不能做你们的主子 。
参加兵变的士兵,在夹在其中的“群众演员”领头下,高呼“惟命”,双方达成“君子协定”。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领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朝廷派出去御敌的军队竟然发动兵变进攻首都,上一次这么玩的还是控制着军政大权的郭威,这次则是指挥着禁军的赵匡胤。
守备京师开封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他们立即下令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几乎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
此时周世宗郭荣的妹夫张永德在陈州,周世宗的表弟李重进在扬州,周世宗的岳父符彦卿在邺都。周世宗有这些亲属手握兵权,竟然被周世宗的亲信赵匡胤“偷家”成功,从周世宗的儿子周恭帝郭宗训母子手上把皇位抢走,只能说周世宗过于猜忌妹夫、表弟、岳父,代价就是被外人抢走江山。如果让妹夫张永德的儿子为养子、皇太子并让张永德辅政,或者让岳父符彦卿辅政,哪里有周世宗辛辛苦苦多年,驾崩后半年就被他人篡夺权力?
这时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赵匡胤的大当。而且所谓军情紧急极可能就是赵匡胤的亲信捏造的,但此时范质等人悔恨交加却又无可奈何。
此时范质正在楼中吃饭,赵匡胤一到,率领王溥、魏仁浦来拜见。赵匡胤对他呜咽哭泣,陈述拥戴被逼之状。范质等还未对答,军校罗彦环举刀对范质比划着说,我们没有主上,今天必须得到一个天子。赵匡胤做做样子叱骂罗彦环,但对范质的武力威胁昭然若揭。
范质走下殿廷,握住王溥的手说,仓促遣将,是我们的罪过啊。范质指甲掐得王溥的手几乎出血了,又当面质问赵匡胤说,先帝世宗对待您就像儿子一样,现在他遗体未寒,您怎么就这样做?
在一旁的赵匡胤之弟赵匡义泪流满面。但范质知道大势已去,便说,事已至此,就不要太仓促了,自古帝王有禅让之礼,现在可以举行了。因而详细陈述礼仪,又说既然通过礼仪接受禅让,就应该侍奉太后如母,赡养少主如子,千万不要辜负先帝旧恩,赵匡胤挥涕许诺。范质这才与王溥等百官的拥戴赵匡胤,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小皇帝柴宗训禅位。
当初朱温从唐昭宗天复三年( 903 年)正月控制天子到唐哀帝天祐四年( 907 年)四月正式篡位称帝,花费了四年有余,赵匡胤这完全是神一样的速度。自古封大国、加九锡、加殊礼这些受禅改朝换代的预备程序,朱温还要走几步,赵匡胤则是一步到位,直接从“宫廷警卫司令”(殿前都检点)跨越为皇帝。
此时宋太祖赵匡胤不满三十四岁,正是大干一番事业的时候。宋太祖下诏,改封逊帝郭宗训为郑王。短短半年时间,郭宗训从王爷变成皇帝,又恢复为王爷。
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对官员予以安抚,尽量保留原职。对于不服赵匡胤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也是加官进爵安抚为主,例如派遣使者加兼中书令,喻示李筠入朝,提拔李筠的长子李守节为皇城使。
北宋建隆元年四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起兵反对赵匡胤,很快被归德军节度使石守信与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彰德军节度使王全斌出兵讨伐,紧接着赵匡胤御驾亲征。这年六月李筠自焚而死,李守节无力抗击举城投降,晋南叛乱很快被平定。
这年九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起兵准备光复后周,年号仍然用后周显德纪年。这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亲征,带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等人平叛。这年十一月,宋军到达扬州城下,即日破城。李重进无奈仰天长叹说,我有愧于周太祖之恩,言毕举家自焚,淮南叛乱结束。
经过周世宗的军事改革,禁军实力已经碾压各地藩镇节度使,这也是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起兵很快被镇压的军事实力基础。如果宋太祖赵匡胤君臣多读点数,就应该知道藩镇割据的根源,是皇帝直接指挥的禁军没有形成对藩镇军队的绝对优势。宋太祖赵匡胤完全可以让皇弟赵匡义坐镇首都开封,亲率大军按照王朴的战略规划,在三年内先灭南唐、再灭南汉、再灭后蜀,则整个南方传檄可定。休养生息两年,再亲率大军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如此则北汉不战而降。
问题是赵匡胤君臣被安史之乱后两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吓坏了,这就有了建隆二年( 961 年)七月,宋太祖在宰相赵普撺掇下的“杯酒释兵权”,解除石守信、高怀德、慕容延钊、王审琦、张令铎等功勋宿将在禁军的职务甚至收回其兵权,换上缺乏威望与经验的年轻将领。此举直接导致赵匡胤在位十七年,不仅没能完成国家统一,甚至都不能削平南方割据势力。直到太平兴国四年( 979 年)五月,宋太宗赵炅(赵光义改名)才削平北汉,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平定了中原的割据政权后,赵炅转而经营边疆,试图达到唐后期疆域的水准。其中最重要的地区是被辽朝占领的幽云地区,此外还有西北的定难军(党项)、南方的静海军(交趾)等割据势力。
太平兴国四年( 979 年)五月,宋太宗赵炅带着刚刚消灭北汉的疲惫之师,未做休整就发动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战役。结果这年七月,宋军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被辽景宗耶律贤增派的辽军两翼夹击,遭受重创。宋军三面受敌,顿时大乱,全线溃退,死者万余人。宋太宗乘驴车逃走,辽军追至涿州(河北涿州市)为止。此战是中原王朝出兵北伐辽军遭受最大的一次失败,从此宋朝对外扩张的攻势结束,开始陷入被动挨打的防御状态。
雍熙三年( 986 年)三月,宋太宗再次北伐,西路军潘美与中路军田重进、东路军曹彬分路兵进,结果因为指挥不统一且后勤补给困难,这年五月东路军在岐沟关(位于今河北省涿州市西南部松林店镇)遭遇萧太后和耶律休哥所率的辽军主力惨败而归,随后西路军、中路军也遭遇失败,数万宋军,或被杀,或掉入河中溺死,或被俘,损失巨大。
此战之后,宋朝失去了攻取幽云最好的机会,被迫转取战略防御。宋辽接着又进行了几次战争,宋太宗及群臣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了对辽策略,终于从战略进攻完全转为战略防御。
经过两次北伐,周世宗改革以来组建的精锐禁军主力,基本被辽军消灭,只是因为辽朝还没有吞并中原的决心,这才让宋朝熬到了辽朝的灭亡,最终在金军打击下出现首都陷落、皇帝被掳走的靖康之变。
当初辽军两次攻破中原王朝的首都甚至掳走皇帝,但中原王朝很快恢复了元气甚至组织北伐,周世宗甚至从辽朝手中收复 3 个州。赵匡胤、赵炅接手巅峰状态的后周王朝,竟然用了二十年才完成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却在七年内两次组织北伐被辽军重创,这不仅是赵匡胤兄弟两人的无能,更是杯酒释兵权猜忌领军大将带来的歧视军人必然结果。
其实周世宗改革已经把天下精兵编入禁军,地方藩镇节度使无法对抗朝廷,正好可以发挥他们守卫边防的职责,例如只保留边境地区的节度使,内地的节度使改为只负责监察的观察使,这才能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越是看到宋太祖、宋太宗的军事无能,越为周世宗英年早逝而感到遗憾,越对赵普提出的杯酒释兵权感到痛心疾首。
也许宋太祖赵匡胤担心自己像周世宗郭荣一样只能活到三十九岁,也许是因为宋太祖过于担心“五代”会增加“后宋”变成“六代”。但宋太祖有一个正是青春年少的弟弟即后来的宋太宗,他即使只有六年的时间,也可以在周世宗的基础上,亲率大军完成消灭南唐、南汉、后蜀的任务,再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其他的割据势力完全可以招降。
一些禁军猛将,遇上幼年帝王,确实很可能拥兵自重甚至自立为帝。但赵匡胤在称帝第二年就杯酒释兵权,而不是在临终时杯酒释兵权,只能说赵匡胤兄弟两人的神操作尤其是崇文抑武,毁灭了中华文化的尚武精神,这才有后来靖康之变甚至崖山之变的神州陆沉,这两位半文盲是历史的罪人。
雍熙北伐结束七年后,四川传来了王小波、李顺起义的消息。前蜀、后蜀的故都成都,竟然在淳化五年( 994 年)正月被起义军攻占。此时距离北宋开国不过区区三十四年,距离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不过十五年。
宋朝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的中原藩镇割据,却饱受北方强敌的压制与内部农民起义的抗争,这说明藩镇制度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如何保证朝廷与地方的权力合理安排。宋太祖说“宰相需用读书人”,其实宰相也需要军功将领出任,这才能“两条腿走路”,这才能既有文化昌盛也有武德充沛。
宋朝停止了中原王朝的内部扰攘,却让中原王朝因为歧视武人进入另一个误区,是耶非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